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名25岁男子的父母来找我(亨利),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诉求:希望我能“治愈”他们的儿子乔舒亚。当我问乔舒亚在哪儿时,他们说:“嗯,他不想来。”
“为什么?”我问道。
“唉,他不认为自己有问题。”他们回答。
“也许他是对的,”我的回答令他们感到惊讶,“请详细说说。”
他们描述了乔舒亚很小的时候就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在他们眼中,乔舒亚从来就不是一个“合格的人”。近年来,他开始吸毒,无法继续学业,也找不到工作。
很明显,他们非常爱他们的儿子,为他的生活方式感到心碎。他们想尽办法让他改变,让他过上负责任的生活,但都失败了。他仍在吸毒,逃避责任,结交狐朋狗友。
他们告诉我,他们总是给乔舒亚他所需要的一切。他们资助他上学,这样“他就不用工作,有足够的时间学习和社交”。当他因成绩不合格被一所学校开除,或者不愿意去上课时,他们非常乐意尽一切努力把他送到另一所学校。“那里可能对他更好。”
他们说了一会儿之后,我回应道:“我认为他说的是对的,他没有问题。”
听到我的话,这对父母难以置信地盯着我看了整整1分钟,他们的表情仿佛凝固了。最后乔舒亚的父亲说:“我没听错吧?你不认为他有问题吗?”
“你没有听错,”我说,“他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你们。他可以做任何他想做的事,这没问题。你们付出,你们发愁,你们担心,你们规划,你们努力地让他继续这样下去。他没有问题,是因为你们把问题从他那里夺走了。那些事情应该是他的问题,但就目前看来,它们成了你们的问题。你们是否希望我帮你们帮他获得一些问题?”
他们震惊地看着我,仿佛我疯了一样,但他们的脑中开始闪现一丝光芒。“你说‘帮他获得一些问题’是什么意思?”乔舒亚的母亲问道。
“嗯,”我解释道,“我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划清一些边界,这样他的行为就会给他带来问题,而不是给你们带来问题。”
“你说的‘边界’是什么意思?”乔舒亚的父亲问。
“你可以这样想。假设他是你的邻居,他从来不给自己的草坪浇水。但是只要你打开你家的洒水装置,水就会洒在他的草坪上。你院子里的草已经枯黄了,但乔舒亚看着他院子里绿油油的草坪,心想,我院子里的草长得真好。这便是你儿子的生活。他不学习,不做规划,也不工作,但他仍然可以住在一个不错的地方,不缺钱花,还拥有本应尽到自身责任的家庭成员才能拥有的一切权利。”
“如果你能把地界划分得更清楚,如果你能修好洒水装置,让水只洒在自己的草坪上,那么,如果不给他的草坪浇水,他就不得不住在一片干涸的土地上。一段时间之后他可能就受不了这样的状况了。”
“然而现在的情况是,他不用负责,却很快乐,你承担了责任,却很痛苦。要解决这个问题,只需要稍微划清一下边界就可以了。你需要搭建一些栅栏,把他的问题挡在你的院子之外,让它们留在他自己的院子里——这些问题本来就属于那里。”
“就这样不再帮助他,难道不残忍吗?”乔舒亚的父亲问道。
“可之前的帮助,真心帮到他了吗?”我反问道。
他的表情告诉我他开始明白了。
在现实的物理世界中,边界一目了然。栅栏、指示牌、墙壁、有钝吻鳄出没的护城河、修剪整齐的草坪和树篱,这些都是实体边界。虽然它们的模样不尽相同,但传达的信息是一致的:从这里开始是我的土地。该土地的所有者对边界之内的事情负有法律责任,非所有者对该土地不负有责任。
物理边界为某人持有的土地标记出了一条有形的边界。你可以去县法院查明准确的边界,以及有相关事务时,你可以联系谁。
在精神世界里,边界同样真实,但通常很难看见。本章的目标,就是帮助你明确你无形的边界,将它们视为永恒的现实。它们可以增强你的爱,拯救你的生活。事实上,这些边界定义了你的心灵,它们帮助你守护它、维护它。
边界定义了我们。它们定义了什么是我,什么不是我。边界向我展示了我与其他人的区别,让我拥有一种主人翁意识。
知道自己拥有什么、该为什么承担责任,这给了我自由。如果我知道我院子的边界,我便能随心所欲地改造它。为我的生活负责,给我带来许多不同的选项。然而,如果我不能让我的生活完全“属于”我自己,我的选择就非常有限。
想一想,如果有人告诉你“好好守护这块地,因为我将让你对在这里发生的一切负责”,但是他没有告诉你这块地的边界在哪里,或者他没有为你提供任何守护这块地的手段,这样不仅会令你深感困惑,还存在潜在的危险。
然而,这正是我们的情感与精神上面临的事情。这个世界上的我们都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也就是说,我们栖居在自己的心灵中,对构成“自我”的东西负责。我们必须面对存在于我们心灵之中的东西,而边界可以帮助我们定义那是什么。如果没有人向我们展示边界在哪里,或者我们被灌输了错误的边界观念,我们便会遭受巨大的痛苦。我们的家庭或其他过去的关系,也常常会让我们对自己的边界感到困惑。
除了向我们展示我们应负的责任,边界还能帮助我们明确哪些东西不属于我们,以及我们不必负责哪些东西。例如,我们不必为他人负责。我们并不需要拥有“他人的控制权”,尽管我们总是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试图得到它!
