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2章
孩子的性格决定他的一生

当阿莉森想象卡梅伦今后的婚姻生活时,她发现对自己负责是她要在孩子身上培养的一项重要品质。此时,她把注意力从解决眼前的问题转移到了考虑孩子长期的性格发展。她正在教导卡梅伦成为什么样的人。

当然,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有责任心。但是,我们往往对自己想要在孩子身上塑造怎样的性格缺乏清晰的认知。在和孩子相处的时候,我们有时想熬过这一天就好,有时甚至是熬过接下来一个小时就行!但是,我们如果能够展望一下,自己正在培养的孩子未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就能更好地应对当前的育儿难题。我们必须认识到,当你让约翰尼做家庭作业时,这不仅关乎完成作业,而且关乎他未来婚姻或事业的成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想让你和我们一起短暂地走进“20年后的约翰尼”的生活,一探究竟。在这一章中,我们将介绍一些我们认为对成年人的角色很重要的品质。对于这些品质的养成,边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爱心

大多数父母会说,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富有爱心。

有爱心的人明白,世界并不围着他转。他在行动之前会考虑自己的行为对周围人的影响。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他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人——这种人认为自己是最重要的,周围人的存在只是为了满足他的需求。

但有时候,最有爱心的父母却培养出了最自私的孩子。怎么会这样呢?我们都听过类似的话:“你知道苏珊是什么样的人。她只考虑自己。”多数情况下,苏珊来自一个很好的家庭。但苏珊的父母并没有给她设立边界,要求她尊重他人的感受。缺乏边界感让苏珊变得以自我为中心,这影响了她爱的能力。童年时期缺乏边界感也会导致冲动、成瘾或不负责任的问题,这些都是缺乏爱的能力的表现。

乔治沮丧地坐在我(克劳德博士)的办公室里。他深爱的妻子珍妮特刚刚搬了出去,因为他又弄丢了一份工作。乔治非常有才华,他似乎拥有成功人士必备的一切条件。但由于不负责任和无法持之以恒,他失去过几份好工作。老板们欣赏他的才华,但讨厌他的工作表现。他的失败导致他的家庭几度濒临破裂,珍妮特受够了。

“我太爱她了,”乔治对我说,“她看不出来吗?”

“我相信你爱她,”我说,“但事实上,我认为她没法看到你的爱。她所看到的只是你的行为对她和孩子们造成的影响。她问自己:‘他怎么能以这种方式爱我们和对待我们?’你的爱不能只浮于表面,而不付诸实际行动。爱如果不结出果实,最终也无法被称为爱。正是因为你带给她的那些经历,她才感到自己并不被爱。”

乔治如果有机会让珍妮特回心转意,就不能再靠一句空洞的承诺了。他需要通过设立边界来实现自我控制,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珍妮特只会相信乔治的实际行动,而非空头支票。

在成长过程中,乔治从未被要求实现对爱的承诺。他的父母都是很好的人,勤劳能干。但在经历过经济萧条期和一生的辛劳之后,他们不愿让乔治重蹈覆辙,经历他们所承受过的艰辛。于是,他们对乔治宠爱有加,几乎不要求他做任何事情。当他们给他分配了家务和责任,而他没有完成时,他们也不会惩罚他。因为他们认为应该让他拥有“积极的自尊”,而非像他们那样,在成长过程中背负着“愧疚感”。因此,乔治从未意识到,自己的不作为会对所爱之人造成负面影响。

然而,经营婚姻是另一回事。在婚姻中,乔治所爱的人也对他有所要求,这使他们的关系陷入困境。乔治如果想真正懂得如何去爱,并能够用爱去影响他人的生活,就必须学会承担责任。毕竟,爱的真谛在于行动。

此外,拥有爱的能力的人会尊重他人的边界。你是否曾与一个无法接受“不”的人交往?你有过怎样的感受?通常,你会觉得自己被控制、被操纵,内心充满怨恨,而非感到被尊重和被爱。控制欲强的人总是试图跨越边界,将对方据为己有。无论其如何声称关心对方,这样的行为都无法让人感受到真正的爱意。

