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武鸣区

起凤山,县东十五里江边,突起两峰,轩举如双凤腾空。山下有元武岩,由岩西历阶而上,有石龛,自成古佛形,天然奇特,古刻“石上莲花”四字。其东峰有读书岩,明季晋江人黄锡衮弃官读书于此,石壁上刻“朝阳鸣凤”四字,笔势遒劲。峰之北有太极洞,洞内有刻“凤”字,大可丈余。其西峰有岩,郡守李彦章游憩至此,题为合云岩。峰顶有飞来寺,其临江巨石为钓台,乃黄锡衮钓游处,与邑举人黄燝唱和诗句刻其上。山腰有翼亭,道光廿四年知县余思诏捐廉建。洵一邑胜景也。旧志八景之一。

——(道光)《武缘县志》卷一,舆地志,第69页。

伊岭山,山岩深邃,夏月游憩其中,火云不燃,清气自来。宋加〈嘉〉定间周师庆结庵修炼于此,坐化岩中,后人名为望仙岩。古刻碑铭甚多。邕州安抚王侃有诗刻石,至今增修庙宇,甚为壮丽,名曰仙山寺。旧志八景之一。

——(道光)《武缘县志》卷一,舆地志,山川,第71页。

黄道山,数山环合,其东北高峰有岩,内奥而外夹。每山雨欲来,风振林木,寥廓幽杳,无以穷其状。昔有道人修炼,羽化于此,后人立观祀之,灶基遗迹犹存。明署府张贯尝率僚属登此游咏,因于洞口刻“振衣岩”三大字。又有“宜仙洞”三大字,系叶抡书。旧志八景之一。

——(道光)《武缘县志》卷一,舆地志,山川,第77页。

狮子岩,山势蹲踞如狮子,岩洞玲珑幽敞。东南绝壁有古刻“烟霞深处”四字,又有“清虚洞”三字。西南有“别一洞天”四字,稍内有“阳明先生过化之地”八字,皆苍老,为明人书。又洞侧有小石岩,刻“藏真石室”四字,乃莲花峰山人笔。题咏颇富,皆在悬崖,莫能探记。旧志八景之一。

——(道光)《武缘县志》卷一,舆地志,山川,第78页。

玉印山,平畴中突起小堆,石笋森列攒聚,中有方平如印者,上附小石龟如纽然。石壁上有古刻“砥柱”二大字,笔力甚遒。又“玉印堆”三字,乃太守吴鼎所题。下有泉,乡贤李璧刻“达泉”二字。旧志八景之一。

——(道光)《武缘县志》卷一,舆地志,山川,第78-79页。

大鸣山,与上林县抵界,又名镆铘山。《一统志》云昔有人得古剑于此,故名。高数百丈,延袤三百余里,上有风穴,下有神祠,古木连云,层峦障日,为武邑诸山之冠。旧志八景之一。

——(道光)《武缘县志》卷一,舆地志,山川,第80-81页。

灵犀水,县南二里,两岸石缝泻出清泉,澄澈如镜。夏月江涨,诸潦皆浊,此水常清,日光薄射,五色晶莹,颠倒莫状。东岸石壁上古刻“龙津吐碧”四字,岁久漫灭。其下有水亭,久圮,石柱、石板犹存。《一统志》云昔有灵犀出水岸,光彩四射,故名。旧志为八景之一。

——(道光)《武缘县志》卷一,舆地志,山川,第84页。

龙窟潭,即罗波潭。水一泓静,深不可测。中多奇石峭立,窍穴幽邃,烟霞时蒸。上有古石城,相传土官岑瑛所建。道光初郡守李彦章曾游至此,刻“小三山”三字并七言律诗于其上。旧志八景之一。