我们既需要对他人负责,也需要为自己负责。很多时候,他人的“负担”太重了,他们没有足够的力量、资源或知识来承受这些重担,他们需要帮助。为他人做他人无法自己做的事,这便是“对他人负责”。
同时,每个人都有自己必须承担的责任。这些是我们自身特殊的“负担”,我们每天都需要承担这些责任并且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没有人能够为我们做这些事。生活中的某些方面是我们自身的“负担”,我们应“为自己负责”。
希腊语的“负担”(burden)和“负载”(load)能让我们对其含义有更深刻的理解。在希腊语中,“负担”一词意味着“过重的负担”或那些沉重到足以把我们压垮的负担。这些负担就像巨石,能将我们碾碎。我们不能指望只靠自己背负这些巨石,这会让我们筋疲力尽。对于这些巨石——那些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危机和悲剧,我们需要帮助。
相比之下,希腊语中“负载”一词的意思是“货物”或“日常负担”。这个词描述了我们每天都要处理的日常事务。这些事务就像一个我们能够背起的背包。我们应该扛起自身的负载。我们需要处理自己的感受、态度和行为,尽管这需要我们付出努力。
当人们表现得好像“巨石”是他们的日常负担而拒绝接受帮助,或者将他们的日常负担表现得好像是“巨石”而不愿意自己承担时,问题就会出现。这两种情况要么带来永久的痛苦,要么便是不负责任。
为了避免让我们陷入痛苦或变得不负责任,确定什么是“自我”、我的责任边界在哪里,以及他人的责任边界在哪里非常重要。在本章的后半部分,我们将明确我们为什么要负责。现在,让我们更加仔细地探究边界的本质。
边界可以帮助我们辨别我们的所有物,这样我们才能管理好它们。边界帮助我们竭尽全力守护我们的内心。我们需要把那些对我们有益之物纳入边界,而将有害之物挡在边界之外。简而言之,边界帮助我们将“好的”留在里面,把“坏的”挡在外面。
有时,我们将“坏的”留在内心,而将“好的”挡在外界。在这些情况下,我们需要打开边界的大门,让“好的”进来,让“坏的”出去。换句话说,我们的围栏需要有门。例如,如果我发现自己的内心中有一些痛苦或内疚,我就需要敞开心扉,与他人交流,这样我才能得到疗愈。而当“好的”在我们的内心之外时,我们需要打开边界的“大门”,让它们“进来”。他人也可能会给我们有益之物,我们需要对这些有益之物“敞开心扉”,如果我们常常对来自他人的有益之物关闭自己的“大门”,我们将处于一种匮乏的状态。
总之,边界不是高墙,我们不应与他人隔绝,事实上,我们应该“融入”他人。我们应与他人共同生活。但在每一个社群中,所有成员都拥有自己的空间与财物。重要的是,所有物的边界既要能够让人通过,又要坚固到足以抵御危险。
通常,如果人们在成长过程中遭受过虐待,他们的边界往往会本末倒置,将“坏的”留在里面,而将“好的”挡在外面。玛丽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了父亲的虐待,她没能培养出健康的边界意识。因此,她将自己封闭起来,把痛苦深埋心中。她不愿敞开心扉表达伤痛,也不愿把它从心灵中释放出来:她不愿敞开心扉接纳来自外界的支持,以此疗愈自己。此外,她不断地允许其他人将更多的痛苦“倒入”她的心灵。因此,当她来寻求帮助时,她背负了许多伤痛,依旧经受着虐待,并且隔绝了外界的支持。
她需要扭转她的边界运作方式。她需要构筑起足够坚固的“栅栏”,把“坏的”挡在外面;她还需要修建“大门”,把内心中的“坏的”释放出去,并且接纳她迫切需要的有益之物。
