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好问题是如何构成的

你如何利用问题的力量来引发深层次的、有意义的回应?

在为逾千场对话设计问题,并仔细观察这些问题带来的体验之后,我从{THE AND}的参与者最有效的相互提问中,找出了五大共有的关键要素。第一,这些问题具有一个相互联结的视角;换句话说,它们都聚焦在提问者和回答者之间的空间上。第二,它们是非二元的,是开放性的,都被设计为不能用简单的“是”或“不是”来回答。第三,它们促成了一个更积极、更有建设性的结果,而不是制造具有破坏性的冲突。第四,它们出人意料,通常将两个完全不同的想法联系在一起。第五,它们的表达方式对回应者来说像一个礼物,而非命令或指责。提出一个兼顾上述五大要素的问题,任何待解决的问题都会呈现出充满活力的核心和本质。接下来让我们对这些能制造出好问题的原则逐一深入探讨,来了解它们的价值和在实践中的应用。

要有联结的视角

一个具有联结视角的问题,是关于参与者之间的空间的——那个我称为“和”的看不见的、有磁力的联结空间。它探讨了两个人之间独特的关系,而不是要求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从自己的主观视角出发去说话。举例来说,“你怎么看待爱?”这个问题就没有“你怎么看待我们对爱有不同看法这件事?”有力量。你能看出来后者是如何阐明伴侣之间的联结,将回应者置身于提问者的立场,从而邀请他们从不同的视角来看问题的吗?

此外,回应者看上去被邀请从提问者的视角来回答问题,但实际上是从他们之间联结的独特视角(即关系本身的独特视角)来回答的。是的,你要求伴侣分享他认为的你对爱的看法,但他的回答能准确地概括你的想法、感受、措辞、表达方式和情感吗?就算他的回答与你对爱(或者任何话题)的看法完全一致,但他作为提供答案的人这一事实本身就使他的回答成了你和他的想法的结合体。他在用两双眼睛看世界——你的眼睛和他自己的眼睛。这个共同的视角就是联结的视角。你们的视角相互叠加,创造出了一个大于各部分之和的视角。这是一种无形的结构,通过它,爱得以被分享和滋养。

从这个视角来探索任何话题,都可以确保你们共有的联结一直是对话的重点。没有联结视角的问题会引发冗长的独白,其中一个人可能会详细地谈论个人的偏好,阐述个人的生活理念,或者通常只是漫无目的、令人生厌的喋喋不休。如果一个问题有了联结视角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因为你和伴侣都会成为答案的一部分,这使得两个人都会一直参与对话。询问你的伴侣“生活教会了你什么?”固然不错,但不如彼此问对方“你认为生活教会了我什么?”来得更有趣和更有价值。你可以单独思考生活到底教会了你什么,并不真正需要另一个人参与。但是,后一个问题是在邀请你的伴侣对你的感受进行思考,这就使得对方的参与成为必需。现在你将听到从他的视角讲述的关于你的经验。这可能会提供一个宝贵的机会,让你了解到一些关于伴侣的新东西,或者一些关于你自己的、你从未意识到的东西。同时,毫无疑问,这也是更好地理解你们之间关系的机会。

判断问题是否具有联结视角的一个好办法是问问自己,问题的答案对关系来说是否独一无二,换言之,问题的答案是否因人而异。如果答案会因提问的人不同而不同,那么这个问题就是有联结视角的;如果不管是谁提问,答案都很容易是一样的,那这个问题就不具有联结视角。比如你的伴侣问你最害怕什么,你回答:“蜘蛛。”如果你的父亲、上司或朋友来问同样的问题,你的答案会有不同吗?你的答案和你们之间的关系有任何关联吗?还是只与你最害怕的东西相关?

“你最害怕什么?”这样的问题可以让我们了解一个人的表面,但不是特别有助于我们深化和他人的关系。许多畅销书都提供过可以询问伴侣的重要问题清单,但极少有(甚至没有)书或清单考虑过联结视角。这样的问题只能带来同样的回答,无论提问者是谁。

几年前,心理学家阿瑟·阿伦和伊莱恩·阿伦提出了一组被称为“通向真爱的36问”的问题,并被发表在2015年《纽约时报》一篇题为《要爱上一个人,就这么做》的文章中,一时间在网络上走红。我看了看这些问题,发现其中只有7个问题模模糊糊地提到了伴侣之间的关系,其余的问题都是让回应者从自己的视角来表达感受或想法。比如,“在友情中你最看重的是什么?”“在你的生活中,爱与情感扮演什么角色?”这些问题的提问者无论是你的伴侣、你的母亲还是餐厅服务生,你觉得答案会有差别吗?当你与一个人交往时,这些问题并不是不重要,只是一旦你和他的关系得到了发展,那么去了解你和对方的联结、了解你们之间的动态空间是不是更有趣呢?

