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编辑视域下单语外向型学习词典的语境创设
——以《国际中文学习词典(初阶)》为例

李津
(人民教育出版社)

摘要: 本文从编辑视角,在广义语境理念下,以单语外向型初级中文学习词典《国际中文学习词典(初阶)》为例,重点研究该词典在编写和编辑两个维度下语境动态创设过程,从语用、文化和视觉三个层面对该词典的语境创设进行了分析。该词典遵循最新发布实施的《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GF0025-2021)中相互连通的“四维基准”等级量化指标体系,与初阶1~3级的词汇表全面对标,定位明确、用户特征清晰,对语境创设呈现出立体架构、循序渐进的样态。其中,语用层面表现在义项选择与排序、释义表述、例证选用、词语辨析和图示照应等方面;文化层面表现在中国文化呈现、中外文化比较和文化性引申义处理等方面;视觉层面表现在系列性规划下的设计效果、字词习得要求下的呈现方式和语言认知透析后的符号助力等方面。因此,语境创设不是游离于纸张以外、专注于语言学习本身的设计,而是始于策划、规划、编写、编校到最终印制全流程的、多方交互协作的行为,是整合了多重关注和多维干预的动态过程,是在编者和编辑高度参与、多视角融合、全流程交流、深层次探究等互促互进下的综合产出,是在文本、配图、版式、装帧相叠交织之间融汉语本体、国际中文教学以及词典学于一体的系统工程。

关键词: 单语外向型中文学习词典;语境创设;语用;文化;视觉

1 引言

语境对字词的意义有导向、确认和解释的功能,可以为词语的识记增加线索,促进词语的保持。在国际中文教育中,恰当的语境创设是帮助那些以中文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更好地理解、掌握词汇的有效途径。作为面向国际中文学习者的外向型中文学习词典,语境的创设也体现在多个层面和诸多细节之中,为编者和研究者所关注。编者视角下的语境创设是词典规划、编写中通过创造性劳动呈现的最完美的诠释;研究者视角下的语境创设则是对成书条分缕析地探究,并通过描绘与点评提出的经验型结论或创新型建议。本文则从编辑视角出发,以《国际中文学习词典(初阶)》(以下简称《国际中文词典》)为例,追踪并分析多方交互下语境创设的动态过程,力求探究单语外向型初级中文学习词典语境创设的本质。

2 单语外向型初级中文学习词典的特殊性

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正在逐步从“他塑”转向“自塑”。外向型词典的编纂工作也在创新中逐渐呈现单语化、多元化、精细化等特点,满足学习者在中文学习中的多种需求,促进他们对中文的语言认知,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单语外向型初级中文学习词典即是彰显民族自信、突出文化自信的一类自主研发词典,打破了外向型初级学习词典多为双语的常见体例,元语言控制在初级学习者可以理解和使用的范围,用例和辨析在关注使用者的习得特点和语言认知水平的同时也与相应级别的汉语水平考试紧密相关。

本文所讨论的《国际中文词典》缘起于国家最新颁布的、面向新时代的国家级汉语水平标准——《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GF0025-2021)(以下简称《等级标准》),收词范围即为该标准的词汇表,等级划分与词汇等级的量化指标完全一致,义项选用与该标准的音节、汉字、语法联通处置,语料库参照了HSK考试对应级别的内容,凸显此类词典的特殊性。

首先,这种特殊性表现在封闭域内的释义语言设定。《国际中文词典》收入了《等级标准》初阶1~3级共计2245个词语,释义及举例用词只限于这些词语,亦即其元语言受限于本词典中经过释义的词。例如:“标准”作名词时,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释义为“衡量事物的准则”,其中的“衡量”“事物”“准则”分别为《等级标准》中六级词、四级词及高阶词。由于这几个关键用词均不在《国际中文词典》词表中,编者最初将其释义为“进行比较、检查的一种依据”。但在成稿之后,尚在微调中的《等级标准》又将“依据”调为四级词,于是编者又据此修改释义为“进行比较、检查的一种规范”,其中“规范”为三级词。