边界有助于区分你和其他人,或者向你展现“你”的起止之处。以下是一些边界的例子。
皮肤
界定你最基础边界的就是你的皮肤。当人们想要表达自己的个人边界被侵犯时,他们往往会用皮肤边界作为隐喻:“他真的让我很恼火
。”你的肉体是你区别他人与自己的第一种方式。在婴儿时期你就会慢慢地发现,你和抱着你的母亲或父亲是不同的。
皮肤将“好的”留在身体里,将“坏的”挡在身体之外。皮肤能保护你的血液和骨骼,将它们包裹在身体里。皮肤也能把细菌挡在身体之外,保护你免受感染。与此同时,皮肤上还有一些开口,可以让“好的”进入身体,比如食物;让“坏的”排出身体,比如排泄物。
身体虐待和性虐待的受害者往往边界感比较差。在很小的时候,他们就被这样教导:他们的自我并非从他们的皮肤开始,其他人也可以侵犯他们,对他们为所欲为。因此,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很难建立边界。
语言
在现实世界中,栅栏或其他一些物体通常可以标示边界;在精神世界中,栅栏是无形的。尽管如此,你仍可以用语言构筑起坚固的保护性栅栏。
最基本的设置边界的词汇是“不”。这个词能让其他人知道,你和他们是不同的个体,你才是你自己的主宰。清楚地对一些事说“不”,对另一些事说“是”,贯穿我们的生活。“不”是一个对抗性词语。这个词在遏制虐待行为,设置边界方面也很重要。
不善于设置边界的人往往很难对他人的控制、压力和要求说“不”,有时也很难拒绝他人的真正需求。你觉得如果你对某人说“不”,就会破坏自己和那个人之间的关系,因此你被动地顺从了,内心却充满怨恨。有时是其他人强迫你做一些事,但有时压力源于你认为自己“应该”做什么。如果你不能对这种外在或内在的压力说“不”,你就失去了对自身的控制,也就无法享受“自我控制”的果实。
当你在表达自己的感受、意图或反感时,你的语言也为他人定义了你的“所有物”。如果你不用语言来界定你的“所有物”,人们很难知道你的立场。你的语言能让人们知晓你的立场,从而让他们察觉到你的边界,帮助他们界定你。“我不喜欢你对我大喊大叫!”这句话能让其他人清楚地明白你是如何处理关系的,并且让他们知道你的“规则”。
物理距离
有时候,离开一个情境有助于维持边界。当你已经到达极限,你可以离开此处,让自己的身体、情绪和精神得到恢复。你可以远离危险,远离那些继续伤害你的人,为自己创建一个安全的地方。让自己远离,被抛下的那个人便会经历一段情感的丧失,这或许能令其改变。
当一段关系具有虐待性质时,很多时候,能让对方知道你的边界真实存在的唯一方式就是拉开距离,直到对方准备好处理这个问题。
时间
在与某个人的相处中,或在某个项目中抽出一些时间休息一下,对你生活中一些需要设置边界的失控部分来说,是一种重获主导权的方式。
在精神和情感上从未与自己的父母分离的成年子女通常需要一段时间离开父母。他们一生都纠缠在一起,对于避免纠缠以及抛弃一些他们之间早已过时的相处方式感到恐惧。他们需要花一些时间,建立抵御旧的相处方式的边界,创造和父母的新的联结方式。这种新方式可能在一段时间内会让他们感到和父母疏远了,但这段时间的分离通常会改善他们与父母的关系。
情感距离
情感距离是一种暂时的边界,能给你的心灵一个可以休息的安全空间,但这绝对不是一种永久的生活方式。处于虐待关系中的人需要找到一个安全空间,让情感得以“解冻”。有时,在虐待性婚姻关系中,受虐的一方需要与施虐的一方保持情感距离,直到施虐的一方开始直面自身问题,变得值得信赖。
你不应该继续让自己受伤,继续让自己失望。如果你曾处于一段虐待关系中,你应该等到关系变得安全,并且关系模式真正发生变化后再回去。许多人太容易以宽恕的名义信任施虐的一方,即使没有等到对方做出悔改的行为。在没有看到真正的改变之前,继续向施虐者或成瘾者敞开心扉是愚蠢的举动。你可以宽恕他人,但要保护自己的内心,直到你看到持续的改变。