拥有爱的能力的人能够控制自己的冲动。以很多酗酒者为例,他们深爱自己的家人,也因酗酒问题而深感困扰,内心充满了愧疚。然而,尽管如此,他们就像乔治一样,仍然无法抗拒酒精的诱惑,最终与所爱之人关系破裂。同样,其他诸如性行为失控、过度消费、暴饮暴食、药物滥用以及易怒等由冲动引发的问题,都会消耗原本深厚的爱。缺乏边界感会让这些行为持续下去。

责任感

性格成熟还体现为拥有责任感。乔治的不负责任不仅让他面临婚姻破裂的危机,还造成了经济上的损失,让他的生活陷入混乱,不再稳定,导致他的梦想也无法实现。

那么,责任究竟指什么呢?很多人会想到诸如职责、义务、可靠性,或仅仅是“完成任务”等概念。

责任,其含义远比这些广泛。我们可以从“所有权”的角度来理解责任。拥有自己的人生,最终就是掌握人生的控制权。所有权意味着真正拥有自己的生活,并意识到自己要为自己的生活负责,包括对自己和生命中的他人负责。当你获得了所有权,你就会意识到生活是真正属于你的,而且只属于你,没有人能够代替你去过你的生活。

我们都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合理利用自己的才能、资源、人际关系、时间,行为恰当。负责任的人把生活视为一种被托付给自己的东西,他深知,唯有自己能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

在《过犹不及》一书中,我们详细阐述了边界的范围,以及它界定和保护了什么。真正负责任的个体会主动为以下事情负责:

●感受

●态度

●行为

●选择

●限制

●天赋

●思想

●欲望

●价值观

●爱

能主动承担这些责任的,才是真正负责任的人。唯有这样的人,才能让每个人都愿意与之建立关系。一个负责任的人会说“我的情绪是我自己的问题”,或者“我的态度是我自己的问题”。

某天,我为一对出现婚姻问题的夫妇做咨询。我询问了双方的行为方式。

“你为什么回避他呢?”我问妻子。

“因为他对我大吼大叫。”她回答。

“你为什么大吼大叫?”我问丈夫。

“因为她回避我。”他回答。

我当时的问题很简单:“你们认为这种状态能持续多久?”

他俩都告诉我,他们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双方都认为自己的问题是对方造成的。由于双方都不承认自己对对方存在错误行为,做出改变的可能性也就很小。

你要让孩子能够逐渐明白,那些在他的边界之内的事物,比如感受、态度和行为,都是他自己的问题,而非他人的。一个总是将错误归咎于姐姐的孩子,在长大后也会做同样的事。而真正负责任的成年人会意识到:“这是我自己的选择,我必须对此负责。”正是这样的认识,为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带来了希望。

自由

你曾经和“受害者”交往过吗?受害者觉得他在生活中没有选择的权利。生活于他而言,就像天降之物,他只能被动接受命运所带来的一切,无论是好是坏。

一位女士向我抱怨说,她的同事总是在她努力工作时打断她。她认为自己工作进度落后是同事的错。

“你为什么要跟她说话?”我问。

“什么意思?”

“当她打断你工作的时候,你为什么要和她说话呢?”

“唉,我没办法。她站在那里一直说。”

“那你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她你有工作要做,或者关上门并挂上一块‘请勿打扰’的牌子?”

这位女士茫然地看着我。对她来说,拥有选择权和控制自身行为这样的观念似乎从未在她的脑海中出现过。她认为,如果某件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那就是命中注定的,她无法改变。当我指出她其实有很多选择时,她好奇地向我询问这些选择是什么。我给了她五六个建议,包括与那位同事直接沟通,向主管反映情况,或者请求调换到其他工区,等等。这对她来说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她从未意识到自己在人际关系和生活中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

乔就是一个典型的“受害者”。他的公司推行了一些新政策,他感到难以应对,因此对这些变化感到十分沮丧。

“你打算怎么办?”我问他。

“什么意思?什么怎么办?”乔反问道。

“我是说,你打算如何应对这种被不喜欢的事情所困扰的处境?”

他沉默地看着我。过了很久他才意识到,他可以选择向其他公司投递简历,而不是只能被动接受每周50小时的繁重工作。

在良好的边界感中长大的孩子会明白,他不仅要对自己的生活负责,还能自由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只要他愿意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对于负责任的成年人来说,一切皆有可能。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受害者”的社会中。很多人认为自己在生活中没有选择权,别人应该为他们做好一切事。若非如此,他们就认为自己无法独立完成事情或做出改变。然而,这恰恰为孩子的未来提供了机遇:如果你能教会孩子掌握自己生活的主动权,他将在人生道路上远超他人,获得成功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他将在竞争中拥有巨大的优势!