其次,表现在单语设定下的综合释义方式。《国际中文词典》的释义以使用者对词语的习得为目的,除个别音译外来词引用了外文译文,多采用语境带入、形态描述、图片辅助和用法/句型说明等方式释义。例如:“水”在同是外向型学习词典的《汉语5000词用法词典》中的释义为“无色、无味的液体,是氢和氧的化合物,化学式为H 2 O,water”,该释义科学准确并通过英文译文精准指向“水”的基本义项。根据单语的设定要求,在不使用英文译文的前提下,《国际中文词典》做了描述性释义——“没有颜色、味道,人、动物等生命在生活中离不开,自然状态下向低处运动,温度在零摄氏度以下或超过100摄氏度的时候形状会发生变化的东西”,并配以图例。

再次,表现在高度关联规则下的用例渐进式拓展。《等级标准》中的音节、汉字、词汇、语法“四维基准”构成的等级量化指标体系相互联通,具有高度关联性。《国际中文词典》依存这一体系,用例也与音节、汉字和语法深度相关,音节引领汉字、汉字带入词语、词语用例关照语法。例如:“按照”为三级词语和语法点,用例先给出短语“按照计划进行”,再给出简单句“坚决按照要求完成计划”,最后给出复合句“只要你按照我的办法去做,一定能成功”。通过这样渐进拓展的举例,在呈现三级词“按照”使用方法的同时,将其语法应用以及二级语法点“只要……就……”的应用融合其中,形成高度紧密的关联。

最后,此类词典的特殊性还表现在使用者语言能力解析下的立体化语境创设。为了帮助学习者在不同情境下正确使用中文交流,不同的外向型学习词典也将语境创设于字里行间。有的词典采取以例句触发使用者学习词语的方式,没有说明性的用例,而是词条后直接呈现例句,再对这个例句进一步解释说明,来帮助使用者通过简单的上下文学习相应词语。《国际中文词典》的语境创设方式更显立体化特色,包括借助描述性释义中的上下文铺垫、用例指向的插图配置、代替说明文字的语用式词语辨析等形式。例如:“事故”的释义“不好的事(多指安全方面的事)”给出了这个词的应用场景,例句“一定要注意安全,防止事故发生”,利用“注意安全”铺设出“事故”这一词的使用场合。

3 不同层面语境创设的动态观

学习词典的语境研究对象多为已经出版的成书,即固化的静态成品,语境研究是对其中释义或用例的语境进行考察、分析和综合。而语境的创设实际上是存在于词典的编纂和编辑动态过程中,在编者和编辑人员的交互中不断升华构建而成。一般认为,图书的出版流程是线性的——初始于出版需求阶段的策划/规划,成形于编纂者的创造性劳动,流转于出版社编辑人员的设计与操作,呈现于印制装订后的最终样态。然而,这貌似粗略的流程中每一个环节都衍生出若干细枝末节,每一个看似独立个体完成的活动都得益于多方交互沟通,每一本成书都是多因素动态相关的结果。由此,当我们研究外向型学习词典的语境创设时,也应从编者和编辑双重维度出发,以动态的视角从语用、文化、视觉三个层面进行考量。

3.1 语用层面的语境创设

语境是语用的中介场,而单语、外向型、初级的学习词典语境在语用层面需要更多关注使用者本身的认知特点和第二语言习得规律,其语境创设中的适切性尤为重要,主要体现在义项的选择与排列、释义的表述、例证的选用、易混淆词的辨析以及配图的照应等方面。