他人
你需要依靠他人来帮助你设置和维持边界。那些受他人成瘾行为、控制或虐待影响的人会发现,经过年复一年的“爱得太深”之后,他们只能通过互助团体找到设置边界的能力。这种支持系统会给他们生命中第一次对虐待和控制说“不”的力量。
需要他人来帮助你设置边界有两个原因。第一,你的生活中最基本的需求是人际关系。人们为了建立关系承受了许多痛苦,许多人忍受虐待是因为他们担心自己的反抗会让他们的伴侣离开他们,而他们会变得孤独。对孤独的恐惧使许多人多年来一直处于受伤害的相处模式中。他们害怕自己设置边界后,会无法在生活中得到任何爱。
然而,当敞开心扉接受他人的支持时,他们就会发现施虐者并不是世界上唯一能让他们获得爱的人,他们也可以通过支持系统找到设置他们所需要的边界的力量。他们不再孤单。
第二,我们需要新信息的输入和他人的教导。许多人曾受到家庭或周围环境的熏陶,认为设置边界是吝啬的或自私的。这些人需要良好的支持系统,来帮助他们对抗源自内心深处的“旧声音”的内疚感,这些并非真相的“旧声音”一直束缚着他们。他们需要他人的支持来抵制旧信息以及伴随改变而产生的内疚感。在本书第二部分中,我们将更详细地讨论如何在你生活中的所有主要关系中设置边界。现在我想强调的是,边界并不是凭空建立起来的,设置边界是需要支持网络的。
擅闯他人领地是需要承担后果的。“非请勿入”的标语通常意味着,如果你越界可能会被起诉。我们常常被教导,走不同的路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我们需要用后果来支持我们的边界。如果夫妻中的一方坚持贯彻:“如果你还是不愿意停止酗酒(或半夜回家、打我、对孩子大吼大叫),我就会离开你,除非你愿意接受治疗!”这样可以挽救多少婚姻?抑或,如果年轻人的父母坚持他们的警告:“如果你辞掉现在的工作又不去找新工作,你就别指望我会给你钱。”“如果你继续在家里使用违禁药品,你就别在家住了。”有多少年轻人的生活将发生改变?
正如饥饿是懒惰的后果一样,后果是边界“栅栏”上的“倒刺”,它让人们知道侵犯行为的严重性,以及我们对受尊重的重视。这可以告诉他人,我们对于按照有益的价值观生活非常珍视,并将努力保护和捍卫它。
我的边界中有什么
下面这个故事是关于边界的绝佳示例——什么时候应该遵守边界,什么时候应该违反边界。
一个人在旅行途中遭遇了抢劫。强盗剥光他的衣服,把他打得半死不活。另外两个人从另一边路过,但没有理睬他。之后,一个善良的路人同情他,为他包扎伤口,并将他带到一家旅馆照顾他。第二天,这个路人给了旅馆主人一些钱,并告诉他:“你只管照顾他,如果花销超支了,等我回来后,我会补偿你多花的钱。”
现在,让我们假设,这个伤者此时突然醒了过来,说:“什么?你要离开?”
“是的,我有一些生意要谈。”路人回答说。
“你不觉得你很自私吗?我现在的情况还很糟糕,我需要有一个说话的人。但你居然在我需要的时候抛弃我!”
“哦,我想你是对的,”路人说,“如果我把你一个人留在这里,我就太冷漠了。我应该多为你付出一些。我会把我的事情推迟几天再处理。”
因此路人留下来陪了这个伤者三天,和他聊天,让他感到开心和满足。第三天下午,一个信使敲门走了进来,递给路人一封来自生意伙伴的信:“你让我们等太久了,我们决定把骆驼卖给另一方。下一批骆驼会在六个月后到达这里。”
“你怎么能这样对我?”路人挥着手中的信对伤者大喊道,“你看看你都做了什么!你让我失去了我做生意需要的骆驼。现在我没法送货了,这会让我失业的!你怎么能这样对我?”
