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老虎”与“苦桃”之子

那罗延,这是一个梵语音译的名词。它的意思是拥有强大力量的金刚力士。

那罗延本是古印度婆罗门教的神祇,但中国古人知晓那罗延,不是因为婆罗门教,而是因为佛教。佛教在古印度兴起之后,将婆罗门教的那罗延,收编成了佛教的护法神。

“这个孩子,就以那罗延作为他的小名吧!”

说话的,是冯翊般若寺里的尼姑,法名智迁。

智迁是冯翊赫赫有名的神尼,她很小就遁入了佛门,据说悟了神通,能预测一些事的吉凶成败,而且往往灵验。

而此时她说话的对象,是个叫作吕苦桃的女子。

名字叫苦桃,可以想见她的命运有多么糟糕。不过也不必望文生义,实际上苦桃是一种水果,这种水果,在不成熟的时候是苦的,颜色为绿,可是随着慢慢成熟,它就会变得黄且透明,最后成为红色的成熟果实,清脆爽口,虽然不太甜,却有一种独特的口感。

一个女子叫作苦桃,自然就没有蜜桃那般的甜美。吕苦桃出生在泰山脚下,孤苦伶仃,在谈婚论嫁的年纪,她遇到了一个同样没有着落的男孩。

或许是同病相怜,又或许是相互取暖,从此,吕苦桃开启了对这男孩一生的追随。这男孩,便是后来的北周随国公杨忠。

杨忠,史书上说他是东汉太尉杨震之后,其实那属于乱认祖宗。杨家的真实传承,最早也就能追溯到慕容燕国的北平太守杨铉。传到杨忠的父亲杨祯这一代,是北魏的宁远将军。北魏末年六镇起义,杨祯在平叛时战死,杨忠流落到泰山一带。

将军之子杨忠与吕苦桃初遇,是在南朝军队北征之时。当时,北征军抵达泰山脚下,发现了杨忠。

方才说了,杨忠是汉人,不是鲜卑人,所以北征军不但没有杀他,还表示要带他去南方。糊里糊涂之间,杨忠就成了南方人。此时,汉人的王朝在江南,叫作梁朝。梁朝对杨忠这样有身份的北方汉人似乎还不错,允许吕苦桃跟随着他,做他的妻子,一起去南方。

五年后,杨忠跟随着元颢和陈庆之杀回北方;又过五年,杨忠跟随独孤信逃回南方;一直到西魏大统三年(537),他才真正回归北朝,成为西魏的一员大将。

到这个时候,吕苦桃也终于跟着丈夫回到北方。此时她已经嫁给杨忠十年了,却迟迟没有生下一个孩子。这不能怪吕苦桃,爹妈的活路都不知道在哪里,要小孩子做什么?

西魏权臣宇文泰在这个时候成为杨忠的新上司,他很欣赏杨忠这样愿意卖力气的年轻人。有一次两人一起结伴去龙门打猎,遇到一头凶猛的野兽,鲜卑人称之为“掩于”。杨忠与掩于搏斗,搏斗到最后,他用左手紧紧抱住掩于的腰,右手拔出了掩于的舌头。从此,大家就管杨忠叫“杨掩于”,这个诨名的流传度甚至超过了他的本名。

吕苦桃曾问丈夫:“那些鲜卑人念叨的‘掩于’,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丈夫说:“就是老虎啊!”

吕苦桃惊讶地跳了起来:“你居然拔下了老虎的舌头!”

杨忠说:“都是闲人无事,夸张而已。”

说实话,吕苦桃也不敢相信自己的丈夫真是能拔下老虎舌头的好汉,但随后几年,丈夫的战功越来越多,官职也慢慢上去了,这倒是真的。就在传言拔下老虎舌头的这一年,杨忠在东西魏的沙苑之战中立下了活捉敌方大将的军功,升迁做了征西将军、金紫光禄大夫,还被封了一个襄城县公的爵位。第二年杨忠又在河桥之战中因为守卫桥梁使敌军不敢前进的功劳而任左光禄大夫、云州刺史,随后改任洛州刺史。

洛州,就是今天的洛阳。般若寺在冯翊郡,也就是今天的陕西省大荔县,几乎和洛州是邻居。西魏大统七年(541),即杨忠当上洛州刺史的第四年,吕苦桃终于有喜,生下了杨忠的第一个孩子。

“生活大不易,就以‘坚’字为名吧!”面对哇哇大哭的儿子,杨忠想到的却是人生的艰难。自家本不是什么富贵人家,和金啊玉啊的没有缘分,还是用与“土”相关的字吧。做土,也要做最硬的那块土,就用一个“坚”字最好。

大名是“坚”,那么小名呢?恰在此时,佛门客来,送上“那罗延”三个字。

关于杨坚的诞生,后来的隋朝内史令李德林写过这样一段话:“皇帝载诞之始,赤光满室,流于户外,上属苍旻。其后三日,紫气充庭,四邻望之,如郁楼观,人物在内,色皆成紫。”