让我们暂且回到那个蜘蛛恐惧症的例子,来看看怎样在“你最害怕什么?”这个问题中加入联结视角。更强有力、能够深化你和伴侣关系的问题可以是“你认为我最害怕什么,为什么?”或者“当你想到我们共同的未来时,你最关心的是什么?”。这样,即使你问两个不同的人,也绝不会得到完全一样的答案。焦点已经重新回到你和对话者(无论是谁)之间独特的联结上了。

非二元的、开放性的问题

没有几个词比“是”和“不是”能更快地打断一段愉快的谈话了。如果附上一个深思熟虑的个人解释,有时“是”或“不是”也能把你引向有趣的地方。但是,伴侣之间最棒的对话是关注客观、绝对和二元对立的事实,还是关注内心深处的主观真相?探索二元对立事物之间灰色地带的对话不是更有趣吗?相比于询问你的伴侣为什么会对某件事情有特别的感受、他们的感受是什么、这些感受是如何在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事情的真假并不能让你更多地了解你的伴侣。因此,开放性的问题,即那些不会让“是”或“不是”来使对话流于肤浅的问题,才是让对话向深层次发展的有利选择。

“是”或“不是”的答案也很容易让受访者拒绝敞开心扉,去说出他们如何看待和体验自己与伴侣间关系的细微之处。如果你问“你爱我吗?”,你将得到一个简单的、单一维度的答案;但如果你问“你为什么爱我?”“你是如何体验你对我的爱的?”“你感觉什么时候自己对我的爱最强,什么时候最弱?”,你接收到的答案将会是你对伴侣情感的一次复杂探寻。对于那些有挑战的问题,这一点尤其重要。“是”,“不是”,或者“我猜是这样”,都是伴侣的盾牌,用来掩盖其脆弱或答案下面更深层的事实。但是一个非二元的问题可以为他们提供进一步探索的机会。当你询问“你认为我们的关系有需要强化的地方吗?”时,一个简单的“没有”可能让受访者回避了自己的脆弱和不适感,而当询问“我们能做些什么来强化我们的关系?”时,你却创造出了一个通往建设性对话的机会,这种区别你发现了吗?

更有力量和建设性结果的问题

让我们来看看“我们对彼此最大的误解是什么?”这个问题吧,这个问题的答案能有多大的建设性,又有多大的可能性为成长提供机会?

“我们对彼此最大的误解是什么?”这个问题让你们可以说出彼此的隔阂,但不一定能从中得到成长。它能带来的最好情况是,你意识到发生了一些事,也未曾在意,却让你的伴侣产生了误解。

如果想让这个问题变得更有力量,你可以问:“我们对彼此最大的误解是什么,我们能做一些什么来改变?”“我们对彼此最大的误解是什么,为什么你会认为是这个?”想想这些问题将带来什么。问题措辞不同,整个回答的情绪基调也会发生变化。你们不再是在误解的重压下挣扎的两个人,你们重新形成了一个团队,一起计划如何共同面对,或者你们已经开始学习其中的经验。这里的目标是,以一种让你们能够共同探索的方式来塑造问题。

所以,一个问题是会为你和伴侣一起探索奠定基础,还是会让你们陷入冲突并削弱联结?它是如何让你们的关系更具交流性、共情力、复原力和成长性的?

出乎意料的问题

有时候我们会陷入相同的模式之中,无论是思维模式、行为模式还是情感模式。在这些模式中浸泡足够长的时间后,它们好像已成了我们的一部分,画地为牢般让我们认为自己的人生只能受限于其中。但这是个谬误,通常还颇为危险。生活在这些我们无意识地为自己和关系制造出来的壁垒之中,会让我们屏蔽许多生命赠予我们的可能性。

我发现这些可能性的到来往往出其不意。毕竟,如果我们期盼自己已深陷其中的模式能继续下去,那么任何把我们带出这种模式的事情都会显得出乎意料,不是吗?建立意想不到的联结是训练我们对新的可能性和观点保持开放的绝佳方法,也有助于我们在思想上和情感上更加灵活变通。在与他人对话时这样做,可以让我们走出关系的固定模式,并为我们开辟新的道路。这里有两种操作方法,一种是把两件通常不会关联在一起的事联系起来。比如:

·冲突如何让我们变得更好?

·在最糟糕的一段感情中,你最喜欢的记忆是什么?

·你害怕得到什么?

