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推荐序一

郭建龙

几年前,我在图书馆查书时,无意中拿起一本书翻看,立刻被吸引住了。

这本书之所以吸引我,是因为它是一本充满了细节的历史书。现代写作者总是担心自己的题材不够宏大,即便找不到证据,也总是想依靠想象构建一个庞大的体系,所谓“细节不够激情补”。但这本书却反其道而行之,书名就叫《历史的细节》,作者的意图不是宏大叙事,而是深入挖掘一个个小题目中的大内涵,再将其意义及对历史的影响娓娓道来。比如,对于车轮、马镫这些小小的物件,作者用了很长的篇幅去考究其起源、传播,到最后它们对人类的意义已经不言自明。

我看书的同时一直感慨,如果我能写出这样的作品多好!可惜由于关注领域不同,我的确写不出。

也就在那时我记住了作者杜君立。

之后再看他的其他书,比如《现代的历程》,发现他还有一个令人着迷的技能。作为写作者,我也曾经写过中国和外国的历史,但在写外国历史时,我发现中国人很难在占有基础史料方面超过外国人,查阅不了足够的史料,自然深度也不如人家。所以我写的关于中国的作品都是严肃性的,附有大量的原始资料,写外国的就只好写成通俗作品,甚至连参考资料都不用附。这是一种投机取巧。

但杜君立的作品却是个例外,他的任何一部书从立意开始就是跨越古今中外的,这意味着每一部书都必须参考足够的史料,在消化材料的能力上,他的确是独树一帜,令人敬佩。

随着他最新作品《新食货志》的推出,可以看出他对于材料的把握似乎更加纯熟。如果说,《历史的细节》是初出茅庐之作,那么《新食货志》已经是非常成熟的作品。前者除了考究细节,对于更大的历史框架还有所保留,那么在后者中已经可以看到作者有意识地将题材扩展,变成一部探讨东西方经济发展得失的书,更加在意古今对比,以及一件事情内部的发展脉络,更加注重一些制度和人性层面的探讨,从这个角度上说,这是一部更加深刻的作品。

然而,这部书的内容最早是在杂志上连载的,在保留深度的情况下,文字浅显易懂,娓娓道来,因此又很适合读者慢慢品读。

东西食货交流的大历史

与杜君立的其他书一样,这仍然是一本囊括了东西方的书。在历史上,东西方的交流比我们平常想象的复杂得多,甚至连当时的人们都没有意识到有这么频繁。

四川人可以不知道辣椒原产自美洲,他们可以吹嘘四川悠久的食辣史,但事实上,四川的辣椒必然是在美洲大发现之后才引入的;至于四川人养成吃辣的历史,更是最近一两百年的事情。这就说明,人们可以在无意识的情况之下接受全球化所带来的好处。

在古代的世界也是一样,人们不需要意识到他们和远方的交流,但这种交流一直是无法阻断的。

张骞凿空到达中亚,却发现那里已经有了四川产的商品,他推测这种商品是从四川运往印度,又从印度来到了中亚。这种交流是早于汉代有意识地打通丝绸之路的。

作者显然不满足于只写东方或者只写西方,因此这本书的架构就颇为复杂。在第一卷里,他首先从东方入手,介绍了东方对西方产生影响的几种最重要商品,比如丝绸、瓷器和茶叶等。当然东方不只是输出商品,它也从西方输入商品,于是作者选择了一种“好”的输入和一种“坏”的输入,分别是白银和鸦片。

在叙述完东方的情况之后,接下来自然是西方。在第二卷,作者并没有立刻开始写西方的工业革命,而是从地理大发现着手。在地理大发现中,欧洲人首先渴望的是黄金,对于黄金的贪婪导致他们要去东方寻找财富。于是,黄金成了他讨论的第一个主题。不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地理大发现之后,欧洲人攫取黄金最多的地域是非洲,而作者在这方面强调不足,这可能是由于世界上对西非和黄金海岸的研究不够充分,可以利用的资料不多。其实与非洲相比,美洲的黄金没有白银充足。