瞧这架势,杨坚一出生就发出满屋子的红色光芒,整整三天紫气充满整个庭院,简直不得了啊。

马屁文章且不去管他,当时的杨家,虽然已经是一州的地方官,条件却未必有多好。酷暑热得让人心烦,吕苦桃摇着扇子给小孩子纳凉,想不到杨坚一下子就打起了寒战,甚至严重到几乎气绝。

智迁说:“这个孩子不一般啊,所以天地生灵嫉妒他,养在家里,总有这个鬼那个魔的来害他,不如交给贫尼吧。”

“此儿所从来甚异,不可于俗间处之。”那个时候,把小孩子寄放在寺庙里不是什么奇怪之事。战乱年代多病多灾,寺庙在很多信徒眼中,是距离佛祖最近的地方,有个病啊难啊的,家人未必能救得了,佛祖却是法力无边的。后世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就是在皇觉寺度过了他的童年。或许,没有寺庙里的那段经历,就没有朱元璋后来万万千千的事。

当然,僧尼也很少做没收益的事。智迁收养杨家的小孩,杨家可不是一分钱不花的。事实上杨忠随后就把自家的一座宅子献出来做了寺庙。到后来周武帝灭佛,智迁更是得到了杨家的庇护,得以安然无恙。

这个尼姑对童年杨坚的影响,可谓贯穿一生。直到杨坚后来当上了皇帝,也没有忘记智迁法师,特地让史官给她写传记,让画师描绘她的画像,颁发四方,到晚年甚至还专门给她铸造了跟人一样高的塑像。

杨坚长大到将入学之际,就不能继续在寺庙里停留了。由于父亲杨忠的地位,他被选入太学。

这个时候的杨坚,虽然是个小学生,据说却长得很成熟,跟个小老头似的,脑门上有五根脉络,有人说这个叫作“五柱入顶”。还有人说他的下巴就是传说中的“龙颔”,手掌心还有隐约的纹路,呈一个“王”字样。

总而言之,杨坚是一个早熟的孩子,在学校里很沉默,话不多,所以一般小孩子都不敢去惹他。

到了十四岁,当时的京兆尹薛善向他伸来橄榄枝:“这么少年老成的孩子,赶紧到官府来上班吧!”薛善给了他一个职位,是功曹。

多么令人羡慕,这个搁封建社会哪一朝都一样,与个人奋斗无关,都是命。

西魏恭帝元年(554),十四岁的杨坚来到官府上班,但是此时官府的花名册上,写的却非杨坚这个名字。

为什么?

因为西魏王朝改革了。

改了什么革?

就是把所有军人的汉姓全部改成了胡姓。

“魏氏之初,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后多绝灭。至是,以诸将功高者为三十六国后,次功者为九十九姓后,所统军人,亦改从其姓。”

北魏还是部落时代的时候,有三十六个部落,九十九个姓氏。后来战乱不断,大部分部落都灭了。当时西魏朝廷表示,要让诸位军功显赫的将领来做这三十六部落的继承人,第二等功劳的人做九十九姓的继承人。不光是将领改姓,他部下的所有士兵,也跟着将领姓同一个姓。

奉旨改姓,自然从最高的阶层开始。

地位最高的八柱国,全部使用胡姓,即宇文泰、拓跋欣、大野虎、徒何弼、乙弗贵、独孤信、侯莫陈崇、万忸于谨。

这其中,有些是汉化胡人改回胡姓,如宇文、拓跋、独孤这几家。

宇文本身就是胡姓,鲜卑早期三大姓,第一是慕容,第二是段,第三就是宇文。

拓跋是北魏鲜卑拓跋部皇室之姓,当年孝文帝改革,把拓跋改为元,此时又改回去了。

独孤,这个姓可不是出自武侠小说,而是来自草原鲜卑人,最早其实是个三字姓,即独孤浑,后来简化为二字姓。

“万忸于”是鲜卑语,翻译一下是“不离不弃”,也就是“忠诚”的意思。

侯莫陈,当年孝文帝改革后改为陈,此时恢复原姓。

胡化的汉人则改汉姓为胡姓,大野、乙弗、徒何这几家便是如此。例如乙弗贵,原来的汉姓是赵,叫赵贵,他是受赐胡姓的汉人。

杨坚的老爹杨忠,不属于第一等的八柱国,是第二等的十二大将军。从这一年起,他也有了一个胡姓,叫普六茹。

老爹改叫普六茹忠,儿子则叫普六茹坚。这并不是说杨忠是胡人,他只是汉人用胡姓而已。真正的普六茹氏族人,孝文帝改革之后改姓菇,就算现在改回来,也是茹改普六茹,而不是杨改普六茹。