·赚钱会让你付出什么代价?

·什么是你犯过的最大错误,同时也是你最棒的礼物?

另一种是让一个人站在另一个人的立场上,迫使他从对方的视角来寻找答案。比如:

·你觉得我哪些对生活的理解是你目前还不懂的?

·作为你的朋友,你觉得对我而言最难的事情是什么?

·你觉得我对你有什么误解,为什么你会这么认为?

·你觉得我自认为最有魅力的特质是什么?

·你觉得我反复犯的错误是什么,你认为我为什么会这样?

你有没有看到以上问题是怎样将两个意想不到的想法联结在一起的,或者是怎样让一个人从另一个人的视角看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从一个陌生的视角来审视一个原本熟悉的问题的?

我一次又一次看到{THE AND}的参与者被出乎意料的问题激发出宣泄情感的回答,以及意义深远的自我解剖。以一场我最喜欢的,每一次都能让我泪湿眼眶的对话来举例吧。这场对话录制于新西兰的惠林顿,对话的双方是刚过40岁的约翰和他16岁的儿子柯蒂斯。约翰的头发很短,被漂成了金色。柯蒂斯戴着眼镜,穿着黑色衣服,带着一种敞开心扉的真诚。柯蒂斯是神经多样性人士 ,因此他的家人总是非常关注他的需求。知道这一点之后,我为约翰设计了一个问题,让他向儿子提问:“你认为作为你的父亲,我最大的困难是什么?”约翰问这个问题时,我很明显地看出他因为终于有机会被儿子用这样的方式看见而感到宽慰。他长长地吐了一口气,肩膀也松弛下来,仿佛长期承载的压力得以释放。我不知道约翰是不是曾经向柯蒂斯提出过任何需要从自己的立场来思考的问题。也许这是第一次,一个空间被创造出来,约翰可以在其中被自己的儿子看见,以一种他们的关系中从未有过的全新方式。

将那些我们可能从未想过要连接的点连在一起,就会创造一个新的生活空间,在那里,我们可以在任何关系中建立新的联结,从而开辟新的相处方式。

当问题的表达不带任何评判或企图时最有效

一个要求给出答案的尖锐提问,和一个以提议、礼物形式出现的问题,两者之间存在一个重要区别。礼物式的问题,旨在邀请你探索新事物或表达一个很少有机会表达的观点。与之相反,试图挖掘客观事实的问题可能会被认为带有操纵性,存在秘而不宣的动机,并使回应者有压迫感。你能感觉到“哪一次我最让你失望?”和“什么时候你感觉对我最失望?”这两个问题之间的区别吗?区别虽然很细微,但能使伴侣的感受,以及答案本身产生很大差别。后者问的是什么时候而不是确定的“哪一次”,因此允许对方的答案有一定的灵活性,而不是一定回答某件具体的事情。此外,后者问的是回应者何时感觉最受伤害,而不是他们客观上真正受伤的时刻。这个调整使答案贴合回应者的个人经历。这种提问方式不是让提问者作为真相的评判者来判定自己是否真的让对方失望了,而是让提问者去接受和承认对方的主观体验。

再来看一个例子。看看你更愿意回答下面哪个问题:是“在我们的关系中,你做过的最令人痛苦的事情是什么?”,还是“你认为在我们的关系中,你做过的最令人痛苦的事情是什么?”?请注意,在第二个问题中加入“你认为”后,语气就变得柔和了,这样问题就变成了你对可能造成痛苦的行为的看法,而不是要求你明确承认你做过让伴侣痛苦的事情。这就把问题变成了一个礼物,邀请你去讨论一件事,而不是非要为你认为的客观事实讨个说法。这样一来,没有人会受到攻击。对伴侣说“这是我的体验”比“这就是事实”要容易和安全得多。

诚然,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并非都是主观的,有些就是客观的伤害。在这里,我并不是说人际关系中发生的一切都是可以被解释的。然而,经过多年为{THE AND}撰写问题的磨炼,我发现,如果将问题作为参与者参与探寻的选择,对话就会达到最佳效果。

和一只张开的手去握手,要比躲开一根指向你的手指要容易得多。我发现,如果为参与者准备的问题过于尖锐,如果这些问题过于逼迫你或你的伴侣去获得某种体验,那么任何一方都可能会自然地做出反击,并封闭自己。如果你想在我们希望创造的空间里真诚地探索你们之间的联结,那么这样的反应显然与你的初衷背道而驰。 /mP9opsKfWYjznBIsdGzAABPQ6VhVs34yaMX34J8UL9bWlWH8lfHDvtrx7iUFJB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