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中期,随着晋国霸权的衰落,一向站在晋国一边的齐国,对晋国渐渐产生了藐视的态度;再则,晋国忙于保卫周王室的战事,无暇顾及其他,因此齐国不再把晋国这个豆包当干粮了。
公元前589年,齐顷公率兵讨伐鲁国和卫国。鲁卫两国抵挡不住,就派使者到晋国求援。晋国对齐国早有不满,因此借机出兵,派执政卿士郤克率战车800乘,东伐齐国,以救鲁卫。
6月16日,晋、鲁、卫三国组成的联军,在卫国莘地(今山东莘县)与齐军相遇。齐顷公派人请战,要在第二天决战。当日,齐将高固徒步闯入晋军营寨,生俘晋兵并抢夺战车返回,而后在齐营自我炫耀勇敢。其实,晋军在莘地是故意示弱,以麻痹敌人。晋军迅速东移,企图把齐军引诱到预定的鞌地(今山东济南西北)决战。
17日清晨,齐军经过一夜急行军赶到鞌地。齐顷公压根就没有把联军放在眼里,马不披甲,人不早餐,就开战了。战斗进行得非常激烈。晋军主帅郤克受了重伤,部下激励他忍耐,不能因小失大。晋军顽强战斗,齐军开始败退。晋中军司马韩厥追赶齐顷公的战车。齐将逢丑父见势不妙,乘机与齐顷公交换了位置。韩厥追住齐顷公战车。扮成齐顷公的逢丑父假意让齐顷公去取水,才逃脱被俘命运。
齐国在鞌之战失败后,被迫与晋议和,它归还了鲁卫两国被侵占的土地,落了个竹篮打水的结果。次年,齐顷公亲自朝晋,建立了晋齐联盟。
这次战斗晋国虽然获胜,但也大大消耗了国家实力。
这次战斗晋国之所以取胜,大致有几方面原因。首先是晋国君臣同仇敌忾,战斗凝聚力强;其次是晋国农耕经济较为发达,强盛的国力是打仗的本钱。
这次战斗的结局表明,晋国虽然没有文公时期那么霸气,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齐国企图取代它的霸主地位还是一厢情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