——(道光)《武缘县志》卷一,舆地志,山川,第85页。

西江石鼓,《郑志》八景之一,相传西门外江中有石如鼓,击之,致风雨。今不知所在。 《耿志》。

南济虹桥,《郑志》八景之一,即渡头河桥,久圮,乾隆间知县耿昭需捐俸造舟,岁募渡夫二名以济往来。

六字仙岩,《郑志》八景之一,在县南三十里,石岩深敞,上有古刻“朝天岩仙女洞”六字,莫识所在,盖石上字湮灭已久也。 《耿志》。

——(道光)《武缘县志》卷二,古迹,第135页。

编者按:(民国)《武缘县志》所载的有关八景的记录,与(道光)《武缘县志》相同。在此不再赘录。

武缘之山以大明山为冠。大明山,一名镆铘,在县东北七十五里。 (《读史 方舆纪要》)县东八十里。谨案。《明统志》误作五十里。 ……旧志八景之一。

——(光绪)黄君钜初纂,(民国)黄诚沅续纂:《武缘县图经》卷二,山川,第43页。

伊岭山,(《古今图书集成》)在县南卅里乐昌一图,上有岩,极深邃。宋嘉祐间,周师庆结庵修炼,坐化岩中,有古刻诗像铭赞,后人因名其岩曰望仙岩。(又)望仙岩即伊岭山,内有岩。(《耿志》)夏日游憩其中,火云不烁,清气自来。旧志八景之一。

——(光绪)《武缘县图经》卷二,山川,第46页。

狮子岩,(志草)县北六十里许。(《大清一统志》)在府南十里,接武缘县界。(《古今图书集成》)在县北四十里止戈一图。山势蹲踞,俨如狮子,峰峦耸秀,中有岩洞,玲珑幽邃。岩内石笋凝结,或如虬龙砥柱,或如石屏石莺,或似冰兰倒垂,或似玉峰直竖。东面绝壁刻有“烟霞深处”四大字,笔势遒甚,不知何代所作。南面悬崖之上有“清虚洞”三大字。西面峭壁有“别一洞天”四大字,稍内有“阳明先生过化之地”八大字,皆苍老,姓字虽不可辨,要皆明季时作也。又洞右侧有小石岩,深数武狭隘,仅容一人趺坐。岩外题有“藏真石室”四字,乃莲花峰山人笔也。至古今题咏颇富,然皆在悬崖峭壁间,莫可探记。(志草)莲花峰山人,太守陈志敬别号也。(世志)旧志八景之一。

——(光绪)《武缘县图经》卷二,山川,第50页。

黄道山,(《古今图书集成》)在县北二十里止戈一图,有岩,黄道人修炼于此,乡人立像祀之。(《大清一统志》)县北三十里有岩。(《耿志》)数山环合,其东北高峰有岩,内奥外爽,每山雨欲来,风振林木,寥廓幽杳,无以穷其状。昔有道人修炼,羽化于此。后人立观祀之。丹灶遗迹犹存。明署府张贯尝率僚属登此游咏,因于洞口刻“振衣岩”三大字,又有”宜仙洞”三大字,系叶抡书。旧志八景之一。

——(光绪)《武缘县图经》卷二,山川,第51页。

玉印山,(志草)县东北五十里。(《古今图书集成》)在府城东四十里覃李村,去公馆百余步,平地突起,石山森列攒聚,有方平如印者,上附小石龟如纽然 谨案:此三字据金《通志》补。 其削壁屹立,则有古刻“砥柱”二大字,颇苍劲,然不知何代所作,其“玉印”二字乃知府吴鼎铉所题。土人因以名山,“达泉”在其下。(《耿志》)“达泉”二字乃乡贤李璧手笔。旧志八景之一。

——(光绪)《武缘县图经》卷二,山川,第52页。

仙女洞,(《明统志》)县南四十里高数丈。(《大清一统志》)县西南三十里,石岩深广,三面皆石壁,亦名朝天岩。(古今书刻)题诗岩题字有“朝天门仙女洞”六字,在武缘县。(《耿志》)在县南三十里,石岩深敞,上有古刻“朝天岩 谨案:《明统志》作朝天门 仙女洞”六字,今莫识所在,盖漂灭已久也。旧志八景之一。(《古今图书集成》)仙女洞即题诗岩,在县西三十里 谨案:又作 四十里 乐昌四图,石岩深敞,三面石壁,上有古题诗及“朝天岩仙女洞”六大字,墨迹犹存,至仙女之事则不可考。

