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推荐序二

陶林

当我们用不同的方式去看待历史曰:“何谓内贼?”翁曰:的时候,历史也会在我们面前呈现不同的面貌。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是把历史当成已然过去的整体,二是把历史看成具体而微的延续。

如果我们把历史看成一个已经逝去的庞然大物,它就像一股从巨型火山口喷发出来的滚滚熔岩,向着固有的目标滚滚而下,携带着层层叠叠的意义,蕴含着无穷无尽的道理,最终凝结成坚硬的时间躯壳。这样所得到的历史,充满了各种英雄人物、仁人志士、大奸大雄的传奇故事,充满了种族、民族、政权和国家的兴衰成败与成住坏空,充满了权力的争夺和战争杀戮的阴谋诡计。历史便如同自然景观一样丰富多彩,却是一门冷冰冰的学问,它所展现的一切,都如同了无生机的化石。任何充满戏剧性的历史表象,离物理很近,离日常很远,离生活也很远。

如果我们把历史看成曾经无数个具体而微的生活的总和,是围绕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所构建起来的一个绵延不息的历程,那么它就会立刻变得活灵活现,充满了烟火气,可以触摸,可以感同身受,可以自如地进入其中,也可以直观感受到历史真实的生活气息。

杜君立的《新食货志》,就是从这一个个具体而微的“物历史”,来反观几千年人类文明史的通识历史作品。在关注完改变人类那些重要的技术发明之后,他把目光转向那些构成我们日常生活的东西,并用古典的“食货”来命名这种发现,“食物”和“货物”,既有浓郁的新意,又不乏丰富的文趣。

《新食货志》是从东方的丝绸开始到东方的镖局结束,兜了一个漫长的大圈,来讲述中国和世界的历史是如何被这些很细微的商品所撬动的。相比较于浩浩荡荡的“大历史”,微观的“生活史”似乎并不那么“显耀”。不显耀并不代表不重要,相反它是文明交流、文化融合的巨大驱动力所系。

现代人喜欢历史,是因为历史体现的是人性,而人性亘古不变。人从天性中,就喜欢一些光滑闪亮、晶莹剔透或香气扑鼻、让人上瘾的奢侈品,古人喜欢金银珠宝、丝绸和瓷器,还有香料、茶叶、咖啡、烟草以及琉璃瓦,这就如同现代人喜欢苹果手机、法拉利跑车和玻璃幕墙。

对此,以通识历史写作而闻名世界的房龙就曾说过:

“物以稀为贵,贵重的东西永远会成为某些人崇拜的对象。这些人希望用这种方式炫他们的财富,给他们不怎么幸运的邻居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从人类诞生那时起,就是奢侈品,而不是必需品,推动着探险与进步。仔细地研究史前的德国地图,我们就可以找到古老的奢侈品通道。总而言之,人类在这方面并没有多大的变化,无论是远古时代的人还是中世纪的人,或现代的人都是一样的。”

始于奢侈品

人类的历史,除了是政治史和战争史,更多是经济史,很多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发展都是由于经济原因,或者说是利益驱动。正如司马迁在《史记》的“货殖列传”中所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对人类,征服战争带来的是灾难,而贸易带来的则是财富。交易是人类的本性之一,因为交换丰富了每一个人的日常。食色性也,人性本来就是由一个又一个欲求与满足构成的。通过可感可及的物质,人们感受到了世俗的丰裕和幸福。因为人与人之间可以沟通的这些欲求,交易才能够存在,并把世界变成一个统一整体。

在新大陆被发现之前,占主导地位的是同纬度间的物种大交换。欧亚之间是一片完整而连绵的大陆。尽管有高山、高原、沙漠和戈壁阻隔,但人们跋涉千万里进行交易的热情却是绝对无法阻止的。

在远古时候,丝绸成为东西方之间交易的第一座桥梁。丝绸的轻逸与光泽让富有或者掌握权力的上层人士有了一种身份的区分感,这种来自东方的软黄金自然而然地成了全世界通行的奢侈品。丝绸的存在,导致了“丝绸之路”的诞生。沿着这条“丝绸之路”,作者极富耐心地描绘了瓷器和茶叶的交易,以及它们对东西方世界的巨大影响。

