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文化报道的写作方法

(一)站在全局高度,以故事化方式弘扬文化抱负

当今社会快速发展,单纯的新闻事件难以引起受众的长期关注。在文化报道中,新闻工作者需要针对热点文化事件精心挑选合适的选题,并以故事化方式加以处理,在确保新闻真实性的基础上,进行整理统筹后再发布。此类新闻采编模式在传播效应上更胜一筹,能够鲜活地呈现文化内容,引起受众瞩目。

以一则体育文化报道为例,在东京奥运会举办期间,来自中国广东东莞的田径选手王凯华以 1′22″03 的成绩获得 20 公里竞走第七名的新闻备受关注,《东莞日报》由此开展了对东莞体育文化的展现报道。

报道《运动之城历史底蕴深厚,东莞体育文化历久弥新》 的作者通过以小见大的手法,讲述东莞人民自 1919 年开始从事体育运动的历史故事,展现了运动员们挥洒青春的艰辛付出和为荣誉而战的不懈努力。东莞拥有悠久的体育历史和深厚的体育文化底蕴,从明清时期的“武举人”“武进士”,到现今优秀运动员层出不穷、为国争光。这些故事不仅从深处反映了各个时期我国体育事业崛起的艰辛历程,而且展现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民通过不断努力建设祖国实现全面小康的成果。作者通过该篇报道表达了强烈的自豪感和对我国体育文化的自信。

图 3-1 《东莞日报》报道文章《运动之城历史底蕴深厚,东莞体育文化历久弥新》

前述案例主要涉及传统纸媒的文化报道。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报道的呈现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在这一背景下,文化报道的视觉表现形式在传播中逐渐占据更为重要的地位。海量信息的涌现要求媒体提供更深入的信息、更全面的解读、更引人入胜的呈现形式,以及更明确的思想引导。因此,新闻媒体需要适应这一变革趋势,致力于提供更为深刻且广泛的文化报道,并且灵活运用各类新媒体的呈现形式以活化传播,进而满足读者对多样性和高质量信息的不断追求。

(二)突出创新深度,以多元呈现形式传递文化底蕴

1.虚拟数字人参与传播,讲述文化故事

在人工智能持续进步与不断创新的时代下,数字化传播理念日益受到关注,这要求媒体加强对创新技术的运用,在各类丰富的技术呈现载体下写好新时代文化报道的新篇章。在此背景下,主流媒体纷纷推出了各类虚拟数字员工。这些数字员工能够打破时空壁垒,以卓越的可视化效果和无限的想象空间,结合个性化内容创作和观赏趣味性,在文化传播中获得优秀成就。

中国日报社探“元”工作室在 2022 年 10 月推出了《中国日报》的首位数字员工“元曦”,其服饰巧妙地融入了传统国风元素。她担任“中华文化探源者”的职责,参与文化探源系列视频报道。报道作品将现实与虚拟场景相结合,辅以精美的动画,创造出沉浸式的文化观看体验。《中国日报》发布多条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英文双语视频,在国内外平台获得广泛好评,成为新媒体时代文化传播的一大创新典范。如在视频《文化探源:元曦带你见识九千年历史岩画》 中,数字人元曦为观众讲解着贺兰山岩画的来源与意义,以精致的动画特效重绘出壁画中的图案纹样,指明其所代表的含义,并在视频的最后以“人类要通过文明交流互鉴而共生”为主题进行升华,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享受与历史底蕴兼具的独特的文化之旅。

图 3-2 《中国日报》视频《文化探源:元曦带你见识九千年历史岩画》

将虚拟数字人技术创新运用在文化报道中,在展示文化自信的同时为观众提供了更具现代感、科技感的文化呈现方式。文化报道中这一数字手法的运用在形式上提升了报道的艺术性,通过现代科技手段为传统文化注入了全新的生命和活力,成功地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建立桥梁,而这也正是大国文化自信、科技自信的体现。媒体要抓住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为文化报道带来的新趋势、新机遇,掌握好前沿技术,以科技赋能文化传播,以新颖形式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文化精髓,打造国风全媒体精品。

