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个普普通通的日子,但这一天却永远改变了我的朋友阿莉森的养育方式。
这天,我(克劳德博士)到阿莉森家拜访。晚饭后,阿莉森离席去忙家务活,我和她的丈夫布鲁斯在餐桌旁继续聊天。这时,一通电话打来,布鲁斯接电话去了,于是我起身去看看能帮阿莉森做点什么。
我听到阿莉森在他们14岁的儿子卡梅伦的房间里,于是走了进去,却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阿莉森正很有干劲地收拾着衣物和运动器材,整理床铺。见到我,她打开话匣子,仿佛一切都很正常:“我迫不及待地想让你看我们旅行的照片了,那真是——”
“你在做什么?”我打断她。
“我在收拾卡梅伦的房间。”她说,“你觉得我在干什么?”
“你在干什么?”
“我说过了。我在收拾他的房间。你为什么这样看着我?”
我所能做的就是和她分享我脑海中浮现的景象:“我只是为卡梅伦未来的妻子感到难过。”
阿莉森直起身,愣了一会儿,然后匆匆离开了房间。我走进门厅,看见她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就什么也没说。过了一会儿,她望着我说:“我从来没有那样想过。”
其实,我们大多数人都没有这样想过。当下我们虽然为人父母,却没有考虑过未来。我们往往只是着手解决眼前的问题:又熬过一个下午,而不是想把孩子送进阿拉斯加的8年制训练营,仿佛就已经很值得骄傲了。但养育的目标之一是关注未来。记住,我们要把孩子培养成负责任的成年人。
父母会以一种对他们而言自然而然的方式和孩子互动。例如,阿莉森天生是个“助人者”,她很乐意帮助儿子。其他人的养育方式则不同。有些父母对育儿的态度更散漫,参与度更低,他们就不会整理孩子的房间。而那些更严厉的父母则会对没有按要求铺床的孩子施以重罚。
当然,育儿需要采取很多不同的措施。有时我们要施以援手,有时我们无须介入,有时我们必须严厉对待。但真正的问题是:你所做的事是有意为之吗?或者你这么做是出于某些你没有想到的原因,比如你的个性、童年、当下的需求或恐惧?
记住,为人父母要考虑的不仅仅是当下。你在为孩子的未来做准备。性格决定命运。
一个人的性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在生活中的表现。他在亲密关系与工作中的表现如何,取决于他的内在能力。在一个可以用各种理由为行为进行辩解的世界里,我们很难弄清楚自己生活不顺的真正原因。我们的大部分问题源自自身性格的弱点。当拥有内在力量,我们往往就能成功,不管处境有多艰难。但是,如果没有内在力量,我们要么会陷入困境,要么会一败涂地。如果经营一段关系需要理解和宽容,但我们不具备这种性格特质,这段关系就无法继续下去;如果面临需要保持耐心和延迟满足的工作困境,但我们没有这些特质,我们就会失败。可以说,性格几乎能决定一切。
“性格”一词的含义见仁见智。有些人用这个词来表示人的道德水平或正直诚信,我们则用这个词来描述一个人完整的个性,即他是个什么样的人。性格是指一个人能力的优劣势、道德构成、在人际关系中的表现,以及完成任务时的表现。在特定情境下他会做什么,如何做?当执行任务时,他如何达到要求?他会爱吗?他能负责任吗?他能和他人共情吗?他能发展自己的天赋吗?他能解决问题吗?他能应对失败吗?以上都是定义性格的一些要素。
如果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决定了他的未来,那么育儿的主要目的就是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性格,让他安全稳妥、富有成效、开心喜乐地度过一生。父母——还有那些做着与孩子有关的工作的人——需要谨记这一点。育儿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性格特质,让他的未来更加顺利。
直到阿莉森意识到这一事实,她的教养方式才发生了改变。她喜欢帮助卡梅伦。但在很多时候,她并不是真的在“帮助”卡梅伦。卡梅伦已经养成了一种模式,认为自己有权得到任何人的帮助,这种权利感会影响他在学校和集体里的人际关系。阿莉森一直以来都很乐于帮助卡梅伦解决他制造的麻烦。她认为每一个待解决的麻烦,都是一次显示她爱孩子的机会。
然而,阿莉森并不只是一位母亲,也是一名成年女性和一名妻子。当她放眼未来,想象到有一天卡梅伦会把责任推卸给其他人时,她开始担忧起来。她身为母亲不介意做的这些事,可能会遭到其他人的强烈反对。她看清了性格决定命运的现实。于是,她改变了与孩子的相处方式,帮助他培养责任感,帮助他思考自己的行为会如何影响他人,以及他人是否愿意与未来的他相处。
