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当前文化报道中,报道内容往往出现语态生硬、刻板的问题。在用词和句式上,对“正式”和“权威”的过度追求往往会导致报道过于庄重、严肃。此类表达方式不仅使得受众对文化内容产生距离感,难以产生共鸣与情感认同,还大大减弱了文化报道的效果,导致文化报道与受众的偏好脱节,难以与受众之间达成有效沟通。此外,在文化报道中过于强调文化的教导功能,也容易导致文化传播的僵化和刻板化。
当前文化报道多立足于宏观叙事,关注宏观层面的文化现象和理论阐述,而在具体、生动、触动受众心灵的微观叙事与细节表达上有所缺乏。当宏观叙事成为文化报道的主导,而深入的微观描述和故事叙述缺失时,报道内容往往显得空洞、抽象,难以引起受众的共鸣和兴趣,还容易陷入空洞的理论阐述和概念堆砌,使得文化报道失去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甚至可能让受众失去对文化报道的阅读意愿,产生抵触情绪。
宏观叙事在文化报道中确有其必要性,它能够概括性地展示一种文化的整体面貌与发展趋势,为受众提供宏观的认知框架。但生动而富有故事性的微观叙事往往更能吸引受众关注。受众渴望通过报道了解文化现象背后的真实故事,感受文化所带来的情绪价值和体验感。而宏观叙事往往忽略了具体的细节和故事,使得报道变得枯燥乏味,难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故而文化报道需要注重平衡宏观与微观的叙述,在呈现文化现象的整体面貌和发展趋势的同时,也要深入挖掘具体的故事和细节,展现文化现象背后的真实情感和体验。
一些文化报道在传递文化信息时,未能充分考虑到读者的文化背景和知识水平,导致报道内容过于专业化或晦涩难懂。若缺乏文化普及和教育意识,会使报道失去更广泛的读者群体,从而失去其原本的传播推广作用。
在文化报道中可能会涉及一些专业文化术语或概念,但如果记者没有充分考虑到读者的知识背景,直接使用这些术语而未进行解释或转换,就会导致读者难以理解报道内容。例如传统戏曲报道中,使用诸如“折子戏”“花旦”“丑角”等专业术语,却没有做简要解释,会让不具备相关知识的读者感到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