主动性

耶里对我讲述了她和戴夫的关系。她喜欢他的幽默、敏感、富有同情心,但对他缺乏主动性的缺点感到困扰。她曾和戴夫约好做一些新的尝试,比如一起锻炼。但到了实施计划的时候,戴夫总是需要她去主动推动,否则计划便会被搁置。她总觉得自己像是在“推他上山”。

我想戴夫的老板也有同感。戴夫能够完成他的工作,但似乎总是需要某种外部力量来推动他。他缺乏进取心这一点令人生厌。

主动性是人类的天性之一。很多时候,缺乏主动性的根源在于缺少边界感。戴夫就缺少由边界限制、以目标为导向的行为模式。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培养他的主动性是培养边界感的重要环节。几年前,我和一位朋友聚会,她有一个10岁的儿子,叫戴维。在我们聊天的时候,戴维几次打断我们,抱怨“无事可做”,希望妈妈能为他安排娱乐活动。然而,这位母亲深知孩子已经拥有足够的资源去自行寻找乐趣。于是她看着他,坚定地说:“戴维,你要为自己的快乐负责。”不一会儿,戴维便主动找来了朋友一起玩耍。

最近,我偶遇了这位母亲,我们聊起了各自的近况。她兴奋地讲述着戴维在大学最后一年中的精彩经历。我心中暗想,他依然还在为自己的快乐负责。

悬疑小说作家玛格丽特·米勒说过:“生活总在我们规划其他事情时悄然展开。”然而,对很多人来说,生活更像是一场由自己主导并全力以赴的冒险。他们利用自己的天赋,不断挖掘并发展潜力,从而在生活中获得越来越多的参与感。他们不仅“为自己的快乐负责”,还积极追求并实现自己的目标。相比之下,那些未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往往是由于在成长过程中没有被要求以主动精神完成任务和目标;因为有人替他们做这些事情,或是保护他们免于承担自身行为带来的后果。

尊重现实

有人曾说:“现实残酷,但唯有在此,我们才能品尝到美味的牛排。”诚然,现实或许充满挑战,但许多美好事物也都蕴藏其中。能创造美好生活的人必定对现实有正确的认知。我们所说的现实,是指在真实世界中体验自己行为带来的结果。我们将在后续章节中深入探讨这一概念,但现在,让我们先对这一概念略作了解。

简而言之,每个人都必须认识到,在真实世界中,每个人的行为都会产生实实在在的结果。成熟的人会运用这一点来为自己创造美好的生活,而满腹牢骚的人则不得不一再挣扎。

从积极的一面来看,如果我努力学习并付诸实践,我将从辛勤付出中获得回报。最近,我与一位大学时期的朋友重逢,他曾在大学二年级时转入医学院预科。我记得他刻苦钻研有机化学、物理学等课程。在已经比其他同学落后了一年半课程的情况下,他深知自己必须加倍努力才能迎头赶上。他坚信,只要加倍努力学习,就一定能够敲开医学院的大门。比赛就此开始。

如今,这位朋友已是大都市里一名备受尊重的心脏外科医生。他热爱自己的工作,成了医学领域的领军人物。许多人敬仰他,钦佩他的工作能力。然而,当仰望这位杰出的心脏外科医生时,人们往往看不到那个深信“现实后果定律”,即“只要努力学习,勤奋工作,就能取得成功”的大学生。他们只看到了他的辉煌成就。

我们往往只看到成功者光鲜的一面,却忽视了他获得成功背后的艰辛与努力。因此,我们容易陷入“魔力信念” 。我们错误地认为,有人之所以能取得巨大的成就,是因为他们拥有超人般的能力或某种秘诀。我们认为那是魔法。然而,真相是,每一项伟大的成就都是日积月累的结果——一天又一天的努力,一门又一门课程的掌握,一项又一项任务的完成。我们应当教会孩子这样的思维方式,让他明白,只要付出努力,他同样有机会创造辉煌。这样,他就能对现实的积极面抱有适当的敬畏之心。

但敬畏现实具有两面性。游手好闲和好逸恶劳会让我付出代价。例如,超速驾驶可能会让我被吊销驾照。如果我意识到我的行为会产生现实后果,我在工作时就会既希望获得奖励,又渴望能避免因表现不佳或选择错误而带来的痛苦。

我们都知道有些成年人对现实缺乏尊重。他们接连做出糟糕的选择,要么依赖他人来逃避后果,直到引发真正的灾难;要么一再遭受惨重的损失,始终不知悔改。我们不禁想知道,为什么他们会持续做出这些带来毁灭性后果的选择?

