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报道的特殊性在于,需要兼顾专业知识、专业术语的严谨性与读者能够理解的“大白话”的通俗性,做好“新闻专业的翻译”工作,兼顾准确与通俗。果壳创始人兼CEO嵇晓华(网名姬十三)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描述科普的过程:科学就像一颗坚果,果皮坚硬,果肉鲜美,作为科普人,我们的天职就是像松鼠一样,打开科学坚硬的外壳,让大众品尝到科学的美味果实。
科学就像坚果,科普就像给坚果剥皮,剥掉外皮才能呈现味道鲜美的科学果实给观众。这个经典的比喻只说明了科技传播的方法,对科技传播的内容却是笼统地一带而过。事实上,科技传播内容的定义和科技传播侧重的方向是一个存在争议的话题。2023 年 5 月,嵇晓华在一次采访中表示,过去 20 年互联网发展迅速,科普的选材更多是被流量驱动的,即普通公众感兴趣的生活科普。
而生物医药、量子计算等技术过于前沿,在互联网平台上并没有得到特别好的推广。
所谓“硬核科普”指内容面向前沿科技的科学普及报道。“硬核”一词来源于英文单词“hardcore”,原指一种以强硬风格著称的朋克摇滚音乐,后泛指专业门槛较高的领域。譬如,电影《流浪地球》曾被称为“硬核科幻片”。
除了“硬核科普”与“生活科普”之分,科幻作品算不算科技传播则是另一个争议性话题。中国科协 2023 年智库成果中包括《中国科幻发展年鉴(2023)》及《世界科幻动态年鉴(2022年)》,但有学者认为科幻不算科技,科幻作品不能归入科技传播。牛津通识读本系列《科幻作品》的作者、多年从事科幻教学与研究工作的英国教授戴维·锡德也认为“科幻极难定义是个共识”
。
图 4-1 科技报道与传播科学:如何科学地传播科学和技术
前沿硬核科技报道,其内容的特质之一就是“新”。“新”意味着它对人类社会的正面、负面影响都是未知的,因此报道者更需要关注科技伦理,关注争议性话题。
优秀的科技报道应该与当前科技发展的最新趋势保持一致。报道不仅要及时,还应深入探讨科技背后的科学原理、发展历程及对社会、经济和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同时,报道者应保持客观和中立的态度,公平地呈现各种观点,尤其是在涉及争议的话题上。
随着OpenAI公司的崛起,AI技术再次成为热点,想要做好AI领域的科技报道,需要综合考虑技术、社会、伦理等多方面的因素。
第一,在进行报道之前,需要深入了解AI的基本原理、各种算法和应用领域;了解不同领域的最新研究和发展,包括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等,这样写出来的报道才更具有专业性。
第二,要关注行业的最新趋势,追踪重要的公司和研究机构,以便及时报道行业最新的进展。如OpenAI公司技术发展迅猛,短短几个月内迭代更新了ChatGPT3.5、4.0 等多个版本,报道者应该及时了解该公司发布的最新消息和技术。
第三,要梳理关键问题,AI不仅仅是技术,还涉及伦理、法律、社会等多个方面的问题。需关注与AI相关的关键问题,如隐私保护、算法歧视、自动化对就业的影响等,使报道更为全面。
第四,要保持客观性和中立性。2023 年 11 月,央视市场研究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一家市场调研和媒体研究公司,在其主办的微信公众号“德外 5 号”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新闻业到底需不需要ChatGPT?》的文章。文中的测试者进行了两组实验,用来测试ChatGPT是否会在立场上出现不公正、不客观的情况。第一组测试内容是关于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和时任总统拜登的新闻,ChatGPT在评论特朗普审判的公平性时保持中立;测试者又用对拜登弹劾调查的新闻进行测试,得到了和特朗普新闻相类似的、长且细致的答案。在这两个测试中,ChatGPT都没有倾向于持支持或反对观点的任何一方,仅仅只引用了遵循政治公正原则的新闻机构的信息,且答案十分详尽,似乎并无偏向和隐瞒。第二组测试内容是关于以色列和哈马斯冲突的新闻,检测ChatGPT如何处理在全球范围内分裂公众意见的争议性新闻报道。当被问及最近发生事件的事实性问题时,ChatGPT引用国际新闻机构的报道,展示冲突双方的立场和观点,其答案没有立场倾向,即使面对“归咎于谁”的引导性问题时,也会避免直接回答,以中立的立场解释不同方面的观点。但值得注意的是,当实验者要求ChatGPT以特定立场撰写文章,它才会生成带有偏见的极端观点。
随着以大语言模型为突破点的人工智能的兴起,内容的真实性、权威性、专业性和可信赖度成为全球重新审视数字化趋势下的内容安全与行业规范的重要契机。2023 年 10 月,科技部会同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十部门联合印发《科技伦理审查办法(试行)》,其中需要开展伦理审查复核的科技活动清单包括:具有舆论社会动员能力和社会意识引导能力的算法模型、应用程序及系统的研发,面向存在安全、人身健康风险等场景的具有高度自主能力的自动化决策系统的研发等等。
2023 年 5 月,世界科学网选用了一篇科技工作者撰写的报道《CRISPR十年:基因编辑技术初露锋芒》,这篇关于基因编辑的文章优点在于将更加专业的数据和实验证明公之于众,增强了报道的说服力,同时报道内容呈树状,分述了CRISPR技术在不同领域上的发展,进一步展现了报道的专业性。
