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产是春秋时期郑国的政治家。从公元前554年起,他作为执掌郑国国务大权的大夫,实行一系列政治改革,承认私田的合法性,向土地私有者征收军赋;铸刑书于鼎,为我国最早的成文法律;主张保留乡校,听取国人意见,探索了一条别人不曾走过的路。
春秋时期的乡校是地方上的学校。它既是学习的处所,也是人们聚集的地方,有点像我们今天的会议室或者活动室。当时郑国人闲暇时经常到乡校聚会。他们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议论国家措施的成败得失。对他们的做法,当权者有的赞同,有的反对。郑国大夫然明就看不惯,他建议子产毁掉乡校。
子产不同意。他说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到这里聚一下,议论施政措施的好坏。他们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这是我们的老师,我们怎能毁掉呢?我听说尽力做好事可以减少怨恨,没听说靠耍威风来防止怨恨。用耍威风是能制止众人议论的,但这就像堵住大河一样危险。河水大决口造成的危害很大,我们挽救不了;开小口子导流,却可以避免大灾难。然明听了感动不已。他说我从现在起,才知道您确实能成大事。相形见绌,我确实没有才能。如果您真的这么做,咱们郑国就有了依靠。
消息传到孔子耳朵里。他说:“照这些话看来,人们说子产不行仁政,我是不相信的。”其实子产实行的是宽猛相济的政策,既有儒家思想又有法家思想。
统治者采用高压手段,可以不让老百姓说话,但无法阻止人们心里的估价,无法左右人心向背。所以,沉默并不意味着顺从;相反,沉默中蕴含着可怕的力量。作为政治家,子产看得很透彻。
子产把敞开言路比作开小口导流,形象贴切,饱含哲理。
子产主张的敞开言路,闪烁着民主思想的火花。在奴隶社会末期就有如此见解,实在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