义项的选择与排列是一种隐含的语境设计,是为了帮助使用者有效学习本级别范围内词语而进行的抉择。因此,对于本身义项较多的词语,需要根据《等级标准》以及使用者的学习需求与必要进行适切的选择和排序。例如:“步”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8个义项,《商务馆学汉语词典》选用了其中3个义项,《当代汉语学习词典》则只选取了其中1个名词义项,即与英语“step”对应的义项。鉴于《等级标准》中的“步”为三级字和三级词,《国际中文词典》选择了其作为名词和量词的这两个义项,即“走路时前脚和后脚中间为一步”以及“表示步的数量单位”。

外向型初级学习词典从使用者学习需求出发,根据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接触和学习词语的顺序,对词语义项进行不同于内向型学习词典的排列。例如:《国际中文词典》中“气”合并了《现代汉语词典》中第二个义项“特指空气”和第五个义项“气味”为其名词义项“一般指空气;也指(空气中的)味道”,又合并了《现代汉语词典》中第九个义项“生气;发怒”和第十个义项“使人生气”为其动词义项“生气;使人生气”。词典最初根据传统词典的义项排列顺序,先出名词义项,再出动词义项。在编校过程中,编者在进一步分析HSK考试和国际中文教材等资料的基础上,将义项顺序调整为先出动词义项,再出名词义项,符合使用者实际的学习顺序。

受到《等级标准》初级词语表为释义元语言的限制,《国际中文词典》的释义在语境创设表述中也同样存在一定的制约。例如:“如果”在一般词典中会说明这个词表示假设,和口语中的“要是”相同。但《等级标准》中的“假设”一词出现在7~9级词语表,初阶语法项目中涉及假设复句的项目是“如果……,就……;……的话,……就;要是……,就……”,《国际中文词典》将其释义为“要是,常和‘就’‘那么’等词配合使用”,通过同义对释的方式给出了较为标准的解释之后,又结合初阶语法项目给出使用方式,从而帮助使用者学会词语的使用方式。

学习词典一般会特别关注为虚词提供语义背景和意义表达方面的语境。《国际中文词典》限于单语的要求,又囿于元语言的范围,在一些实词的释义中也提供了相应的语境,多为对其使用范围进行的界定。例如:“动”的第一个义项释义为“(人或东西)改变现在的地方、状态;使(人或东西)改变地方、状态”,将其他词典常常会分别释义的两个义项合而为一,降低了使用者对这两个义项的细节区分,又通过括号中的“人或东西”说明了主语或宾语的位置。

示例是学习词典中语境创设的主要依托,尤其是复合句用例通过上下文创造语言语境,可以有效促进使用者正确理解和恰当使用词语。有的词典直接用例句代替释义,有的词典仅以复合句举例,呈现出较为丰富的例句群和语境群。

《国际中文词典》则在兼顾语言本体知识习得和词语浸入使用的初衷下,将传统词典的例证模式进一步拓展为从词语、短语到简单句、复合句或对话的渐进式举例方式,并规定了离合词的例句采用先“合”词举例,再“离”词举例的方式。例如:“推动”一词的例证即按照以上顺序:“~力︱~工作︱~社会进步︱~事业发展︱这件事说了很长时间,一直推不动。”作为初阶词表中略显抽象的一个词,短语、短句的用例主要呈现其在抽象概念下的用法,在复合句呈现了其在较为具体概念下的用法,因而也将该词“离”的用法用在了这个复合句例句中。在对学习词典的配例研究中,诸多学者对语境创设都给予了特别的关注,蔡永强(2008)认为“语境配例把词目的句法、语义、语用特征集中在一起,让词义更加具体化”。这样的表述也恰好与《等级标准》中词汇与语法的高度关联以及语言要素选取中的交际性这一核心原则相吻合。