图 4-2 《CRISPR十年:基因编辑技术初露锋芒》内容选段
但是这篇文章使用了高度专业化的术语和描述方式,造成了非专业人士的阅读障碍。如图 4-2 中的“非同源性末端接合(NHEJ)和微同源介导的末端接合(MMEJ)途径,以及利用修复模板进行的同源介导的更精细双链DNA修复(HDR)”,非专业人士可能连“非同源性末端接合”与“微同源介导”的概念都不清楚,对于文章所描述的基因编辑过程的理解自然是难上加难。
相比之下,《科学家们开始探索使用“基因魔剪”治疗阿尔茨海默病》
这篇关于基因编辑内容的科技报道则更适合非专业人士阅读,该文言简意赅,易于理解。但相对地,大众化风格也削弱了其专业性和说服力。
关于基因编辑的话题,哔哩哔哩网站(B站)的视频创作者们做出了很多生动而不失专业的科技报道,如通过动画或者游戏形式去科普基因编程,多元化的报道方式让更多人了解了基因编辑的前沿科技。
图 4-3 《科学家们开始探索使用“基因魔剪”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内容选段
图 4-4 B站关于“基因编辑”的相关视频
基因编辑技术可以修复DNA的缺陷,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与此同时,基因编辑技术也面临着各种伦理道德问题,如怎样确保基因编辑的安全性和保障性,如何防止基因编辑技术的滥用,等等。2018 年,深圳市的基因编辑婴儿案中,南方科技大学原副教授贺××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改变了HIV免疫病毒的基因,让刚出生的婴儿获得了天生免疫HIV病毒的能力。这看似是人类为战胜某种疾病而取得的重大胜利,但为其带来了 3 年的牢狱生活。这其中就隐含了人们对于基因编辑技术伦理边界的思考。
《科幻作品》中提到非裔美国作家乔治·斯凯勒的《不再有黑色》。在这部小说中,有科学家发现了改变皮肤色素沉积的办法,从而使得黑人和白人无法再区分开来。当使用这种医学手段的人数越来越多时,美国社会开始走向崩溃。这是一个看似无害的科技带来社会伦理失序的故事,失序的科幻乌托邦(Utopia)被称作敌托邦(Dystopia)。
科技报道者在面对最前沿的科学与技术时,应该多角度、深层次地去思考,尽量以客观的立场呈现事实。
生活常识科普类的科技报道,通常是谣言的高发地。传播学的学者在 2018 年根据腾讯大数据平台的谣言文本分析得出结论,在谣言话题中,科技类话题位列第一,占比高达 47%,远超社会时政类话题(27%)、明星八卦话题(15%)。其中又以食品健康、疾病防治等领域为重中之重,这类谣言往往无法靠常识去识破,而谣言的受众又常常抱有“宁可信其有”的心态。
辟谣和证伪在此领域便显得十分重要。
生活常识科普类的科技报道往往针对特定的人群,因此需要具有与该群体的适配性。以针对农民的生活科普报道为例,可以看出生活科普的一些共性特征:
在不失真的前提下将科技知识常识化、通俗化是必要的,避免使用过于深奥的专有名词以造成阅读障碍及理解偏差。如农药“O,O-二甲基-O-(2 ,2-二氯乙烯基)磷酸酯”,其实还有一个非常通俗易懂的名字——敌敌畏。
直指人心的主题,能够让报道具有更好的传播性与再传播性。2023 年 11 月《科技日报》一篇介绍新品种油性水稻的文章《新技术能让水稻也像大豆一样榨油》,从标题就唤起了读者的兴趣。
针对不同特征的对象,科技报道应该尝试不同的新媒体形式。譬如,央视在抖音、小红书和B站上开设了“央视农业”的账号,以专业化与趣味性并行的方式介绍农业方面的新技术和培育的新品种。其风趣的视频风格,吸引了 200 多万粉丝的关注。
图 4-5 央视农业在B站的账号
面向农村居民的科技报道具有以下作用:一是帮助从事农业工作的乡村居民理解国家政策,二是为他们提供“接触”最新科技知识的机会,三是提高他们使用科技创新成果的机会。适时地向农民传递科技进步的成果,把握住科技进步给乡村产业带来的机遇,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接受科技发展带来的新价值体系,提高整个社会的平衡性。
阳光玫瑰葡萄因其含糖量较高、果肉鲜脆多汁、有玫瑰香等特质,被誉为葡萄界的爱马仕。早在 2006 年,这一品种的葡萄便已出现在央视农业报道中。但彼时种植条件尚不成熟,直至2017 年后阳光玫瑰葡萄才开始被大规模种植。而后又因科技信息与现实普及的不对称,产量迅速过剩,造成了谷贱伤农的后果。据《解放日报》报道,2017 年,陕西省渭南市果农周××种植的阳光玫瑰还没成熟就被微商团队订购一空,5 亩阳光玫瑰的净利润就达到 68 万元。2022 年,根据云南省政府的统计数据,仅大理农场的阳光玫瑰产量就已经突破每天 1.6 万吨,对比 2016 年全国仅有几万亩的规模,增长已经失速。
至 2023 年,这一品种的葡萄种植便严重过剩,品质也在走下坡路,市场价格最终一落千丈。
在农村,农产品的种植往往是一家收入的重要来源,农作物的更换受到种植品种更新、种植技术变化甚至销售市场风向变动的影响。这些内容都是科技报道应该关注的重点。同时,科技报道应该考虑“拓维”,采用多元化的传播方式,如短视频、微电影等,同时结合线下活动,让农民亲身接触,亲自体会。
无论何种类型的科技报道,都应该充分利用传播媒介的社交属性,促成科学家、技术专家和公众之间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