地理大发现的第二个动机是香料,葡萄牙、西班牙和后来的荷兰围绕着香料产地钩心斗角,斗争不断。事实上,黄金和香料虽然重要,但美洲被发现后,有几种农作物对世界的影响远超它们。正是因为这些农作物,中国、印度、欧洲和非洲都经历了巨大的人口增长。之前的各种因素使得资本主义有了可能,人力资本的充足则使得资本主义成了必然。这些农作物是土豆、玉米和番薯,作者选择用它们来勾勒人类的粮食革命。

此外,他还选择了几种影响世界的经济作物,这些作物产地不同,但最后都在地理大发现的浪潮下遍布全球,它们是蔗糖、咖啡和烟草。实际上还有中国的茶叶,但它在第一卷叙述过了。

到了第三卷,终于进入工业革命,不过作者不是探讨工业革命的制度和机械(这在他的另一本书《现代的历程》中有更多的讨论),而是从食货这个角度进行研究,分析具体商品的发展过程,以及一些新事物的出现。这包括棉花、煤炭、钢铁、橡胶、石油等几种工业品,以及在地理上最重要的两条运河的诞生。

随着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发展,问题也逐渐出现。这些问题在现代人看来有些古怪,但在当时,却是影响国计民生的大事。

在第四卷,作者选择了几个特殊的角度进行分析,介绍了中国的食盐垄断、荷兰的郁金香泡沫、从欧洲到美洲的渔业竞争、美洲的毛皮业,以及南美的鸟粪战争等。这些故事始于一种简单的商品,却由于人性的贪婪、竞争,而导致许多看似荒诞的行为,这或许就是人类和大自然为财富付出的代价。

最后一卷,作者回归对中国的研究。第一卷研究中国,是从商品这个角度入手,而这一卷却聚焦于商业的另一面:商业组织。他选择了几个特殊的地域商帮或者商业组织进行研究,包括陕商、晋商、徽商、甬商、赣商,以及面向洋人贸易的十三行,还有针对金融贸易的镖局。中国各地分布着的大量山陕会馆,就是这段历史的遗迹。

从中国出发走向世界,又回到中国,其中既有作者的中国定位,又有他对世界历史的独特见解。

一切均在细节中

老子《道德经》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如果仅仅是粗线条的脉络,那么此书必然流于平庸。但作者一直以探讨细节著称,这本书自然也不例外。拼图特点让这本书充满趣味。

以橡胶一篇为例,作者首先介绍橡胶的普通知识。橡胶在美洲被发现;美国人发明橡胶的硫化技术之后,橡胶成了工业中不可或缺的原材料。随着汽车的发明,橡胶成了黑色黄金。这是经济中的商品层面。

到这时,一件商品已经不再是纯粹的商品,而又带上了社会属性,这对应于橡胶种植园的兴起。19世纪,巴西和秘鲁的亚马孙河流域成了最大的橡胶种植区域,这里的人们由于暴富而穷奢极欲,但另一方面,原住民大量死亡,推动了人类进步的橡胶对于某些人种却成了灾难。

橡胶发现较晚,所以种植园里已经不再有奴隶制。而更早的种植园商品,比如甘蔗,还将非洲人牵扯进来,葡萄牙人和荷兰人从非洲运来大量奴隶进行耕种,这样的影响就更具有社会属性了。

由于橡胶如此珍贵,巴西政府层层设防,防止种子资源流失。但橡胶种子还是被偷到了气候类似的东南亚地区,于是这里也成了橡胶产区。由于管理方式更为先进,东南亚后来者居上。而巴西本土则由于橡胶树病害的原因失去了自己原有的地位。

到这里,作者研究的是橡胶这种商品对于人类的影响。但这还不是结束。接下来,橡胶开始对中国产生影响,而且是在意想不到的领域。

原来清末时,中国上海已经有了股票市场。而在橡胶热的高峰时期,全球的资本都疯狂地追逐着橡胶。上海是欧美资本在东方的大本营,许多欧洲人建立的东南亚橡胶开发公司把总部设在上海,这就使得那里成了全球橡胶资本市场的主要引擎之一。