无论内向型还是外向型学习词典,易混淆词辨析是最具特色的设计,在语用层面担任着重要角色。不同的是,内向型学习词典和高阶外向型词典的辨析阐述更加精准、举例更加明晰、对比更加显著,而初阶外向型词典的辨析内容考虑到使用者的认知能力和既有语言水平,主要采取例句比对的方式辨析,这往往就要通过上下文创建的语境助力区分两个词语在语义和语言上的不同。例如:《国际中文词典》在辨析“走开 ”和“离开”时,首先说明了“‘走开’和‘离开’意思差不多”,并给出了两个词可以替换使用的句子“你在这儿等我,不要走开↔你在这儿等我,不要离开”,随后从使用的角度进行辨析:“但是,‘走开’后面不能再带任何词,下面句子不能用‘走开’”,阐明可以使用“请你们离开这个地方”而不能用“请你们走开这个地方”,最终用这样的方式进行区分。越是精细化的辨析,越需要学习者更多的语言知识背景,通过创设语境进行对比的方式能够有效提升初级学习者辨析的能力。

词典中配图的作用首先是以图释义,但在外向型学习词典中配图还承担着辅助语用的责任。这表现在说明性插图与列举性插图并存,对比性插图与关联性插图相互照应,增强性插图与指示性插图增加等方面。

以《国际中文词典》为例,“男”的配图为突出性别特征的从男孩到老年男人的一组图片,与之相呼应的,“女”的配图则是同样风格的从女孩到老年女人的一组图片;词语“楼上”“楼下”使用了同一张二层楼的图片,用箭头指向不同的位置对照出两个词的差别;“骑”的配图为骑马、骑摩托车和骑自行车的图片,而“骑车”仅以骑自行车为配图。此外,和其他图解词典中名词、动词配图较多的情况不同,该词典从语用的角度增加了较多形容词配图,例如“高兴”“快乐”“累”“老”等均有配图。从语用的层面来看,这些配图为释义提供一定的语境,有利于使用者理解词义。《国际中文词典》中还存在一部分为用例提供语境的配图,例如:“后”的一个例句为“门后有人”,在编辑过程中拟配一张门后一个小姑娘探出头来的图片,于是商议让编者将例句调整为“门后有个女孩儿”,从而与图片两相呼应,为词的使用提供了恰当的范例。

由此可见,语用层面的语境创设与词典的主要项目息息相关,是语境创设的根本目的。这个创设过程首先是基于词典顶层设计的编者创新,其次是编者在后期参与编辑流程中精益求精的细节完善,也融入了编辑人员与编者交流互动下对稿件的调整。

3.2 文化层面的语境创设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二者具有高度的黏着性。文化与词语的生成直接相关,词语是反映文化的基本语言单位,不同文化语境下的词语语义亦不尽相同。外向型学习词典在兼具对词语进行解释说明和促进词语学习的双重功能定位下,一直强调创设非语言语境中的文化语境,呈现出不同于传统词典的文化特质。

全面而客观地展示中国文化。将语言的学习置于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情境之中,有利于初级中文学习词典的使用者更好地了解中国、学习中文和正确使用汉语。词典中兼顾传统与现代、多元与发展的中国文化展示,在助力使用者学习语言的同时,引导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尊重、移情和热爱。《国际中文词典》的编者和编辑在整体规划之初,就确定了文化语境不仅要巧妙创设于释义和例句中,还要贯穿于各个板块设计的理念。经多次往复商议,书中配图定位在以中国传统风格的绘图为主,仅给一些难以绘制的、具有现代意义的词语或情景非常具体的词语配以照片。例如:“鸟类在天空中活动”义项下的“飞”,配图为飞翔于江南的燕子;“下雪”配图为雪中古色古香的红墙;“体育场”和“体育馆”的配图为国家体育场“鸟巢”和冬奥会场馆的照片。

