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体育报道的概念与相关研究

体育报道是指以报道竞技体育的情况为主,对包括运动竞赛、运动训练、学校体育、群众体育领域在内的体育界新近发生的事实进行报道的一种新闻类型。其报道内容以竞技运动报道为主,由于竞技运动竞赛结果的不确定性,整体上使得体育报道呈现出休闲娱乐性、国际性、情感性等鲜明的特征。

体育报道在新闻界与广大群众的生活中都不可或缺。2023年是体育产业迅速发展的一年,也是体育报道蓬勃发展的一年,体育报道为社会贡献了诸如“大运会”“亚运会”“路跑热”“村超”“和美乡村篮球大赛”等体育热词,让体育屡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尤其是新媒体时代来临,需要充分利用好新媒体的信息与资源优势,全方位提高报道的质量与影响力。

我国对于体育报道的相关研究,一直以来主要集中于体育新闻报道的策略研究、不同时期体育报道特征变化、体育运动员媒介形象研究以及体育报道伦理道德探索等几个方面。尤其是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更新迭代迅速,对体育报道的研究也更多集中在全媒体时代体育新闻报道的特点,或从完善全媒体矩阵、创新报道形式、重视提升用户黏性等方面提出强化体育赛事新闻报道的策略等。

追溯过往,在报纸、网站、电视、新媒体平台体育报道的研究方面,刘朝霞将《纽约时报》和《人民日报》对 2008 年北京奥运会的报道做了比较研究,认为国内媒体树立了理性、建设性的报道基调,采取了宽泛的报道框架,对体育文化教育起到了积极作用。 肖鸿波对《申报》在 1872 年至 1949 年 77 年间的体育报道展开研究,认为《申报》体育新闻报道的内容与形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影响这种变化的因素很多,包括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还有来自体育事业和新闻事业本身的影响,并指出其最大的功劳是凸显了体育新闻报道的专业性,以此区别于其他的新闻报道门类,同时也成为宣传中华民族解放和独立的工具与载体之一。 谭康认为,网络体育报道时效性强、信息表现形式多样、受众参与互动性强、信息量大,但也存在新闻造假、忽视对新闻内容的选择、忽视新闻内容自身价值等缺陷,并提出要强化从业者的专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意识。

在不同历史时期体育报道的研究方面,谷鹏、陶玉流对 1949年以来我国体育报道视角的变化进行研究,指出不同历史时期体育报道的时代性特征,并指出体育报道必须以深度娱乐的方式和具有社会责任的视角,展现体育运动的多种特效,在满足并提升受众审美的同时,与体育传媒产业相联系,促进体育事业和体育传媒事业的共同发展。

在运动员媒介形象的研究方面,罗宏涛认为运动员传媒形象在主流价值观的呈现、个性的塑造、成功途径的展示、生活方式的导向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需要更加重视运动员传媒形象的社会功能与价值。 江帆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女排媒介形象为研究对象,认为其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嬗变,即从泛政治化的单质形象到多元化的媒介形象,再回归到一支普通运动队的本位形象,这种变迁体现了三十年来中国社会形态、人文环境以及人们的文化价值观念从政治一元化向消费多元化的转变。 陈陆欢通过对羽毛球运动员林丹媒介形象的传播研究,发现大众媒介中的体育明星报道存在着娱乐主义、英雄主义、民族主义三种偏向,体育明星良好的媒介形象要通过体育明星自身行为以及媒介从业者的专业素养的共同提高来实现。

同时,部分研究者也认识到了体育报道存在的问题。闫隽认为体育报道中存在着性别偏见,包括观赏型偏见、忽略型偏见、玩狎型偏见、侮辱型偏见几种类型,并分析造成偏见的原因主要包括我国体育新闻采编队伍中男性比例极高、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体育新闻的受众群以男性为主且占比极高。 林景从女性主义视角研究了中国体育传媒报道中的性别失衡问题,在原因剖析中相较于前者,新增了男权意识造成女性自我意识的扭曲及对媒介女性职业结构的影响,商业文化和消费主义的影响,等等。在改善性别失衡问题的对策中,则提出了女性主体意识觉醒、加强传媒监测、加强受众媒介素养教育、加强新闻监管、构建健康体育文化氛围等多项建议。 郭讲用等人认为我国体育大众传播缺少人文精神,并对人文精神的回归提出了理性思考。 薛文婷认为体育新闻不等于竞技体育新闻,对体育电视新闻报道中社会体育缺位表示质疑,认为电视传媒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兼顾社会效益,还应充分发挥媒介“议程设置”“舆论引导”的功能,引导受众参与社会体育,培养受众科学、全面的体育观,促进我国竞技体育和社会体育的协调发展。 pOnTsOIbdlVpk2iTqtu7+2wS2YRIUh7JO6io6CnYRif3a/apXQIDiD94B5aiYg3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