



春秋末期,社会剧烈动荡。一向称霸中原的晋国日薄西山,国君名存实亡,实权由韩、赵、魏、智、范、中行六家把持。他们各自占有地盘和武装,互相争夺。后来,范氏和中行氏被打散,剩下四家,其中以智家势力最大。
智家想吃掉三家,就以加强国君实力为名,要求韩康子、赵襄子和魏桓子三家大夫各拿出方圆100里土地和其内的户口交给公家。
智家醉翁之意不在酒。韩、赵、魏心知肚明。韩、魏自感实力不济,只好违心照办,而赵家却不买账。
软的不吃来硬的,不买账就收拾你。公元前455年,智家大夫智伯瑶率智、韩、魏三家联军,攻打赵家。赵襄子自知寡不敌众,带领自家军队退守晋阳(今山西太原),凭借坚城利箭,死守两年。第三年雨季,智伯瑶下令掘开晋水(今汾河),浇灌晋阳。城中一片汪洋,百姓苦不堪言。智伯瑶的做法引起韩、魏两家的恐惧,原来他们的封地都有一条河,谁知道晋阳悲剧会不会在他们那里重演?晋阳城里,门客张孟谈为赵襄子献上破敌之策。张孟谈偷偷出城,私会韩、魏两家大夫,讲明唇齿相依、唇亡齿寒的道理。赵家灭亡,韩、魏必然步其后尘。韩、魏已有顾虑,经他一点,决定立刻倒戈。在夜幕掩护下,韩、赵、魏联合出击,智家毫无戒备,以致全军覆没,智伯瑶死于非命。
智伯瑶既死,韩、魏两家不仅收回失去的土地和人口,而且智家的土地和人口也由三家平分了。
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承认韩、赵、魏为诸侯国,地位与晋国平等。晋幽公非但不能号令韩、赵、魏,反而向三家朝贡。
公元前376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剩余土地,晋国寿终正寝了。
想当年,晋国为中原霸主,说话地动山摇;到了末期,竟沦落到下三烂的田地。表面上看,似乎凤凰落地不如鸡,其实这是历史的必然,新兴地主阶级取代奴隶主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