此外,在历次校样调整的过程中,编者在释义、例句和辨析部分特别关注到对中国文化的全面性阐述,出现“中国”关键词的释义和例句有200余处,其中既有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阐述,也有对现代中国生活和文化的说明。例如:“龙”在释义中强调“中国古代传说中一种很有力量的动物”,用例则进一步对“龙”的特点进行了说明:“龙头上有角,下面有脚,能走能飞能下水,力量强大,古代老百姓对它又爱又怕”;“级”在例证中提到了中国普通话水平考试的等级划分:“中国的普通话考试一级代表最高水平”,以及中国医院的级别设置:“中国的三级医院是条件很好的医院”;“流行”用例中“这个城市流行喝汤,因为人们觉得喝汤对身体好”关注到中国不同地域的饮食特色。这些文化内容在编者多次揣摩之后,在有限的元语言下调整而成,有机地将词语的学习融合在中国文化大背景之下。

语言学习动力常常来自对另一种文化的好奇、比较、移情和热爱。外向型学习词典的文化语境创设应在尊重其他地域文化的前提下,引导使用者通过比较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热爱中国文化。

《国际中文词典》在国际视野下的初设计中,编者对部分需要配图的词条提出了中西两种方式的图示要求。例如:“结婚”的配图分别展示了中式婚礼和西式婚礼;“快餐”的配图既有汉堡可乐,又有中式盒饭;“演出”和“演员”词条相邻,一个以西式剧目演出呈现,一个以中国京剧演员示意,形成了隐形的文化比较;“美元”的举例中用“美元在中国要换成人民币才能买东西”一句比较了两个国家货币名称的不同。此外,编者又对一些涉及种族、宗教、烟酒嗜好等问题的释义或例句做了多次调整,避开了可能会引起使用者不适的文字。例如:量词“杯”在释义中不可避免地提到“酒”(“表示用杯子喝水、茶、酒等的数量单位”),但编者将原来为了复现三级词“红酒”而用的例子“要了两杯红酒”调整为“要了两杯红茶”。

单语语境下的中文学习词典面向的是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使用者,不同于课堂教学和某个语种教材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文化比较,《国际中文词典》的处理方法是以中西方文化比较为主,兼顾其他区域的文化特点和禁忌。在国际中文教育日趋国别化的今天,以此为蓝本改编多个语种版本词典的需求也应运而生,文化尊重则成为基本前提。

很多词语的引申义带有浓郁的文化风格,需要通过一定文化语境下的说明、解释和对比帮助初级学习者理解和使用。例如:“红”作为形容词是指“像血一样颜色的”,文化含义上需要说明“在中国,表达欢乐或庆祝的时候常用这种颜色”,但如果直接在其释义后进行文化阐述,连贯而成的两句话可能会引起使用者误解“中国人认为血的颜色是喜庆的意思”,编者与编辑商议后,形容词“红”词条下仅给出了“像血一样颜色的”和“代表成功、顺利;非常受欢迎,流行”这两个义项,没有进行文化层面的说明。不过,即便是中文初学者也在有限的语言接触中知道“红”的颜色在中国具有特殊的意义,这是需要在初级词典中就给出的文化内容。因此,名词“红色”的释义被调整为“红的颜色。在中国,表达欢乐或庆祝的时候常用这种颜色”,并在例句中以“结婚”“春节”等话题对其文化含义进一步予以说明。“红色”的另一引申义“象征革命或政治觉悟高”,并没有被初级词典收入,采取了在后续的中阶和高阶词典用例中体现的处理方式。这样的文化语境创设研究往往是匿身成书背后、渗透在各个环节之间的,但又是为了更好的语境创设而必然经历的过程。

在编辑加工的过程中,编者和编辑人员始终将二语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认知程度作为创建文化语境的基点,一方面在释义和用例中搭建联结文化与习得的上下文语境或图示语境,另一方面注意到可能会带给使用者不适的文化表述,多次往复调整,通过适当的方式传播中国文化,引导使用者客观、正确地理解中国文化,并进一步移情、热爱中国文化。