2. H5 新闻互动传播,感受沉浸式文化体验

H5 新闻是数字化报道呈现形式创新的成果之一。H5 新闻以其丰富的页面内容、高互动性和沉浸式场景构建等优势在文化报道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H5 新闻通过沉浸式的场景构建,为读者营造了近乎真实的虚拟环境,并设置了高频次的互动环节,提升了读者的专注度,增强了文化报道的趣味性。

其中,《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 的H5文化报道即是一则典型例证。通过页面设计创新、多领域合作与现实话题相结合等方式,该报道提升了大众对故宫博物院及其文化底蕴的关注度与热度,提高了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的效力和可视化效果。

《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H5 报道以纪念紫禁城建成六百年为主题,以故宫内的九座建筑为锚点,对故宫各个重要宫殿的前世今生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和刻画。其页面设计典雅清丽,色彩搭配明快而不失大气,主界面的可切换景观轮播插图以一扇圆窗为角度,从不同视角展现各个宫殿的艺术景象,并辅以飞花落叶的细节,颇具艺术感。

在互动性上,读者可在这则H5 文化报道中通过左右滑动屏幕切换不同宫殿视角,并点击“宫殿往事”按钮阅读宫殿的历史故事和真实图片,点击“沉浸剧场”按钮观看该宫殿建筑样式的动画介绍。看完宫殿故事“点亮”屏幕后,读者还可打卡生成包含个人头像与地理位置的紫禁城庆生海报。在这个过程中,H5的互动引导方式让读者从单纯的信息接收者变成了报道中信息传递的参与者和建设者,在指尖划动中身临其境地感受紫禁城的历史底蕴和中华文化的魅力。

图 3-3 故宫博物院《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

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H5 新闻互动传播以其创新的形式和沉浸式体验,为文化传播开辟了新的路径。其突破了传统媒介在文化传播中的呈现局限,通过高度互动介入和多媒体技术融合,让读者更深刻地领略到文化的深邃与博大。

(三)坚持历史角度,传承人文精神

1.挖掘地方发展历史,探寻文化精神

文化传承不仅是增强国家和民族认同的重要方式,还能促进大众文化素养的提高与创新经济发展,对于人类文明进程的延续和繁荣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化报道更是文化传承不可或缺的载体,文化报道的要诀,在于坚持历史角度,展现历史文化底蕴之深厚与历史文化中所体现的人文意义,深度挖掘文化历史背后的人文精神。

图 3-4 《浙江日报》报道《讲好长江故事 唱响长江之歌》

在中宣部组织的“大江奔流——来自长江经济带的报道”主题报道中,记者团沿江采访,历经 11 市,展现了长江经济带中的人文精神图景。

在《讲好长江故事 唱响长江之歌》 的报道中,作者通过走访村庄、企业、港口等地,亲身参与长江保护等活动,展现对长江文化的高度尊重和对其人文精神的深度挖掘。该系列报道不仅关注了长江经济带的发展状况,还着重考察了不同地区的发展特色,如曾经的工业重镇芜湖如今着手发展新兴产业,湖北宜昌的三峡工程现将重点放在生态环境保护上,等等。报道中对长江沿线的人文故事颇有关注,为读者介绍了西坑村、下南山村、古堰画乡等村镇中居民对生活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中曾提出“要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 。“大江奔流——来自长江经济带的报道”主题报道是一次成功的文化报道范例,通过尊重不同历史文化和深度挖掘人文精神的方式,展现了长江经济带的发展状况和历史文化底蕴。

2.开展跨文化多元传播,弘扬文化自信

以 5 分钟左右的双语字幕视频的形式在YouTube等海外社交媒体上发布,向海内外网友展示中国文化之美,《中国日报》“开箱中国”中的文化报道系列为跨文化多元传播提供了一个富有创新性的范例。

在系列报道中,“Discover Suzhou’s Rich Culture and History in a Bite” 这则视频以当地美食三虾面为引子,巧妙地引出对苏州历史文化的讲述,选用大众普遍感兴趣的地方美食作为视角,为观众提供了更为立体和生动的文化体验。

图 3-5 《中国日报》视频“Discover Suzhou’s Rich Culture and History in a Bite”

