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提出:“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课程思政从根本上来说是基于核心素养,指向育人的教育理念。文以载道,以文化人,是语文课程思政的重要功能。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0 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是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起着不可替代作用的一门重要课程。
《文心雕龙·情采》中说:“五性发而为辞章”“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帕尔默认为:“教学是通达灵魂的镜子。”
教材中课文的作者的爱恨情绪需教师转化为自己的情绪,再辅之以良好的讲授技巧和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创设适当的情境,以情激情,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更自觉地去发现真情、体验真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为学生的成长奠定精神的基石。
教材中礼赞爱国主义及英雄人物的内容对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激情有很好的作用,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说和做》等。学生从中感受到了先烈为粉碎旧社会,宁愿牺牲自己也誓要与敌人斗争到底的革命斗志和献身精神。教师及时引导学生理解这与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和今天幸福的生活、学习环境的关系,让学生深刻体会幸福是无数烈士以生命为代价换来的。学生在周记中这样写道:“先烈们让我肃然起敬,我一定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继承革命先辈的遗志,发扬他们的精神,完成先烈们未竟的事业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可见学习与教育相结合深深地影响着学生,从而激发了他们为祖国而努力学习的信念。
在教学中因势利导不断启发学生。教师在分析朱自清的《背影》的写作技巧时问:“全文共七个自然段,到第六段才具体描写背影,是不是开头分量太重了?”问题提出后,学生一时不知如何回答,这时可抓住时机联系学生喜爱的体育运动来举例,如举重前的下蹲、射箭前的拉弓、跳高和跳远前的助跑等。生活中的这些事例,不仅大大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笔法——铺垫、蓄势的理解,还使学生对“父亲”的形象有了更深层次的把握。借助这样的时机,学生不仅学到了语文知识,而且很好地接受了德育,对深沉的父爱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感受自己所拥有的亲情。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有爱妈妈,才能爱祖国。”学生只有先学会爱自己的父母,才能成为一个品德完善、个性健全,对国家和社会以及他人有用的人。
美学家朱光潜在《谈美》指出:“文学教育第一件要事是养成高尚纯正的趣味。”
教材中,有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文章。《三峡》《济南的冬天》《春》等作品让学生领略到山水、草木、生灵、石霓、星月……这些景观无不是奇迹,无不是大自然赐给我们的珍贵礼物,无不值得我们去礼赞、去珍惜。让学生从小就知道保护大自然,让万物和谐、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美德。
学生在充满诗情画意的“自然之旅”中,受到了审美教育、生态教育和爱的教育。在欣赏文章时,学生把自己曾游览过的景观介绍给大家,尤其是家乡的特色景观。这样,美育和热爱家乡、祖国的感情教育就紧密地结合起来了,提高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以及民族自豪感。
情感培养是长期、系统的工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大力配合,共同立德树人,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有情有爱的人,为党和国家培养出更高素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