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末期,吴王阖闾任用楚国亡臣伍子胥和伯嚭为谋士,齐人孙武为将军,发展生产,壮大国力,教授兵法,操练队伍,使吴国出现了国富兵强的势头。
吴国在灭掉徐国和钟吾国后,吴王采纳伍子胥的建议,将吴军分成三支,轮番骚扰楚军。前后六年,使楚军物资大量消耗,将士疲于奔命。
公元前507年,楚国发兵围攻蔡国。吴国以救蔡为名,出兵伐楚。
第二年冬天,吴军三万人马乘坐战船,由淮河溯流而上,直趋蔡境。船队行进到淮汭(今河南潢川,一说今安徽凤台)后,孙武突然决定舍舟登陆,由向西改为向南。伍子胥不解其意。孙武说兵贵神速。走水路太慢,改走旱路不几天就能进入楚国腹地,达到奇袭效果。接着,孙武挑选3500名精锐士卒为前锋,迅速南插。
当吴军突然出现在汉水东岸时,楚昭王慌了手脚。他急派令尹子常、左司马沈尹戍、大夫史皇等,调动兵力,在汉水西岸布防。
沈尹戍建议,由子常率楚军主力在汉水西岸正面阻击,他率部分兵力迂回到吴军背后,形成前后夹击之势。然而,沈尹戍尚未达到预定地点,子常怕他抢去头功,竟擅自渡过汉水攻击吴军。
吴军见楚军出击,暗暗高兴,便主动撤退到小别山至大别山之间迎敌。吴军三战三捷后,决定停止后退,在柏举与楚军决战。吴军先锋夫概率5000士卒直撞楚营,楚军一触即溃。吴军主力投入战斗,楚军顷刻土崩瓦解。史皇战死,子常弃军逃往郑国。丧失主帅的楚军像没头的苍蝇,半数被吴军俘虏。赶来救援的沈尹戍见大势已去,自刎而死。此后,吴军五战五捷,攻入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北纪南城),楚昭王带领亲信仓皇出逃。
柏举之战是春秋末期一个以少胜多、速战速决的经典战例。吴国经过六年的“疲楚”战略后,一举战胜多年的劲敌楚国,给长期称雄的楚国以空前的创伤,从而使吴国声威大震,为其争霸中原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