这则文化报道视频从三虾面的名称入手,介绍这道名菜的食材,并在两位主持人的品尝中引入厨师对其制作工序的讲解,从而延伸至苏州的美食文化精神——“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一碗三虾面将城市里热爱美食的人们联系起来,展现着苏州人慢节奏的生活态度。美食文化的背后,主持人对苏州的城市文化与风韵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展现了苏式生活中人们对传统园林、苏绣等文化的传承及对现代文化的建设,展现着苏州朝气蓬勃的城市风貌。

这则文化报道体现了文化传播的趋势和需求,凸显了新媒体时代文化传播的创新性,形成了一种新颖的软文化输出模式。报道以地方性文化和美食为切入点,将中国文化巧妙地呈现给海内外观众,迎合多元化兴趣和审美需求。不仅在形式上独具创意,同时使得文化传播更具普及性和包容性,有助于促进跨文化理解和交流,实现高效的具有“可参观性”的对话型文化创作生产。 在新媒体时代,这类融合了地方性特色的文化报道方式有望进一步推动传统媒体的转型升级,更好地适应当代观众的需求和媒介环境的变化。

在新媒体时代,此类富有创意的报道方式为传统媒体提供了可行的转型模式,将传统文化中的民族价值汇入现代文化的流通体系,实现从主流价值观的“硬”价值到雅俗共赏的“软”形态的转换,拓宽传统文化媒介传播的格局和路径。

(四)体现感人温度,传播文化价值

1.注重情感表达,传递人情温度

文化报道不仅要注重信息的传递,还要关注情感的表达,以传递人情温度。詹姆斯·凯瑞认为,传播是一种现实得以生产、维系、修正和改造的符号化过程。 民众作为文化报道的接受者,不仅需要获取文化知识和信息,还需要感受文化所带来的情绪价值和情感温度。新闻媒体运用仪式化的报道唤醒了人们对文化的回忆与向往,强化文化共同体的身份确认,并借助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集体情感促进文化认同的产生。 例如,在节假日文化活动报道中,情绪氛围营造往往是吸引观众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清明节缅怀先人的情绪、国庆节爱国自豪的情怀、元宵节团圆的喜悦等。这些报道所带来的情感氛围体验往往最能打动人心。

从创作者的角度出发,文化报道需要深入挖掘文化内涵,也需要深入挖掘包括其中的人文情感。因此,在文化报道中情感的表达是至关重要的。为了实现有温度、有情感的文化报道,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上入手。《南方日报》在 2023 年 2 月 5 日的广东元宵活动报道中提供了许多可以借鉴和参考的方向。 此次报道采用了直播方式,在长达 200 分钟的时间内融入了行通济、赏花灯等传统文化的科普,带领读者体验岭南文化。该直播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其中第二部分是对岭南印象园花灯活动的报道,与第一部分不同,这部分充分展现了沉浸式游玩直播,两位记者情绪高昂,欢乐的情绪极具感染力,将现场热闹氛围更加直观地传达给屏幕外的观众。这样的报道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优势,更加直观有效地为观众提供情绪价值。

图 3-6 《南方日报》在 2023 年 2 月 5 日的广东元宵活动直播

图 3-7 《太原晚报》文化通讯:《一副老联画芯揭一个月 文物“医生”以热爱抵过岁月漫长》(新华网转载)

细节往往最能打动人心,文化报道的温度从报道细节中自然透露。以新华网转载的《太原晚报》文化通讯《一副老联画芯揭一个月 文物“医生”以热爱抵过岁月漫长》 为例,其讲述的是文物修复师惠明涛的故事。文章通俗易懂,细致入微地描绘了文物修复工作的流程,让读者感受到惠明涛对行业的热爱。工作者将热情与专注倾注于文物修复本身所蕴含的工匠精神与情感价值从细节中自然流露。

为了更有效地体现文化的魅力,文化报道需要适度的情感表达并关注细节。记者需要提升自身文字情感表达的感染力,并深入挖掘文化本身的人文情感,构建以讲故事为核心的“柔性传播”,注重个体叙事、细节叙事。 在这样的基础上,媒体才得以逐步提升文化传播工作水平,表达文化的深厚内涵和情感价值。

