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元前656年,齐桓公会盟北方七国,准备南下进攻楚国。楚成王一面集结军队,准备迎战;一面派大夫屈完,与联军理论,进行外交斡旋。
屈完对齐军统帅说,你们在大北方,我们在大南方,两地相距遥远,真是风马牛不相及,不知你们来此有何贵干。齐国国相管仲历数楚国罪状,说不向周天子上贡包茅,误了酿酒祭祀大事;周昭王南征楚国,没有返回去。管仲又说,很久以前,召康公就授予我国先君权力,可以征伐不听王命的诸侯,我们今天是代表天子问责的。屈完不慌不忙地说,没有上贡包茅,的确是我国君的过错,今后一定贡上;至于昭王南征不归,您还是去问问水边上住的人吧。昭王是溺水而死的。管仲心知肚明,他只是强词夺理。
屈完走后,诸侯联军继续推进,一直到达召陵。屈完又奉命来探究竟。齐桓公为炫耀武力,请屈完一同乘战车观看联军各路兵马。屈完一看,果然军容严整,兵强马壮。看罢,齐桓公趾高气扬地说,这么强大的兵马,谁能抵挡得了。岂料屈完竟不卑不亢地回答说:“要是仅凭武力的话,我们楚国以方城(楚长城)作城墙,用汉水当壕沟,你的兵马再多也没有用。”屈完四两拨千斤,弄得齐桓公无言以对。
诸侯联军本来师出无名,面对楚国使者的伶牙俐齿,又感到理屈词穷。再说楚国已经认错,算是给足了面子。如果强行进攻,也未必能轻易获胜。齐桓公权衡利弊,提出楚国和中原八国一起在召陵签订盟约。楚国接受。楚国参加会盟,在字面上认可了齐国的霸主地位,联军也只能收兵罢战了。
召陵之盟加强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屈完出色的外交能力化解了一场可能发生的战争。
这里出现的“风马牛不相及”六字成语,对其原意的解释有多种版本,但比喻意却一样,就是事物彼此毫不相干。后人常用它的压缩版,诸如“风马牛”“风马不接”“风马”“风牛”等,和原版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