——(光绪)《武缘县图经》卷二,山川,第55页。

罗波潭,(《古今图书集成》)罗波龙窟即罗波潭,在县东四十里,深不可测。土官岑瑛砌石城,立庙其上。(《大清一统志》)其深不测,相传中有龙窟,合南流江。(世志)罗波江,一名飞凤江,源出大鸣山麓,县龙分水,经韦渌、板度、那界等村与罗波水合,又与琴筑泉、韦杨村水虎潜泉合,至凭坝与桥抱水合,至卢落村前入东江。(又)一泓澄静,深不可测,中多奇石,窍穴幽邃,烟霞时蒸。道光初郡守李彦章曾游至此,刻“小三山”三字于其上。旧志八景之一。

——(光绪)《武缘县图经》卷二,山川,第60页。

灵犀水,(《明统志》)灵犀水在郁江上流,又名灵湾。(《舆地纪胜》)相传潭中有二犀,每风息浪静,则出于潭岸,顶有光彩。(金《通志》)县南二里。(《渊鉴类函》)自江底石隙涌出,清澈异常。(《舆地名胜志》)平底皆石,泉源涌沸,夏月水涨流浊,独此清澈,日光薄射,五色晶莹。(《古今图书集成》)上有元帝庙,祈祷辄应。(世志)东岸石壁上古刻“龙津吐碧”四字,下有水亭,久圮。旧志八景之一。

——(光绪)《武缘县图经》卷二,山川,第63页。

西江石鼓,(《古今图书集成》)县西门外江中有石如鼓,传云:击之致风雨。(《耿志》)旧志八景之一,今不知所在。(《采访》)《明统志》作石钟,上有古刻,若符篆然。

——(光绪)《武缘县图经》卷三,古迹,第100页。

大鸣山,省志作名山,山与上林县抵界,又名镆铘山。昔有人得古剑于此,故名。高数百丈,延袤三百余里 《一统志》 。上有风穴,下有神祠,古木连云,层峦障日,为武鸣诸山之冠。旧志八景之一。 世志。

——(民国)《武鸣县志》卷二,地理考,山,第4页。

起凤山,县东十五里江边,突起两峰,轩举如双凤腾空,山下有元武岩。由岩西历阶而上,有石龛自成古佛形,天然奇特,古刻“石上莲花”四字。其东峰有读书岩,明季晋江人黄锡衮弃官读书于此,石壁上刻“朝阳鸣凤”四字,笔势遒劲。峰之北有太极洞,洞内有刻“凤”字,大可丈余。其西峰有岩,郡守李彦章游憩至此,题为合云岩。峰顶有飞来寺,其临江巨石为钓台,乃黄锡衮钓游处,与邑举人黄燝唱和,诗句刻其上。山腰有翼亭,道光二十四年知县余思诏捐廉建,洵一邑胜景也。旧志八景之一。 世志。

——(民国)《武鸣县志》卷二,地理考,山,第10页。

黄道山,数山环合,其东北高峰有岩,内奥而外爽,每山雨欲来,风振林木,寥廓幽杳,无以穷其状。昔有道人修炼,羽化于此,后人立观祀之,灶基遗迹犹存。明署府张贯尝率僚属登此游咏,因于洞口刻“振衣岩”三大字,又有“宜仙洞”三大字,系叶抡书。旧志八景之一。 世志。

——(民国)《武鸣县志》卷二,地理考,山,第31页。

伊岭山,山岩深邃,夏日游憩其中,火云不烁,清气自来。宋嘉定间周师庆结庵修炼于此,坐化岩中,后人名为望仙岩。古刻碑铭甚多。邕州安抚王侃有诗刻石,至今增修庙宇,甚为壮丽,名曰仙山寺。旧志八景之一。 世志。