我们一次又一次地发现,这种行为的根源在于他们缺乏那些会让人们尊重现实的边界感。他们总是被拯救,以至于认为后果会由他人来承担,而非自己。

成熟的成年人对现实保持敬畏之心。他们明白,在大多数情况下,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种对现实后果的正反两面都保持尊重的态度,正是智慧的体现。

当然,好人也会遭遇不幸。但即便如此,如果以善报之,结果会更好一些。对于我们所处的根本现实,我们始终都有话语权。

成长

你是否曾偶遇一位久未谋面的朋友,发现她的生活已经今非昔比,变得更加美好?那一刻,你是否带着温暖的感觉离开,并由衷为她所取得的成就感到高兴?让我们回想一下那些我们都曾见证过的成就:

●一个人减重接近30千克;

●一对婚姻濒临破裂的夫妻重归于好,并且生活美满;

●一个面临职业困境的人开始取得成功;

●一个“害群之马”改邪归正;

●一个瘾君子或酒鬼过上了清醒的生活;

●一个曾经心碎的人开启了一段持久的关系。

或者,如果我们不只聚焦于困境的转变,也去关注那些一步一步取得成功的故事,我们同样能发现令人振奋的成就:

●有人创办了一家小微企业,并逐渐发展壮大;

●有人一无所有,孑然一身,后来他横穿整个国家,为自己创造了全新的生活;

●有人在中年时踏上全新的职业道路,学习新技能,取得辉煌的成就;

●一个害羞的人结交了一群朋友,建立了深厚的情感纽带。

几乎没有什么能像一个人获得成长并克服艰难险阻的故事那样激励人心,尤其是当这种成长体现在他自身性格的转变上时。我们热衷于见证人们的蜕变与成长,看他们超越自我,成为未曾设想过的自己,或是实现自我完善。《意外的人生》(Regarding Henry)和《再生之旅》(The Doctor)这样的电影之所以引人入胜,正是因为它们展现了主角的蜕变与成长。

性格决定一个人成长的潜力。良好的教养能帮助孩子在面对生活的种种障碍时,养成成长型性格,不仅能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还能改善自身的消极性格。

成长型性格包括:

●能够从痛苦的情绪状态中恢复;

●能够长期承受压力,并在完成应尽的责任之前保持延迟满足感或良好状态;

●能够坦然接受失去,表达哀伤,并放下那些无法挽回或无法赢得的东西;

●能够承认错误;

●能够根据现实情况调整行为或方向;

●能够原谅他人;

●能够主动承担责任,解决问题。

如果能做到上述这些事,在面对艰难挑战时便能获得成长。

我曾经作为顾问去解决一家大型公司的人事问题。当事人正面临困境,他的行为和表现未能达到公司的期望。他极具天赋,但如果不做出改变,他很可能会失去这个职位。他最近被提拔到了一个高级职位,负责公司在多个州的业务。然而,新的职位要求他具备更高层次的问题解决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这让他陷入困境。

例如,他必须解决分公司员工与总公司之间的冲突。有时,员工是否会离职往往取决于他如何处理这些冲突。然而,当在情绪化的情境中与人打交道时,他显得力不从心,并变得针锋相对。此外,他还希望这次职位变动能够迅速为他带来成功。

他没有以成长型心态去适应新机遇与新要求,反而采取了截然相反的做法。他要求公司和他的上司做出改变,并承认他是“正确的”。事实上,当我们审视上面列出的成长型人士的能力特征时,不难发现他在每一个方面都没有达到要求。当面对困难时,他不是去解决,而是任由问题爆发。他不愿承受损失,还会对损失耿耿于怀,也无法制订行动计划。他不愿意埋头苦干,做出那些暂时不会带来显著成果的改变;他想要立竿见影的效果。当遭到质疑时,他只会推卸责任。当被要求做出改变时,他仍然固执己见。