正是在这层意义上,我们呼吁“未来即现在”。为人父母的你,正在帮助孩子创建未来。孩子在生命早期建立的模式(即他的性格)将在以后的生活中延续下去。性格总是在与人相处中逐渐形成的。你在孩子性格养成中的关键作用怎么强调也不为过。
预防医学
1992年,我们合写了关于掌控人生的一本书——《过犹不及》。在书中,我们谈论了如何修复由于缺乏边界感而导致的性格缺陷。从那时开始,通过研讨会、广播和电视,我们和超过百万人谈论过如何在他们的生活中设立边界。成千上万人告诉过我们,设立边界让他们更好地去爱和生活,这对他们中的一些人来说是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人们的成长和改变,是最令人兴奋的事。
但从我们自身和读者的经验来看,有个事实是显而易见的。有边界问题的成人并不是成年之后才出现这些问题的。他们幼时习得的一些让生活失控的模式,在延续到成年后,会让他们付出更大的代价。他们在幼时遇到了如下有关边界的问题:
●没有能力拒绝给自己带来伤害的人,无法对他人的伤害行为设置藩篱;
●没有能力抑制自身的破坏性冲动;
●无法接受他人的拒绝以及尊重他人设置的边界;
●无法拥有延迟满足感,无法完成目标和任务;
●容易被不负责任或易造成伤害的人所吸引,并试图“治愈”他们;
●让自己背负他人的人生;
●容易被操纵或被控制;
●在维持亲密关系以及与他人保持亲近方面有困难;
●无法坦诚对待那些亲近的人;
●无法直面与他人的争执以及有效地解决冲突;
●在生活中宛如一个受害者,对生活缺乏目的感和掌控感;
●成瘾和冲动;
●无组织性,不能持之以恒。
因此,我们可以防患于未然。我们乐于帮助那些多年来深受边界问题困扰的成年人,也希望能帮助孩子避免像很多人一样不得不在成年之后花时间修复边界问题。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开始撰写这本关于孩子边界感的书。大多数人都有慈爱的父母。但很多时候,父母不知道如何帮他们的孩子建立边界感,因此他们将自身的局限性传递给了孩子。如果这些父母知道该如何培养一个拥有良好边界感的孩子,那么大部分痛苦都是可以避免的。我们希望这本书能帮助家长培养孩子的品性,从而避免孩子遭遇许多成人都难以应对的问题。此外,这本书也是在家长的要求下应运而生的。他们深知自己所遭受的痛苦,因此不希望他们的孩子走同样的弯路。在孩童时失去被优待的特权,总比在成年后失去婚姻或事业要好得多。
另外,家长也意识到边界是建立任何关系的关键,他们想知道如何与他们的孩子一起实践边界定律。家长的问题可以归为三类:
●我该如何培养孩子的边界感?
●我该如何以合适的方式让孩子接受我设立的边界?
●我该如何确保我的孩子不会出现和我一样的边界问题?
我们希望帮助你回答这些问题,帮助你的孩子培养良好的性格,过上充实的生活。
孩子并非生来就有边界
边界是定义个体的“产权界线”,它决定了一个人的“终止点”和另一个人的“起始点”。我们如果知道一个人的边界在哪儿,就能预料到这个人能掌控自己到什么程度。我们需要承担起与情感、行为和态度有关的责任。我们都见过互相指责的夫妻,争论着“这该怪谁”,双方都在逃避自身的责任。在一段关系中,我们可以明确我们对对方的期待,然后要求彼此承担起自身的责任。如果我们都能承担起各自的责任,这便是一段有效的关系,我们就都能把期待变为现实。
孩子也不例外。孩子需要知道他的边界在哪儿,他需要对什么负起责任,以及他无须负责什么。如果他明白这个世界需要他对自己的人格和生活负责,他便能学着达到这些要求,从而一帆风顺地生活。
但是,如果在成长过程中,他身处一段对自身边界(他对什么负责)和他人边界(他人对什么负责)感到困惑的关系中,就无法培养出帮他成功掌控生活的能力。他会在混乱的边界感中长大,这将导致他无法控制自己,却试图控制他人。事实上,孩子就是无法控制自己却试图控制身边每一个人的小人儿。他才不想控制自己来适应爸爸和妈妈提出的要求,他希望爸爸和妈妈改变要求!
为什么养育孩子如此困难?是因为孩子并非生来就有边界感。他通过外部的人际关系和规则来内化自己的边界感。为了让孩子了解他是谁以及他该对什么负责,父母需要对孩子设置明确的边界,并且建立能帮助孩子建立自身边界感的亲子关系。
如果边界清晰,孩子将拥有以下品质:
●对自我有明确的认识;
●明白需要对什么负责;
●拥有选择的能力;
●明白好的选择将导向好的结果,而糟糕的选择将会令自己受苦;
●有能力获得基于自由的真爱。
边界的精髓是自制力、责任心、自由和爱,这些是精神生活的基石,也是养育孩子所能得到的最好结果。但问题是,如何帮孩子培养这些品质?
父母的三重角色
我们可以从很多角度来看待育儿问题。有些人将父母视作教练,有些人视作警官,还有些人视作朋友。在某种程度上,这些角色都有一定道理。在我们看来,父母或照料者需要扮演以下三种角色:
●监护者;
●管理者;
●资源提供者。
监护者对孩子负有法律责任,需要保护孩子。为什么父母需要为孩子提供保护?