3.3 视觉层面的语境创设

纸质书的视觉设计是多种元素的融合输出,是逻辑、时空、图像、文字、色彩、材质等诸多设计在语言理念下的多维交互与作用的结果。然而,图书设计的重点不在于追求其外在的视觉美感,而是要找到书籍语言最佳的传达方式,词典亦然。外向型中文学习词典的视觉设计则在秉承以上设计理念的前提下,充分考虑词典本身辅助二语习得的功能和使用者的认知需求,形成内外兼修的产品形态。因此,视觉设计不是单纯编辑维度的构造,而是编者和编辑双方不断沟通下的双螺旋建构过程,是基于宏观语境创设理念的多方共治。

3.3.1 系列规划与视觉效果

很多学习词典存在不同级别或不同侧重点的系列性规划,如“牛津英汉双解词典”系列有初阶、中阶、高阶的级别规划,《新编学生字典》和《新编学生词典》成相辅相成的姊妹关系。这些成体系的词典在视觉上进行一体化设计,在考虑使用者认知特点的基础上,与词典内文相互照应,形成语境氛围,促进词典编写目的达成。

《国际中文词典》以《等级标准》为选词和等级设置依据,初阶之后还规划了中阶和高阶两个级别。词典编者由此提出了对整体设计的要求,封面采用统一风格、不同色彩的设计以彰显系列化特色,内文与封面的色彩搭配使用相近色系以减少色彩反差带来的学习障碍;编辑人员针对不同级别使用者的主要人群特点,提出了采用配图从手绘的、色彩明丽的、以中国风为主的图片向专题性创意照片逐级过渡的方式。在编辑过程中,还多次针对不同词条的配图进行了调整,方便使用者有效习得词语。例如:词典中涉及“动物”等表示类别的词语最初设计为扩展配图的方式,即在“动物”词条下配以各种动物的图片并标注这些动物的名称,以创设充分的语境帮助学习者了解和学习“动物”。但在实际配图后,编者发现其中一些动物名称不属于《等级标准》初等词汇表的范围,这一方面有悖于词典自足性要求,另一方面会对使用者造成学习上的困扰,这样的语境实际上不是最优选择。最后,“动物”的配图确定为一张“动物合影”的图片,从而促进使用者对该词的理解。

3.3.2 字词习得与视觉呈现

学习型字典重在对汉字本身的认知,《新编小学生字典》《汉语图画字典》分别作为内向型学习字典和外向型学习字典,在视觉设计上都采用了同样的方法,即汉字的部首和笔画数分两行排列,置于与字头等高的两竖线之间,紧随字头之后,凸显汉字的“方框字”形体特征,拼音或引领于同一音节的汉字之前,或排在汉字部首和笔画数之后。而在各类词典中,无论是单音节词还是多音节词,一般都是在词条后接排词性、释义、用例等内容。

《国际中文词典》的特殊性在于其综合了字典和词典的双重角色,既对字头/单音节词进行部首、笔画数和结构、级别的分析并呈现,也对单音节词和多音节词标注拼音并释义、举例。设计之初,词典遵从传统的字词典视觉呈现风格,字头/单音节词后排笔画数和部首、结构,再排拼音,而多音节词后接排其注音。这样的版式设计对使用者分辨单音节词和作为语素的汉字造成了混淆,也不符合使用者优先学习汉字/词语读音的需求。在编者的建议下,编辑和设计人员让汉字和词语的注音紧随字词之后,汉字/单音节词的整字笔画数和部首缩小字号分两行排在拼音之后,其在《等级标准》中的级别列在同一行的最右侧,从而形成每一个字或词条的天然分割线。经过这样的处理,使用者在查询中首先满足了对字/词的首要需求——会读,再进行汉字的认识与了解以及词语的学习与应用。该词典在内文的字体设计中遵从国际中文教材的惯用字体,使用更有亲和力和体现汉字美的楷体引领字头和词条,释义根据词典的普遍体例采用宋体,用例则转换为清秀的仿宋体。这样的视觉设计铺设出引导使用者逐层探索和学习的途径,符合二语学习者的认知需求,也符合国际中文教育的教学策略。