最终,他被一位才能稍逊但品德更出众的人取代。我深感惋惜,因为如果他具备成长型心态,他本可以做得很好。当我深入了解他的过往,才发现他从小就表现出了抗拒成长的行为模式。他从未真正被要求去适应现实,总是我行我素,利用自己的魅力和天赋来逃避改变。

为了避免浪费孩子的天赋,父母应当引导孩子做出改变,而非试图改变现实来迎合孩子。边界不仅能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被寄予的期望,还能让孩子认识到他需要如何成长来实现这些期望。

追求真相

一个不够诚实的人会陷于痛苦和灾难之中。作为一名咨询师,我发现由不诚实带来的情感伤痛比其他任何关系问题带来的都要多。不诚实会滋生背叛,阻碍亲密关系的建立,还会遏制成长。只有当一个人能够并愿意保持诚实,他才能获得成长。

诚实始于父母的榜样作用,他们不仅要要求孩子诚实,还要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让孩子敢于说真话。孩子在面临真相可能带来的威胁时,往往会选择隐瞒。因此,父母需要营造一个环境,让孩子能够克服天性中的隐瞒倾向。这需要父母在保障环境安全的同时,也坚持一定的标准,在二者之间达成微妙的平衡。

汤姆和萨拉是一对夫妻,我和他们一起工作了几个月。有一天,萨拉走进办公室对我说:“一切都结束了。我就是不能相信他,以后也不可能相信了。”

“发生了什么事?”我问她,心想汤姆一定又有外遇了。几年前他就出轨过一次,而她一直没有放下这件事。

“他说我们有足够的钱支付账单,不用担心。但今天我收到了好几封邮件,说我们欠下了很多债。”她忍不住哭了起来,“我再也过不下去了。”

在交谈中,我意识到这又是一个我无数次从那些不坦诚的夫妻口中听过的故事。可悲的是,金钱问题本身并非症结所在,关键在于汤姆在金钱问题上的不诚实。萨拉本可以处理金钱问题,但由于汤姆无法坦承到底欠了多少钱,她仿佛置身于流沙之中,不断发现事实与汤姆所描述的大相径庭。通常,伴侣隐瞒的并非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隐瞒和撒谎这种行为会严重损害伴侣彼此间的信任。我最常从受伤的一方那里听到的诉求是:“我不在乎是什么事,只希望你能告诉我真相,让我知道我们到底在面临什么。”

关于说谎者,一个令人难过的问题是:为什么?既然说真话要简单得多,为什么还要选择说谎?既然欺骗会招致更多愤怒,为什么不承认错误?明明已经身处困境,为什么还要再制造另一个问题(撒谎)?

答案往往隐藏在个人的经历和性格发展历程之中。他害怕因关系中的失误而引发愤怒、羞耻、愧疚,害怕被谴责和被抛弃。因此,他选择了隐瞒真相。然而,当真相大白时,反而触发了这些他从一开始就惧怕的情绪。但这一切不良后果,更多是因为说谎,而非犯错。

边界有助于人们讲真话。除了对真相的需求,边界还给人提供了安全感,以应对失败造成的后果。孩子在面对自己的错误所带来的已知的、必然的后果(如面壁思过、失去看电视的权利或去商场的机会)时,通常能够应对自如。相比之下,他更难以处理人际关系引发的愤怒、内疚、羞耻、被谴责或被抛弃等后果。因此,当孩子面临人际关系上的后果时,往往更倾向于隐瞒自己的错误。

艰巨的任务

将性格养成视为育儿任务可能会让人感到压力重重。确实,着眼当下或顺其自然会更轻松一些,但我们的需求不止于此。正如前文所述,孩子的性格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他的人生轨迹。

史蒂芬·柯维(Stephen Covey)在其畅销书《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中提出了“以终为始”的理念。这一理念不仅适用于成功人士,也适用于优秀的父母。当我们认识到为人父母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性格良好的孩子时,我们就已经朝着这个目标迈进了一步。

然而,要想培养出一个性格良好的孩子,我们自己也必须成为拥有良好性格的父母。要想让孩子拥有边界感,我们自己首先需要有边界感。这便是下一章的主题。 Nw4JK+U3u96/nDoBB92P/+kbXk8bCl1OnNqSoxPwqEai5XovOifyeaWD5woNDhq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