在长达两千年的时光里,丝绸、瓷器和茶叶是东方中国输往西方世界的最重要商品,这三大宗商品无一例外地搅动了西方人的生活方式,也搅动了西方的社会构成。

在西方历史上,丝绸和瓷器被视为重要的奢侈品,而茶叶则改变了西方人的饮食结构。基于这三种日用物,满足吃喝拉撒基本需求之外的享乐型消费在西方充分发展了起来。这就是西方人孜孜以求的“消费的民主”。有好东西,大家都能廉价地享受起来,这种欲望甚至比少数有钱人的资本扩张本身,更能刺激西方人对于全球市场的渴望与开拓。

中世纪晚期,重商主义成为西方文化的新传统,商人阶层——特别是从事跨洋贸易的商人阶层——替代封建领主成为社会的主流。整个社会并不围绕几家王室的权力运转,而是所有人服务于面向东方的贸易。恰如杜君立所说的,欧洲商人历尽千辛万苦,将人们闻所未闻的商品带到世界各个角落,让每个人都有机会享受传说中的“奢侈品”。在那个最早的全球化时代,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提高,精神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东方的中国基本无求无欲于西方。一方面,是因为大一统的中国的确占据亚洲东部最广阔,也最适宜于农耕发展的土地,既地大,也物博,能够自给自足,物产很丰富;另一方面,强大的皇权专制体制不断挤压民众的消费能力,强烈地压抑着民众的消费欲望。但民间力量仍然顽强地存在着,它迫切地需要一些东西,比方说白银。在书中,杜君立把白银作为一种世界输入中国的奇特商品来观察。白银之于古典时代的中国人,简直就如老天赐给民众救兵,把一种可靠的、不受皇权政府力量左右的货币带入东土世界,以抗衡“大政府”动辄产生的滥发货币的冲动。

也因为中国很长一段时间内无求于西方,为了抗衡贸易的逆差,“鸦片”这种毒品被英国殖民者当作平衡收支的毒药,大量输入到中国。众所周知,它对中国历史造成的巨大震动和冲击是前所未有的。它依靠暴力,把一整个现代生产、生活和社会制度“砸”向了古老的文明。

全球化世界

开放与全球化的交易,给世界各地带来了很多的问题,更带来勃勃的生机。西方人长盛不衰的直抵东方开展贸易的热情,在同纬度交换之外,引出了一个亚欧世界完全没有准备好的意外,那就是对于美洲新大陆的发现。

西方人热爱独产自东方的香料,这种至今依然说不清、道不明的嗜好,让他们煞费苦心地去东方寻找原产地供货。于是,作为这种经济动因的副产品,他们意外地“发现”了新大陆。

新大陆的发现,对于世界来说,既意味着“全球化”的最后一张拼图完成拼接,也意味着新旧两个大陆将在碰撞中出现令人意想不到的化学变化。两个大陆的物种大交换,不仅是跨越经纬度的交换,更是跨越物种进化树的交换。对于当时的世界来说,某种意义上,这甚至可以等同于两个星球之间的交换。

这一次的物种大交换中,新大陆给旧大陆带来了梦寐以求的一切东西:除了广阔的殖民空间、生产基地和世界市场,还有作为流通货币的充裕的黄金和白银,作为救命食物的土豆、玉米、番薯,以及上瘾性的蔗糖、咖啡、古柯和烟草。

杜君立在书中富有激情和耐心地记录了这些不起眼的“食货”对旧大陆的改造,它们使得人类可以在更为贫瘠、更不适宜农耕的丘陵、山地、旱地生存,食物更为廉价和易于获得,粮食变多了,人口也随之增长。旧大陆的人口开始突破原有农作物的自然产量限制,实现了数量的大爆炸。那些增长的人口,有学者称之为“玉米人口”“土豆人口”,作者则称之为“番薯人口”。出生于农村的杜君立对这一进程的描述可谓细致入微,他记录下大量翔实的数据和不同民族受之影响的生活变迁。如果对照诸如北美洲的开发等“大历史事件”来综合考虑,能有一种无意中翻出历史“底牌”的豁然。土豆、玉米、番薯在今天被视为“粗粮”“贱粮”,但它们的营养价值和能量一点不比传统的五谷低;从美洲到欧洲、亚洲,无数民族的兴衰和无数平民的人生从此就与这些“卑贱”的作物联系在了一起。