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能都对这个故事很熟悉。我们可能出于同情而帮助了某个有需要的人,但之后这个人会操纵我们,让我们付出比我们所愿意的更多的帮助。我们最终会感到怨恨和愤怒,因为我们错过了生活中自己所需的东西。又或许,我们想从其他人那里获得更多,我们会不断施加压力直至他们屈服。因为他们的付出并非出于真心和自由意志,而是屈从的结果,他们就会对自己的付出心怀怨恨。哪一方都得不到好处。
为了避免这些情况,让我们来看一看,哪些事物在我们的边界之内,我们又需要对哪些事物负责。
感受
我们的感受在我们的动机和行为中发挥着重大作用。你曾多少次见过人们因感到受伤而对彼此做出荒唐的事?你又曾多少次听说有些人年复一年地忽视自己的感受直到产生自杀倾向,不得不因抑郁症住院治疗?
感受既不应该被忽视,也不应该被控制。我们要“拥有”并察觉自己的情感,它们往往能激励你做出许多善行。
感受来自你的内心,它们可以告诉你当下的关系状态——一切顺利或存在问题。如果你感到亲近而充满爱意,那么事情可能进展得很顺利;如果你感到愤怒,就说明有问题需要解决。但关键在于,你的感受是你的责任,你必须对它们负责,将其视为自己的问题,这样你便能开始寻找它们所指向的问题的答案。
态度和信念
态度即你对待某事物的倾向,你对他人、生活、工作和关系所采取的立场。信念即你认为是事实的事物。通常,我们不会将一种态度或信念视为令生活不适的根源,而去责怪他人。我们需要为我们的态度和信念负责,因为它们在我们的边界之内。我们深受其影响,也只有我们才能改变它们。
转变态度的棘手之处在于,我们早在幼年时期就习得了这些态度,它们在我们是谁以及我们如何为人处世上扮演着重要角色。那些从未质疑过自身态度和信念的人,往往容易被蒙蔽双眼。
有边界问题的人,通常对责任持有扭曲的态度。他们认为,让人们为自己的感情、选择和行为负责是刻薄的。然而,设置边界和承担责任在人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行为
行为伴随着后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如果我们努力学习,便会取得优异的成绩;如果我们辛勤工作,便能获取一定的报酬;如果我们认真锻炼,便能获得健康的体魄;如果我们为他人付出爱的行动,便能得到亲密的关系。反之,如果我们懒惰、不负责任、行为失控,我们最终会“收获”贫穷、失败,并且受到放纵生活的影响。这些都是我们行为的自然后果。
而当某人干扰了他人生活中的播种与收获定律时,问题便产生了。饮酒或虐待的行为,应该为饮酒者和施虐者带来后果。将人们从他们行为的自然后果中解救出来,便是将他们置于无能为力的境地。
这种情况常常发生在父母和孩子之间。父母经常大吼大叫、唠叨不休,而不是让孩子承受他们行为的自然后果。包含爱、限制、温暖和后果的教养方式可以培养出对自己的生活拥有掌控感的自信的孩子。
选择
为我们的选择负责,会增强我们的自我掌控感。一种常见的边界问题是,否认我们自身的选择,试图把责任推给别人。回想一下,我们在解释我们为什么做(或不做)某事时,有多频繁地使用“她(他)让我这样做”的说法?这种说法暴露了我们的一个基本错觉:在众多活动中,我们并不拥有主动权。我们认为别人在控制我们,因此免除了自己要承担的基本责任。
