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体育报道和互联网的特性有着天然的契合。某种程度上,体育报道可看作互联网发展的“春雷第一声”。2000 年悉尼奥运会时,新浪的竞技风暴频道崭露头角;2008 年北京奥运会和 2012 年伦敦奥运会时,博客和微博展示了社交媒体的新生力量;到了 2022 年北京冬奥会,短视频大行其道。互联网的发展在体育报道领域投下了鲜明印记。
但也因为移动互联网的碎片化、浅阅读、交互性等“基因”,体育报道由此可能会更加浅表、易碎,甚至沦为口水战、地域黑的场域,乃至被“饭圈文化”中的乱象侵蚀。也因此,对体育优质报道、深度报道的需求,显得尤为必须且迫切。
从竞技体育角度看,赛场直观地呈现胜负冲突和喜怒哀乐,有时也像是生活的一个缩影,带给人们启示和鼓舞;从大众体育角度看,普通人的体育故事同样可以打动心灵、引发共鸣;从体育文化角度看,由于我们以往的体育文化过多受金牌思维的影响,同时青少年体育、学校体育也存在发展短板和体育价值观教育的缺失,在大众生活中,体育文化还没有形成足够的“气场”。但随着体育的多元社会价值得到更多重视和开掘,对体育发展也有了更多观察的角度。这些,都可以成为体育深度报道的关注之处。
——人民日报社体育部原主任、《新闻战线》总编辑 薛原
体育报道小组有导师 1 名:薛原;助教 2 名:余安迪、刘影;学生 14 名:张柏林、刘施博、赵瑞琦、郑温妮、施晓棋、罗晓鹏、沈冠琳、刘驰、钟咏诗、符颖杨、乔彦申、赖家浩、杨镇、来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