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财经报道的写作要点

(一)专业性与可读性的平衡

1.注重“报道专业化”与“传播大众化”的平衡

一般而言,政策、专业内容与受众之间的信息阻滞,是财经报道专业性强与可读性弱的矛盾本源。财经报道传播“大众化”要求把经济领域里的专业术语、概念、政策、知识等“翻译”成能被大众广泛接受的语言,从而实现话语体系由专业向通俗的转换。

从选题来说,要贴近百姓生活,选取大众关注的事件,聚焦百姓的关注焦点与信息需求;从内容来看,为了保障新闻的真实性,记者对于经济形势、财经事件、股市行情等应进行客观、真实、公正的分析和解读,用专业数据和专家观点进行佐证,使其经得起推敲,也使读者信任;从语言来看,记者要消化好专业术语,用大众能够理解的语言进行信息的表达,充当“放大镜”和“解说员”,“化繁为简”地产出既符合新闻报道规律又能满足受众预期的文章。这就要求记者基于平民化视角进行选题策划,用有血有肉的语言进行描述。需要注意的是,平民化的表达与财经报道的专业性本身并不冲突,因此,财经报道中的专业词汇使用需要足够严谨,不能使用太过“庸俗”的语言,也不能太诙谐幽默,如此才能体现出记者的专业性,赢得读者的信赖。同时,在语言表达上也可以适当穿插部分正向的网络热词或是民间俗语,增加语言的趣味性和文章的可读性。

2.注重新闻报道“严肃性”与“人文性”的平衡

报道应始终坚持“以人为中心”的传播理念,而非“以事为中心”或“以数据为中心”。经济分析看似是一堆数据、图表、模型与政策文件的集合,与国民收入、金融、财政、税收等严肃性话题密切相关,是典型的“硬新闻”,其实说到底一切经济活动的本质都是围绕人的活动。正如微观经济学奠基者之一、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阿弗里德·马歇尔在他的《经济学原理》中指出,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财富的学说,它同样也关注人。 因此,人作为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主体,无论是对经济事件的报道还是对经济现象的评论,均须寻求报道的人文表达,在表现手法上做到“见人、见物、见细节”,赋予报道应有的人文内涵,即关注视角要落在“人”的主体地位上,而非经济本身。

(二)真实性和时效性的平衡

1.真实和准确是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要义

财经报道作为一种专业性、分析性、前瞻性和指导性较强的新闻体裁,更加强调信息本身的真实和准确。为追求流量效应故意无中生有、断章取义式地引爆热点,炮制爆款新闻,夸大或隐瞒事实信息,会造成报道的财经事件因果不符、财经政策张冠李戴,最终不仅会导致财经报道失实,影响媒体的品牌声誉,而且也给受众带来错误的舆论引导,甚至会诱导公众采取错误的投资决策或其他不当的经济行为。因此,在现实工作中,财经记者务必要遵循新闻专业主义,客观全面地报道经济事件和经济现象,对事件的发生背景、发展现状、未来走势以及市场反应趋势等做出专业解析,而不是一味地迎合受众制造话题,刺激市场反应,这些都是背离新闻专业主义的表现。

2.时效性是财经报道的应有之义

财经报道要在最有效的时间内为受众提供各种经济动态和经济信息,以帮助受众做出相应的经济决策。不能因为追求准确性而影响时效性。一般来说,财经媒体应以传播欲知而未知的经济信息、解读受众似懂又非懂的经济现象为使命,因此,能够及时地将信息传递给受众,并辅以深度解读,最终做出预测性判断,这是财经媒体的应有之义,也是其提高影响力和公信力的关键。比如,央行的突然加息、房地产政策的临时出台、投资理财政策的调整等突发信息,对财经媒体和财经记者的专业性和应急水平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尤其是在自媒体高度发达的新媒体时代,网络媒体信息生产的效率优势给传统的机构媒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在保持信息生产的专业性、真实性和准确性的同时,财经媒体应对外部环境变化保持高度的敏感性,从内容生产、渠道建设、技术升级等各个维度全面提升信息传播的时效性。

(三)可视化呈现与深度化解读的平衡

1.财经报道的可视化呈现

财经报道往往是通过反映和分析经济环境变化的数据,从而为机构或个体提供经营以及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为了让财报、指数等数据鲜活地反映经济问题,财经记者必须掌握可视化呈现的报道技巧,利用各种图表、图形、图片甚至条漫和动画等各种形式予以生动表达。尤其当下我们身处大数据时代,财经报道如何利用好数据这个新时代的“金矿”进行报道创新,对于推动我国财经报道的长远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比如,2021 年,由雷雨排行榜发布的一则《1960—2019 年全球各国GDP排行》的数据新闻在新浪微博引发众多网友关注,该新闻用坐标轴反映出1960—2019 年排名前 15 的各国GDP,并以动态形式展示出这 50年间排名的交替变更。

2.财经报道要求深化解读

除了可视化的呈现方式,专业的内容是财经媒体的立足根本,尤其是财经报道的受众多属于领导干部、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或知识分子,他们对专业性的要求较一般受众而言要高。同时,财经报道有别于社会新闻以讲故事为主的表达方式,不仅要通过数字反映经济表象,还要深挖数字背后的深层逻辑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因此,在发挥可视化新闻信息呈现的基础上,必须坚持“内容为王”的传播理念,通过增加报道的纵深感,才能真正确保报道本身的技术含量,实现媒体的可持续发展。

(四)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平衡

1.财经报道须具备国际化视野

中国经济已然是世界经济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经济全球化势必对中国经济产生涟漪效应。作为财经报道,站位要更高,视野要更开阔,不仅要看到经济全球化背后的利好,更要看到其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冲击。对事件的分析、趋势的把握必须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通盘考虑国内外经济背景、国际政治局势以及全球金融形势等。比如,2023 年美国持续加息所形成的收缩效应,对中国净出口增长和资金流入均带来不利影响。

具体来说,国际化视野要求财经记者一方面对全球领域的重大经济现状、经济走势、经济关系以及经济问题等加以解读,让受众能即时准确地知晓全球经济状况;另一方面对国内经济现象的思考和报道要站在全球的视角,使受众能够“窥一斑而知全貌”,进而对中国的经济现象和问题有深入且全面的认识。

以金融类报道为例,利率的变化是金融类报道中最为敏感的一项指标,尤其是外币、国外市场利率的动向。面对国内金融报道的受众群体,需要及时对外汇利率浮动情况进行报道分析,包括国内银行对外币利率浮动的应对措施,分析指出外币利率变化的主要原因、货币政策的导向。同时,还应该密切追踪各国央行的动作,尽管这属于国际金融的范畴,但相关报道有利于投资者用全球化的视野理解当前世界各国的金融形势。

2.财经报道须彰显本土化特色

财经报道的本质是服务国家经济发展需要和满足国内受众对财经类信息的需求,所以财经报道必须立足国内经济发展,在把握报道全球化视野的同时,因地制宜地去把握报道方向和重点。

因此,要做到财经报道国际化视野与本土化特色的报道融合,需建构系统性思维模式,认识到国内与国际应是一个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系统,在报道中处理好宏观与微观、历史与现在、当下与未来、局部与整体、个案与普遍的关系。在此价值观指引下,坚持一个核心原则,即放眼全球,立足国内,以服务国内受众为己任。具体来说,在传播重要国际经济信息时,应将报道重点放在分析该议题对国内经济发展及国人经济生活的影响层面,做到内外兼顾。 m6pKUoyBED+Ik36N5/jDQC5wqq5EVAG4/bD6edNe2WEmdEAT1FpXaDLlXQ3HjIL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