我们需要意识到,无论感受如何,我们都掌控着自己的选择,这样做可以防止我们做出“不情愿或被迫”的选择。保罗甚至不愿接受一份他觉得是赠予者“不得不”赠予的礼物。他曾退回一份礼物,“叫你的善行不是出于勉强,乃是出于甘心”(《腓利门书》1∶14)。
在耶稣关于葡萄园工人的比喻中,那位地主也对那个对自己同意的工资感到愤怒的工人说了类似的话:“朋友,我不亏负你,你与我讲定的,不是一钱银子吗?”(《马太福音》20∶13)那人曾自由选择以一定的报酬工作,却因别人工作的时间更短却得到同样的工资而感到愤怒。
另一个例子是浪子回头故事中的哥哥,他选择留在家里劳作,后来却心生怨恨。他对自己的选择感到不满,但需要被提醒的是,他是自己选择了留在家里。
人们需要被提醒他们的选择,并要求他们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基于他人的认可或内疚感而做出决定,会使我们怨恨,这是我们罪恶本性的产物。我们被他人教导、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以至于当我们出于无奈而做事时,还认为自己是在表达爱。
当设置边界时,你必然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你是那个做出决定的人,是那个必须承担其后果的人,而你也可能是那个阻止自己做出让自己快乐的选择的人。
价值观
价值观是我们对自己热爱和重视之物的看法。我们往往不是对自己所珍视的事物负责,而是更看重他人的认可,这种错位的价值观会使我们错过体验生活的种种机会。我们认为,权力、财富和愉悦能够满足我们内心深处的渴望,而实际上我们真正渴望的是爱。
当我们为因爱着错误事物或珍视那些没有持久价值的东西而引发的失控行为承担责任时,当我们承认我们的内心没有珍视那些能令我们得到满足的事物时,我们便能获取帮助,从而在我们的内心“创造一颗新心”。边界能够帮助我们不再否认,而是承认我们那些曾带来伤害的旧价值观,这样我们才能改变它们。
限制
当我们设置更好的边界时,有两个方面的限制显得尤为重要。第一,对他人设置边界。在我们谈论边界时,这是我们最常听到的一个部分。事实上,“对他人设置边界”这种说法有些用词不当。我们无法那样做,我们能做的,是限制自己与行为不端的人的接触。我们无法改变他人,也无法改善他人的言行。
人并不是真正为了“迫使”他人守规矩而“设置边界”。设置边界的人允许他人做自己,而当他人行为不端时,他就会与他人保持距离,这实际上是在说:“如果你愿意,你可以那样做,但你不能进我的家。”
但人们应限制自己与邪恶、不知悔改之人的接触。我们这样做并不是不爱他们。保持距离是为了保护爱,因为我们正在对那些破坏爱的事物表明立场。
第二,设置我们的内在边界。在我们的内心中需要有一些空间,在这里可以容纳那些不表现出来的感受、冲动或欲望。我们需要不受压抑的自我控制。
我们需要能够对自己说“不”。这既包括拒绝那些破坏性欲望,也包括在特定时间放弃一些虽好却并非明智之举的追求。内在的自我控制机制对边界、身份认同、所有权、责任和自我控制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资源和天赋
在一则《圣经》故事中,主人将他的一部分钱财分别交给三名仆人管理,我们来对比一下主人对仆人的两种回应。
主人对两个精心管理,令其所管理的钱财翻倍的仆人说:“干得好,良善又忠心的仆人!你们在很多事情上都忠贞可信,我会将更多事务交由你们管理。来分享主人的快乐吧!”