2.增进文化理解,展现人文关怀

优秀的文化报道往往十分注重人文关怀,既能够关注到个体的生活、情感和价值观,又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化现象及其背后的故事,从而引发读者的共鸣以及对情感、人性的思考。

以《纽约时报》中文网《日本著名作曲家坂本龙一去世,享年 71 岁》为例,这是一篇对音乐家坂本龙一逝世消息的讣闻报道,报道按照时间顺序回顾了坂本龙一的人生经历,突出其所取得的成就和做出的贡献,通过典型事例表现出其对于音乐的热爱,精确地表现了坂本龙一热爱音乐、具备极高艺术修养的核心形象,表达了对他的尊重与敬意。同时,报道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丰富饱满的,除了坂本龙一在音乐方面的造诣,还关注到他是日本反核运动积极分子,是环保主义者,这使坂本龙一的形象更加丰富而有层次。报道除运用典型事例外,还通过一些小故事来反映主题,使人物变得更加生动可感。例如,该报道提到坂本龙一“对声音的关注贯穿了他的日常生活”,他会为喜欢的餐馆设计播放列表,“只是想用更好的声音佐餐”。

人文关怀也体现在对逝者作品、思想的深度解读当中,以《南风窗》关于著名作家米兰·昆德拉逝世的报道《一个不肯媚俗的人,走了》为例,报道对米兰·昆德拉著名的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蕴含的复杂命题和思想进行了深刻的解读,通过对其作品的解析,引发读者对其思想价值及其对人类文化贡献的思考,彰显人文关怀。此外,在关于著名文人讣闻报道中适当涉及逝者家庭、朋友和支持者的反应与见解,体现了对逝者亲友、粉丝等的关怀和理解,亦体现出报道的人文关怀,如上文《南风窗》关于昆德拉逝世的报道,记者联系到了昆德拉的中国学生、北京大学法语系主任董强教授,从他口中得出了对于老师昆德拉的评价,更加丰富了昆德拉的形象。

优秀的文化报道往往具备深厚的人文关怀,突出对人与文化的尊重和理解,使报道更具温度,引发广大读者共鸣。因此在聚焦人物的文化报道时,应该注重多个角度呈现人物的人生轨迹和思想价值,让读者对人物有更加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引发读者对于情感和人性的思考,形成强烈共鸣。

思考题

1.在文化报道中,如何平衡客观性与主观性的关系?

2.在文化报道中,如何运用多媒体元素(如图片、视频、音频等)来丰富报道内容并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

3.如何评估文化报道的准确性和可信度?在报道中如何避免误导读者或传播错误信息?

4.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报道如何展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

5.如何通过文化报道来关注和推动文化产业的创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国炎,汤忠钢。“文化”概念界说新论[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72-75,100.

[2]姚静. 论AR技术在文化新闻报道中的融合与应用方向[J]. 出版广角,2019(21):73-75.

[3]金苗. 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与影响力提升路径:基于“一带一路”合作国家新闻报道的数据分析[J]. 南京社会科学,2023(1):102-112.

[4]余沐芩,杨萌芽. 移动互联时代传统文化传播探析:以《大河报·河之洲》为例[J]. 新闻爱好者,2020(2):78-81.

[5]詹姆斯·凯瑞. 作为文化的传播:“媒介与社会”论文集[M].丁未,译。修订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

[6]韩顺法,李柯. 主流媒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媒介话语建构:以《人民日报》2004—2021 年报道为例[J]. 青年记者,2022(10):52-54.

[7]付岩岩. 南京大屠杀史实的跨文化传播路径:《新华日报》国家公祭日策划报道探析[J].传媒观察,2023(S2):99-102.

[8]常江. 蒙太奇、可视化与虚拟现实:新闻生产的视觉逻辑变迁[J]. 新闻大学,2017(1):55-61,148.

[9]韩隽,庞嘉,刘杰. H5 新闻界面设计如何出彩:以第 31 届中国新闻奖页(界)面设计典型作品为例[J]. 新闻与写作,2022(4):108-112.

[10]张梦. 文化报道对文化传播和认同的强化:以近五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为例[J]. 青年记者,2017(17):38-39. IOCWIYtFC0mM+QRgAsie6PKJRc8fgAecVFYE8HbZkJX/NglfgXrhMpEjJO7o4SX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