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如何提升科技报道的内涵

(一)理念创新:从传递信息到传播价值

通过科技报道传递科学精神,在全社会范围内培养自信和创新的意识,这是一个具有社会性、持续性、大众性的工作,关键在于传播价值而非传递信息。

当下的科技报道受商业、娱乐、技术等因素的影响,科学内容与其他碎片化信息混杂,这可能会催生科学精神的异化,导致科技传播背离了科学的精神和理念,违背科学伦理和原则,走向科学的反面。防止科学精神的异化有两个关键点:

一是防止科技报道过度商业化。有的报道将混杂其他碎片化信息的“泛科学”内容包装成一种知识产品或教育服务进行销售,有的报道以“科学”的名义来贩卖焦虑,有一些报道甚至为了达到商业目的而炮制“伪科学”。由中国科协、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央网信办等机构联合打造的辟谣平台“科学辟谣”在 2023年 1 月发布了《2022 年度流言榜单出炉,你信过吗?》,包括喝葡萄酒有助健康、空调开 26 度最环保等流言,这些流言真假参半、逻辑颠倒,让想喝葡萄酒又担心不健康的人,想开空调又怕费电的人“心安理得”地接受了伪科学。

表4-1 中国科协、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央网信办等机构联合发布的“2022 年度流言榜单”

(续上表)

二是警惕科技报道过度娱乐化。诚然,为了贴近受众,应该采用互动性强、趣味通俗的多元化方式来进行科技报道。但是过度娱乐化、猎奇、博取流量等行为会导致科学内容缺损,科学伦理丧失,科技传播失效。譬如,穿着“科技的外衣”的“电子榨菜”,本质没有丰富的内涵,也没有足够的科技信息,“爽点”“爆点”密集,只追求短时间内放大用户的情感,带来情绪宣泄。这些“电子榨菜”式的科技报道内容在获得流量的同时,对于科技传播的目标实现存在不良影响。因此,在进行科技报道时,要有意识地融入正确的价值导向,如科技自信和科技创新能力,以塑造积极的科学文化观。

(二)策略创新:以己度人讲好科技故事

融媒体语境为新闻报道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广阔舞台,高质量科普产品的供给日益旺盛。据《2022 年度抖音自然科普数据报告》,过去一年,抖音科普相关视频累计获赞 11 亿次,万粉作者数相比去年同期增长 72%。 但是,用网络流量来衡量科技报道受欢迎的程度,实际上并没有充分考虑和评估受众需求。苏州大学传媒学院贾鹤鹏教授认为对传播效果的重视本质上是对受众个体态度与行为的重视,传播工作的目的不仅仅是提供信息,而且是为了让这一信息能实际影响到受众。

丁香医生《近视手术能不能做?怎么做?一文给你讲清楚》这一文章对于医学术语都做了详细的解释,令读者更容易了解。 科普中国旗下山西医科大学健康科普传播团队写的《晚餐早点吃VS晚点吃,差别竟然这么大!最佳晚餐时间是……》,对不同时间吃晚餐的结果进行分析,用带悬念的标题和明晰的结构,使读者看完之后更容易记住其中的内容和结论。 知乎比特币专栏的文章《什么是比特币?》,详细解释了比特币的定义、来源,从零开始“普及”比特币。

这些科技报道内容广泛,作者以己度人,兼顾了内容的针对性与普适性,对帮助更多的人“科学地”了解“科学的内容”,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三)内容创新:形式多样辅助内容建设

前面提到要根据内容来选择呈现的媒介形态,要广泛利用多元化的传播技术,来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但是,多样化的形式和技术手段并不能取代内容建设本身。

早在 2013 年,国外学者Toland等人就在《应用认知心理学》( Applied Cognitive Psychology )上发表文章称,阅读的媒介基本不会对阅读成效造成差异,对于同一个事实内容,电子化的媒介对读者的阅读理解没有帮助。 2023 年,国内学者做了类似的实验,实验者让同一群体用手机或纸媒阅读同一内容的科技文章,阅读完毕之后,让被实验者回答与内容相关的问题,结果发现不同媒介对科普文章的知识传播效果并无显著影响。 与传统文本不同,泛义的新媒体采用图片、符号、视频、音乐等不同形态刺激读者的感官神经,但读者的阅读也有可能因此停留在浅层的视听刺激层面,看完一段视频之后只对音乐和画面的细节有朦胧的印象,对作者想要传递的科学内容并未关注甚至连结论都记不住,更不要说理解文字背后想要传递的“思想性”与“价值观”。

传播技术的进步仍然需要“以人为本”,以科学精神为价值导向,以内容建设为抓手,防止技术主导下的无序溢出,让科技报道真正担负起传播科学精神、传递科学内容,进而提升社会创新能力的使命。

思考题

1.硬核科技与生活科普,哪一个才是科技报道应该加大投入的领域?

2.怎么定义科幻和科技的关系?科幻作品算不算科技传播?

3.新媒介、新技术对科技报道究竟有没有帮助?

4.面对科技类流言,应该加强辟谣还是强化正面报道?

5.人工智能会为科技报道带来哪些正面和负面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 年)的通知[EB/OL].(2021-06-25)[2024-04-28]. https: //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1-06/25/content_5620813.htm.

[2]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EB/OL].(2022-09-04)[2024-04-28]. https: //www.gov.cn/zhengce/2022-09/04/content_5708260.htm.

[3]鞠玉梅。科技新闻建构国家身份认同研究:基于“科技冬奥”中外媒体新闻报道的个案分析[J].当代修辞学,2023(5):57-67.

[4]新闻业到底需不需要ChatGPT?[EB/OL].(2023-11-09)[2024-04-29]. https: //m.huxiu.com/article/2273589.html.

[5]锡德。科幻作品[M].邵志军,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7.

[6]胡兵,彭伊婷。科普三十年:从重大科普政策看我国科普理念与引领能力的提升[J].科技传播,2023(1):1-6.

[7]TOLAND M J,MARGOLIN S J,DRISCOLL C,et al. E-readers,computer screens,or paper:does reading comprehension change across media platforms?[J]. Applied cognitive psychology,2013,27(4):512-519.

[8]余远葭,杨莉明。科学传播视角下新媒体和传统纸媒科普文章阅读效果对比研究[J].数字出版研究,2023,2(2):72-81. iSEaUbfcmaOCzAALHBdaqNfaNocZL4+KomR1Cu7bjAwfpVGq72GXDqeTlSmP59j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