主人对另一个把钱财埋在地里,其所管理的钱财丝毫没有增加的仆人说:“你这个又恶又懒的仆人!你知道我是一个要求回报的人,即使没有付出努力或投入资源,也期望有所回报。就算你把我的钱存进银行,到我回来时也可以连本带利地取出来了。我要把你这些钱收回来,给那两个令财富翻倍的仆人。”
没有什么能比这则故事更能说明我们对拥有和管理我们的资源所负有的责任了。虽然这个例子是关于金钱的,但同样适用于内在的才能和天赋。我们的天赋显然在我们的边界范围内,是我们的责任。然而,对这些天赋负责,通常令人感到恐惧和充满风险。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当我们充分运用天赋且富有成效时,我们便是负责任的——更不用说我们会感到更加开心了。我们需要通过工作、练习和学习来克服对失败的恐惧——“又恶又懒”的仆人就是向恐惧屈服了。这个仆人不是因为感到害怕而受到责备——我们在尝试新鲜且困难的事物时都会感到害怕——而是因为没有直面自己的恐惧,也没有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而受到训斥。不愿直面自身的恐惧,便是对自己天赋的辜负。
思想
我们的心智和思想是对事物的重要反映。地球上的其他生物都没有我们这样的思考能力。设置思想边界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我们必须对自己的思想负责。许多人并没有真正拥有自己的思维过程。他们机械地思考他人的想法,却从不加以审视。他们对他人的观点和推论全盘接受,从不质疑,也从不“思考自己的想法”。当然,我们应当倾听他人的想法并进行权衡,但是我们绝不应该把自己思想的控制权交给任何人。我们应在人际关系中自己权衡事物,像磨铁一样打磨彼此,但是要保持独立思考。
第二,我们必须增长知识,拓展思想。我们必须了解这个世界,成为自己明智的“主管”。不论是做脑部手术、平衡收支还是养育子女,我们都应该利用自己的头脑更好地生活。
第三,我们必须澄清扭曲的想法。我们都有不明辨事实,而以扭曲的方式去思考和感知的倾向。最容易注意到的扭曲发生在人际关系中。我们很少能够看到他人真实的模样;我们的认知被过去的关系和我们对他人先入为主的看法所扭曲,即使是我们最了解的人。
在人际关系中掌控我们自己的思想,需要积极主动地检视我们有可能出错的地方。当我们吸收新信息时,我们的思想就会越来越适应现实,也会越来越接近现实。
此外,我们还需要与他人沟通我们的想法。许多人想当然地认为,他人应该能够明白他们的想法,明白他们想要什么。事实使人失望。除了自己,谁又能对另一个人的内心想法了如指掌呢?这真是一句对边界的绝妙陈述!我们有自己的想法,如果我们想让其他人知道,我们就必须告诉他们。
欲望
我们的欲望位于我们的边界之内。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欲望和需求,梦想和愿望,目标和计划,渴求和渴望。我们都希望满足“自己”。但是为什么我们周围能满足“自己”的人那么少呢?
部分原因在于,我们的人格中缺少结构化的边界。我们无法定义真正的“我”是谁,也无从得知我们真正的欲望是什么。许多欲望伪装成了真实的事物。它们是源自我们无法掌控自身真正欲望的贪欲。例如,许多性成瘾者不断追寻性体验,但是他们真正渴望的是爱与关怀。
我们的欲望与我们真正所需的事物混杂在一起,很难辨别。一对明智的父母会确保他们送出的礼物适合孩子。同样,我们必须了解自己真实的内心和真正的动机。如果某样东西是为了滋养我们的骄傲或增强我们的自我,那么我们很可能不是真正对此感兴趣,但如果某样东西对我们有益,那它作为礼物应非常合适。我们需要正视自己的欲望,并去追求它们,以在生活中找到满足感,但这确实需要付出很多努力。
我们通常并不积极寻求欲望,而这些欲望与我们并不真正需要的东西混在一起。要想知道该寻求什么,我们必须探寻真实的自己和真正的动机。我们需要积极主动地寻求自身欲望,需要对自己的欲望负责,找到生活中的满足感。但这确实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爱
给予和回应爱的能力是我们最大的天赋。对爱敞开心扉,以及让爱流向外界的能力,对我们的生活至关重要。
许多人因为受伤和恐惧而难以给予和接受爱。他们对他人关上心门,同时也感到空虚和无意义。《圣经》中对于心的两种功能有着明确的描述:一是内心接纳恩典与爱,二是将爱向外流露。我们的爱之心也像身体一样,需要血液的流入和流出。就像肉体的心脏一样,我们的心灵也是一块肌肉,一块信任肌肉。这块信任肌肉需要得到使用和训练;如果受伤了,它就会变得无力。
我们需要为自己的这种爱的功能负责,并使用它。被藏匿的爱以及被拒绝的爱都会让我们痛不欲生。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如何抗拒爱的。他们的身边围绕着爱,却意识不到,他们的孤单是他们不对这些爱做出回应的结果。他们通常会说:“别人的爱没法‘进入我的心’。”这一说法否定了他们对爱做出回应的责任。我们巧妙地回避爱的责任,但我们需要做的是将自己的内心划入边界内,并且努力改进这方面的弱点。这将为我们打开生活的大门。
——
我们需要对我们内心的上述所有领域负起责任。但是,要照管好我们边界内的东西并不容易;同样,让他人照管好他们边界内的东西也不是一件易事。设置并且维持边界是一项艰难的工作。然而,正如你将在下一章读到的,边界问题有一些很容易识别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