晚清时期,上海的股票市场掀起一股橡胶热潮,这股热潮又演变成一场全民炒股运动,许多人眼看着自己的股票如同泡沫一般增值。但是到了1910年,又如泡沫一般破灭。在这个过程中,很多钱庄、票号卷入。其中,陈系钱庄的老板既炒橡胶,又炒铁路,他押注的铁路就是著名的川汉铁路。钱庄倒闭后,他自杀身亡。入不敷出的清政府将川汉铁路收归国有,这成了一场革命的序曲。

谈完橡胶对中国的影响,作者再次聚焦于橡胶如何影响了后续的科技。二战中日本为获取橡胶、石油等资源进攻东南亚,之后世界橡胶资源出现严重短缺,于是科学家们登台。他们发明的合成橡胶成了天然橡胶的替代品。如今,合成橡胶已经超过天然橡胶,成为橡胶王国的一部分。

橡胶从发现到种植,给人类社会组织带来了重大影响——其中作者着重谈了对中国的影响,最后又聚焦于橡胶对科技的推动作用。通过这样的线索,作者对橡胶的历史做了完美诠释。

除了橡胶之外,棉花、煤炭、石油、黄金、土豆、玉米、番薯、丝绸、瓷器、茶叶、人参、咖啡、烟草、蔗糖等,也都有着各自的发现、传播、作用于人类又被人类利用的历史,这些历史本身已经足够精彩,再由一位成熟的作者娓娓道来,所产生的阅读快感可想而知。

对于喜欢猎奇的读者,作者也准备了足够的大餐。许多稀奇古怪的现象,比如荷兰的郁金香泡沫、法国的密西西比泡沫、英国的南海泡沫、美国的庞氏骗局等,如同奇怪的哈哈镜令现代人惊叹。但它们之所以出现,又有着严密的逻辑。作者的解读让我们意识到,即便今天,我们还在制造着无数类似的泡沫。

几年前,云南的玛卡出现严重过剩,这种原产自南美洲的植物被炒到数百元一斤,却由于大量种植,在崩盘时已经一文不值,土地所有者甚至倒贴钱让人帮助把土地清理出来,否则无法种植别的作物。之前,我们经历过玉石、虫草等多种泡沫,而现在则是茅台酒和阿胶。看到现代人的作为,就更容易理解古人貌似荒唐的举动了。不管是郁金香、鸟粪、毛皮,还是人参、海贝、食盐,它们在泡沫时期所引发的古怪举动,都和今天多么相似!

中国自古就有书写食货的传统。从太史公开始,大部分正史都有“食货志”,记载了各朝代的食与货。然而中国历史基本都是官方史,它们记载的食货大多是从官方视角出发,着重于货币的变迁以及税收的情况,而对于老百姓粮食和物品的变迁则较少关注。这样的记载,与“食货志”之名实际上是有偏差的。

到了现代,随着人们个体意识的提高以及对于细节的追求,一部贯通中西的对于日常生活中食货现象的总结性著作便成为可能。杜君立的作品命名为《新食货志》,既有继承古代历史书写的一面,又有纠正古代认知偏差的雄心。加上书中对于制度、资本主义发展等多方面的梳理,这些都使得这本书对于现代商业文明和全球经济史有了总结性的意义。

郭建龙,独立作家,曾任《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著有小说《告别香巴拉》,历史游记《穿越百年中东》《穿越非洲两百年》,以及历史专著“帝国密码三部曲”(《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中央帝国的哲学密码》《中央帝国的军事密码》)和《汴京之围》《丝绸之路大历史》《盛世的崩塌》《失落的世界》,翻译作品有《一把海贝:从奴隶贸易兴起到革命年代的西非》《墨洛温王朝:创建与变革》等。 iUw1kcLlbcCvqjVUAWJe/cOQjx17Ai54nHrKFi8AFUr7A0cfkhRGcCF3pJptrM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