——(民国)《武鸣县志》卷二,地理考,山,第41页。

狮子岩,山势蹲踞如狮子,岩洞玲珑幽敞。东南绝壁有古刻“烟霞深处”四字,又有“清虚洞”三字。西南有“别一洞天”四字,稍内有“阳明先生过化之地”八字,皆苍老,为明人书。又洞侧有小石岩,刻“藏真石室”四字,乃莲花峰山人笔。题咏颇富,皆在悬崖,莫能探记。旧志八景之一。 世志。

——(民国)《武鸣县志》卷二,地理考,山,第61页。

龙窟潭,即罗波潭。水一泓静,深不可测。中多奇石峭立,窍穴幽邃,烟霞时蒸,上有古石城,相传土官岑瑛所建。道光初郡守李彦章曾游至此,刻“小三山”三字并七言律诗于其上。旧志八景之一。 世志。

——(民国)《武鸣县志》卷三,地理考,泉,第21页。

西江石鼓,《郑志》八景之一,相传西门外江中有石如鼓,击之,致风雨。今不知所在。 仝上。

南济虹桥,《郑志》八景之一,即渡头河桥,久圮,乾隆间知县耿昭需捐俸造舟,岁募渡夫二名以济往来。 世志。

六字仙岩,《郑志》八景之一,在县南三十里,石岩深敞,上有古刻“朝天岩仙女洞”六字,莫识所在,盖石下字湮灭已久也。 《耿志》。

——(民国)《武鸣县志》卷三,地理考,胜迹,第61页。

灵水,位于县城南面1公里处,古传湖中有灵犀一对,风平浪静之时出没于湖岸,顶放光彩,故又名“灵犀水”。旧志以“灵水澄清”列为县八景之一,号称“武邑第一景”。

——《武鸣县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528页。

起凤山,屹立香山河畔。双峰拔地而起,并峙于平畴之间,俨然如凤起飞,故名。旧志称“凤山太极”,列为县八景之一。山势巍然屹立,方圆数公里之内,尽是平坦田园,别无他山。登山远眺,春芽秋实,绿浪金涛无边无际。香山河自北面蜿蜒而来,绕山潺潺西逝。古人撰文《起凤山记》赞山之胜:“奇莫与赏,美莫与传”;“双峰纵峙如凤腾霄,虚洞穿云,澄虚映碧,登乎其上则四山回合,一水湾环,暧暧远衬,依依圩霭,林禽水鸟飞鸣上下,真有目不极赏者”。山上老藤攀援,古木挺拔,郁郁葱葱,亭榭掩映其中。历代文人多有题咏,留下石刻颇丰,具有较高的艺术魅力。

——《武鸣县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532页。

大明山,位于县城东北面50公里,北回归线附近。是马山、武鸣、宾阳、上林四县交界之处。以“雨后明空晴翠”而得名,旧志载为“八景之一”,称“明山叠翠”。

——《武鸣县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533页。

黄道山,位于城厢乡六联村,在县城北面7公里。原名任山,传说古时道人黄野宁在此修炼成仙,后人立观祭祀,山因之称“黄道山”。旧志列为八景之一,称“黄道仙岩”。

…………

罗波潭,在罗波圩南端,距县城东22 公里。传说曾有龙王居住,故旧志称“罗波龙窟”,列为县八景之一。潭水清冽宁静,久旱不涸,夏凉冬温。

——《武鸣县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535页。

县内旧称八景名区,历代有所变异,清代期间,志载八景为:“鸣山叠翠”(大明山)、“伊岭丹炉”(伊岭仙山望仙岩)、“灵水澄清”(灵水)、“凤山太极”(起凤山)、“罗波龙窟”(罗波潭)、“黄道仙岩”(黄道山)、“狮子古迹”(府城狮子岩)、“玉印临泉”(陆斡覃李村玉印山)。明代所称八景,无完整列名,旧志零星提及的还有“仙女洞”“白云洞”“西江石鼓”“南济虹桥”等,除“南济虹桥”为旧渡头桥外,其余今皆不知为何处。

——《武鸣县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536页。 AxIP4okgjDOfzcSXa2YRogWEHh6nY4Q9fkVPB/8Xww24dbc7pSAvF8M6j/7qZhQ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