尽管改姓“普六茹”有些怪怪的,但是日子还是得过,仗也还得继续打。改姓之年的九月,朝廷来了命令,杨忠,哦不,现在是普六茹忠,要跟随“八柱国”之一万忸于谨及中山公宇文护,前往攻打南朝的江陵。

宇文护是宇文泰的侄子,这一年四十有余,以往宇文泰的儿子都还小的时候,他是宇文家的内务大当家。据说宇文泰对这个侄子的能力颇为欣赏,所以这几年,当叔叔的很用心地培养这个侄子,似乎有心让他做整个西魏“大当家”的接班人。

江陵,就是三国里的荆州。换句话说,普六茹忠的任务就是打荆州。只要打下来了,头功自然是宇文护的,但他的前途也不小。

十月,普六茹忠带着军队从长安出发,儿子普六茹坚则安稳地在长安城里尝试他的第一份工作——京兆府功曹。

不得不说,在那个时代,北朝对南朝的军事优势是碾压的,原因就是北朝有骑兵。

日夜兼程,长驱直入,骑兵很快便到了江陵城下。

就在城中一片慌乱之际,普六茹忠的直接领导,就是方才讲过的那个“八柱国”之一的万忸于谨下令:“掩于,你带着精锐骑兵,先去攻打长江渡口!”

南朝人擅长的是水战,一旦打仗不顺利,就会上船从长江上逃走。普六茹忠抢占了渡口,就意味着南朝人没有了退路。

没有退路,那就打呗!

必须说,江陵城里的南朝守军,真的很努力。他们居然准备了两头大象,把刀绑在象鼻子上冲向北方军。

这确实让普六茹忠大吃一惊。但是大象纵然巨大,它也怕疼,尤其是当成百上千支箭射来之际,它懂得转身逃跑。西魏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一阵乱箭之后,大象反而成了普六茹忠攻破江陵城的助手。江陵城破之后,南朝梁元帝被杀。

老爹胜利归来,儿子普六茹坚立马就得了最大的好处,他被升职为散骑常侍(字面意思就是骑着马儿自由自在地跟着皇帝做常规服务工作,其实就是皇帝的随从顾问)、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享用三公的同等礼仪待遇),还得了一个成纪县公爵位。关云长金戈铁马,也不过混到汉寿亭侯;普六茹坚这小子啥事没干,直接就成了侯爵之上的公爵,封地还是一个县。

表面上看,这是西魏皇帝对普六茹父子的奖赏,实际上跟皇帝一毛钱关系没有,朝廷大权掌握在宇文家族手里,这是宇文泰叔侄给普六茹父子的暗示:

“跟着我们混,亏待不了你!”

此时,宇文泰已经到了人生的尽头,他最关心的,就是他的侄子能不能守护住宇文家在关中的势力。要做到这一点,自然需要有能力的人来帮衬帮衬他的侄子。

“普六茹忠,我的意思你明白不明白?”宇文泰暗自忖度。

第二年,普六茹坚头上,又多了一个骠骑大将军的头衔(汉朝霍去病当年万里远征匈奴,也不过得一个骠骑将军)。第三年,宇文泰死了。他的世子宇文觉,这个时候只有十五岁,继承了他安定公的爵位和太师的职位。而西魏皇帝拓跋廓,此时差不多二十岁了。

十五岁的“曹操”辅佐差不多二十岁的“汉献帝”,这个逻辑有点不对劲啊!成熟男人宇文护说,好像是有点不妥,那咱们就调整一下。

西魏恭帝四年(557)正月,在宇文护的逼迫之下,拓跋廓把帝位禅让给宇文觉小朋友。不久,拓跋廓遇害,年仅二十一。

北周王朝,正式拉开序幕!

北周闵帝元年(557),新的北周王朝建立,普六茹忠来到京师长安城。他有了一份新职务,叫作小宗伯。

北周的官职制度非常的古典,官职名称全部来自西周。对于只了解三省六部制的普通读者而言,听上去不免有些生疏。笔者在这里交代一下。其实,差别也就只在名称上而已。

西周时期,有所谓六卿,即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北周既然也叫周,就打算恢复周的那一套,但是南北朝时期已经成熟起来的六部制度又不能废除,所以就把六部尚书换个名,叫六卿,即大冢宰(总理政务)、大司徒(分管人口和经济)、大宗伯(分管文教)、大司马(分管国防)、大司寇(分管法务)、大司空(分管工程建设)。

普六茹忠的这个小宗伯,就是大宗伯的副手。

老实说,打了大半辈子仗,突然叫他去管文化礼仪,普六茹忠有点蒙。

这该咋弄呢? FeFAHQn+W+E1UfgvbY3912AMNTBV3RdM7PYHF6rG6IArAcHVOLVTV/VitimS8sb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