3.3.3 语言认知与视觉符号

“提示”是学习词典有别于传统词典的一个重要板块。《牛津初阶英汉双解词典》的“辨析”为突出底色的板块式设计,《新编小学生词典》也设计了突出底色的板块并以“小知识”的方式对词语辨析和用法进行提示,从而明示了词语使用中特殊的语言环境,加深了使用者对词语的认知。区别不同板块内容的呈现方式展现了不同词典的视觉设计特色,多采用字体变换、色块突出、表格对比、文本框置入等方式,也有的词典通过不同的符号引领各个板块。

例如,《国际中文词典》针对初级使用者的学习能力相对薄弱的情况,采用了不同功能使用不同字体的方式——字头/单音节词为三号楷体,笔画数和部首为五号仿宋体,字的结构为五号楷体,字/级别为五号宋体,方括号中的词条为四号楷体,释义为五号宋体,用例为五号仿宋体,辨析中的说明文字为宋体,辨析中的用例为仿宋体。使用者初时未必能关注到不同字体与板块之间的联系,但随着使用频度的增加,他们会发现相比字体和字号变化不明显的词典,这种由字/单音节词整体带入的方式具有更强的便利性。视觉符号的使用也是这本词典的特色之一。以“ ”引出提示内容;辨析中以“↔”表示两个词可以相互替换,用“≠”表示两个词相互替换后语义不同,用前置“*”表示替换后的句子不可用。这样的视觉符号在排版相对紧密的文字间形成自然隔断,让使用者在阅读中产生跳跃感,留给使用者停顿思考的时间,又免去了说明性文字带来的辨析干扰。

4 小结

在广义的语境理念下,有助于词语正确认知和使用的语境创设不限于释义和用例的呈现结果,也表现在图片和装帧设计的关联架构之中。单语外向型初级中文学习词典的语境创设是一个贯穿于词典编写和编辑流程中动态的生成,是多领域专家参与下相互协作和思维碰撞的产物,是融汉语本体、国际中文教学以及词典学于一体的综合成果,是浸润于词典字里行间、细枝末节中对使用者的责任。因此,对词典的语境分析与探究也跳脱出条分缕析下的静态成品词典,从多个视角考察和研究这个以持续完善语境创设为目标的动态流程。希望能以此文为单语外向型初级中文学习词典的语境创设分析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也为创设符合学习词典定位和使用者需求的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提供一种模式参照。

参考文献

[1]蔡永强.外向型汉语学习词典的释义用词[J].辞书研究,2018(4).

[2]蔡永强.《当代汉语学习词典》配例分析[J].辞书研究,2008(3).

[3]常敬宇.语境和对外汉语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6(2).

[4]李禄兴.外向型汉语学习词典使用者的需求调查[J].国际汉语教学研究,2020(4).

[5]李行健.一部全新的立足汉语特点的国家等级标准:谈《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的研制与应用[J].国际汉语教学研究,2021(1).

[6]李亚男.《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解读[J].国际汉语教学研究,2021(1).

[7]刘若云,张念,陈粉玲.外向型汉语学习词典用例的语言与内容[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2(4).

[8]鲁健骥,吕文华.编写对外汉语单语学习词典的尝试与思考:《商务馆学汉语词典》编后[J].世界汉语教学,2006(1).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S].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21.

[10]苏新春.学习词典学习性的三大内涵及对词典新形式的期盼[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

[11]徐子亮.语境在汉语作为外语学习中的认知作用[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0(5).

[12]张志毅,张庆云.理论词典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13]郑定欧.对国际汉语学习词典的再认识[J].国际汉语教学研究,2014(1). F1gXxWJhw/46FGVeRUhuxEHljC1tM1sUkVVEvHTUp4omfIuGjips+ZqwbVN61tF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