孩子在成长到一定年龄之前,应该处于监护和管理之下。孩子尚未拥有保护自己的能力和智慧。他无法分辨是非,无法分辨危险与安全,无法分辨好与更好,无法理解生与死。他无法考虑自身行动的后果,只想得到即时满足。因此,孩子在探索和发现他的边界时,常常将自己置于危险之中。智慧仅来自经验——这正是孩子所缺少的。
监护者可以为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让他学习与获取智慧。如果给孩子的自由太少,他无法获取足够的经验,就永远长不大;如果给孩子太多自由,那他就会面临伤害到自己的风险。因此,在育儿过程中,平衡自由与限制之间的关系是一项主要任务。父母必须守护孩子,让他远离危险和伤害。
这种保护性的监护者角色需要设置合适的边界来保证孩子远离以下几种危险源:
1.来自自身的危险;
2.来自外部世界的危险;
3.他还未准备好应对的与年龄不适配的自由;
4.不合适或邪恶的行动、行为或态度;
5.一些退行倾向,例如过度依赖和回避成长。
充当监护者角色的父母,需要确保孩子的安全,让他健康茁壮地成长。通常情况下,父母通过设置边界来履行这一责任。他们限制孩子的自由度,并严格执行。通过这一过程,孩子会将这些限制内化为智慧,慢慢开始学着照顾自己。
管理者需要确保事情得以完成——达成目标,满足需求和期待。孩子并非生来自律,因此需要“他律”。管理者确保孩子完成手头的任务,完成对他的成长来说尤为重要的期待,从而实现这种他律。
管理者通过控制资源、教育引导、管理后果、纠正错误、惩罚过失、维持秩序和培养技能来管教孩子。他们负责监督孩子为达成目标而做的日常努力。
当阿莉森决定保护卡梅伦,令他免受因逃避责任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时,她必须管理这一过程。你可能也猜到了,卡梅伦并没有立即同意这个新计划!阿莉森需要设定目标、控制资源、管理后果,直到她的儿子养成自律的习惯,他最终需要与除妈妈之外的人好好相处。简而言之,阿莉森需要管理他的不成熟之处。例如,为他设定时间表,让他学习整理自己的物品,以及做些家务。卡梅伦还需要简明地告诉他,如果他不这么做会有什么后果,并且坚定履行她预先告知的后果。当卡梅伦失去许多特权后,他就会明白懒惰的代价。
边界在管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设立边界并要求孩子主动承担责任(将解决问题视为己任)以及承担起责任(处理好自己负责的事情),需要家长对边界有清晰的理解。我们稍后会详细讨论这一点。
初到这个世界时,孩子不占有任何资源。他不知道如何获得食物,不知道如何找到住所,也不知道如何获取购买基本生活用品所需的钱。他有非物质的需求,却不知道如何去满足。他需要爱、精神成长、智慧、支持和知识,所有这些都是他无法企及的。
对孩子来说,父母是一切美好事物的来源,是通往维持生命的外部资源的桥梁。在孩子获取资源的过程中,边界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孩子需要学会负责任地接受和使用被给予的东西,并逐渐学会满足自身需求。起初,父母是一切的来源;在往后的日子里,他们逐渐赋予孩子独立性,让他能够独立获取需要的东西。
身为孩子的资源提供者既是一大幸事,又困难重重。如果父母不设限地给予,孩子就会觉得这是理所应当的,变得自私自利,提出苛刻的要求。忘恩负义会成为孩子的性格模式。然而,如果父母对资源的管控过于严格,孩子就会妥协,对达成目标(这些目标能带来令人满意的回报)不抱希望。在下文中,我们将看到边界感是如何帮助孩子进行资源整合的,以及它如何在育儿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学会承担责任
当卡梅伦第一次承担打扫的责任时,他在以下几方面有所欠缺:
●他不认为有打扫的必要,但妈妈认为有必要。
●他没有打扫的动力,但妈妈有动力。
●他没有打扫的计划,或者说不打算花时间打扫,但妈妈有这种打算。
●他没有打扫的技能,但妈妈有。
那么,他要如何学习承担自己的责任呢?卡梅伦会慢慢内化好的品质。妈妈拥有这些内在品质,卡梅伦没有,但边界将逆转这一情况。最终,妈妈将不再认为有打扫的必要或动力,也不会再花时间亲自打扫;而卡梅伦会。边界将促进孩子将外在事物进行内化。归根结底,为孩子建立边界能够将曾经的外部因素转化为他的内在品质。
接下来,我们将讨论如何帮孩子内化出好的品质。当你与孩子划清边界时,他就更有可能获得动力、产生需求、习得技能、制订计划,过上一种充满爱、负责任、正直且成功的生活,无论是为了自己还是他人。这就是好的性格的意义所在。
在下一章中,我们将进一步探讨,我们希望在孩子身上培养什么样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