充裕的人口是自然赐给人类的财富,而绝不是什么负担。人口增加,意味着产生智慧头脑的概率也在增加,意味着劳动生产力的丰沛,意味着消费市场的扩大。短短百年的人口爆炸,就为全球工业化做好了充分铺垫,人类开始从完全“望天收”的贫困时代,向工业化迈进。

在作者看来,这种变化才是“食货志”交易最值得书写的部分,棉花、煤炭、橡胶、石油、股票纷纷登场。人们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科学化地从化石能源中获取能量,通过机器化大生产,在全球利用各类原材料,制造出那些曾经无法想象的消费品和大工程,比如汽车和运河。

值得一提的是,在书中,作者详尽记录了对煤炭和对石油的使用,中国古人不但不比西方迟,甚至还要早上很久,在煤矿的开发、煤窑的运营方面也有极其丰富的经验。可是,中国人却并没有让这些煤炭成为启动工业文明的动力,这恐怕也是留给读者深思的一个历史之谜。

历史没有秘密

工业革命书写着全新的历史传奇,也从“现代”意义上改变着我们的世界,重塑着我们的生活。反过来,工业革命也映照着传统国家和商业的野蛮以及人们对于财富投机的贪婪。对自然和对民众的无尽求索,都能导致资源的枯竭和恶化。海贝与奴隶贸易关系密切,食盐的垄断导致王朝的反复,郁金香的投机带来了财富的幻灭,对鳕鱼、毛皮、鸟粪的竭泽而渔,则是一种莫大讽刺。

现代工业的兴起,完全改变了既往的生活,也冲击改造了传统的商业。曾经,中国东南西北各个方向都活跃着侧重不同贸易的商帮,有承担丝绸之路贸易的陕商和晋商,有为皇权专卖服务的徽商,有打通西南贸易的马帮,有最早经营西洋贸易的赣商,有最早对接海外贸易的宁波帮和广州十三行。在前现代,它们创造了各自的传奇,也保守着各自的封闭。全球化的现代大生产造就了大物流、大商业,随着全球化的深入,那些浮现在中国历史背影中的传统商帮慢慢开始走向衰落。

在全书的最后,杜君立对于这些商帮的追忆,记录下了被正史里太多帝王将相故事所遮蔽的别样真实,也隐含着作者对于中国传统工商业没能走上现代化道路的严肃思考。

从丝绸、瓷器、茶叶、咖啡、香料、棉花的历史来看,在全球化贸易中,技术会随着商品不断扩散,任何奢侈品最终都难免变成普通商品。这是一种历史大趋势。对很多现代工业制造品来说,中国并非原产地,但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通过引进技术,已经成为世界主要的商品输出国。以手机为例,中国现在不仅是最大的手机制造国,在某些技术方面还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现代工业制造品在理论上可以无限复制,要长期垄断是不可能的,但专利保护制度可以让技术创新者获得短时期内的市场优势,因此,技术创新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发展动力。反过来,知识保护与技术竞争也成为当下全球贸易战的最大诉求。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打开《新食货志》,看到古人为了保守丝绸、香料和咖啡的秘密而煞费苦心,不禁让人会心。历史不喜欢秘密,因为人类追求的是智慧。

《新食货志》不是一部专业经济史著作,却是一本特别好看的历史通识书。它最大的美妙,是让我们能够理解到这一点:历史最好的馈赠,莫过于我们此时此刻的幸福生活本身。我们现在每一件日常的微物,其实都是人类历史数千年演进的结果,也是无数人用生命和智慧留给这个世界的美妙遗产。

博物学家法布尔无限感慨地说:“人们在战争中流血死去,历史却对这些战场无限赞美;人们在土地上耕耘生活,历史却对这些土地置若罔闻,付之阙如;国王的情妇和私生子都能青史留名,而小麦的历史却无人知晓。”历史最丰厚的馈赠,或许正是这些我们熟视无睹的微小事物,它们温暖地围绕着我们,养活我们,滋润我们,丰富着我们的生活,让我们在辛劳的人生旅途中足够地多姿多彩、百味无穷。这是一本书所能带给我们的最大满足。

陶林,书评人、作家,著有小说《丁香岛之恋》《少年幸之旅:牧野大战》《队伍》(与黄孝阳合著),翻译作品有《单向街》《中国人的性格》(与韩利利合译)。 iUw1kcLlbcCvqjVUAWJe/cOQjx17Ai54nHrKFi8AFUr7A0cfkhRGcCF3pJptrM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