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把握教材,结合学情,统整主题学习材料,设定教学目标和学习任务,创设真实情境,开展多种教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学会、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进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培育具有终身发展潜能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在义务教育阶段,国家部编本教材是课堂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初中部编本语文教材,以“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为双线组织单元结构。
以七年级下册部编本语文(以下简称“七下”)为例,其中大多是记事写人的文章。课文涉及的人物形象,有杰出个人,有英雄模范群体,有小人物,还有流传至今的古代人物,再现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各种人物形象。
七年级下学期学生身心快速成长,他们一方面更加注重自己的内心感受和需求,另一方面更多地关注他人和社会,开始思考人生的目标和意义,这是学生道德品质塑造的关键时期。教材选文的共性,为课程育人提供了潜移默化的契机。教师要坚持德育为先,统整主题材料,在教学中引领学生学习模范事迹,分析人物形象,感悟人物品格,厚植家国情怀,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新课标》对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表述。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综合体现在“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等方面,其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是“学习任务群”。“学习任务群”分为“基础型”“发展型”“拓展型”三个层次,具体到各学段的实践活动组织,则表现在“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形式中。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电子设备泛滥,学生读不准、说不清、写不好等问题越来越普遍。要想提升学生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就必须在统整的人文主题下,加大读写教学的力度。
学期初下发“语言文字任务单”,分层设计,以字词抄写本、手抄报、板报、电子文件等形式,随堂布置作业,定期检测,及时评价反馈。
在积累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梳理音、形、义相同和相近的字词,依据古文字形体的演变规律,借助偏旁,理清字义、词义。
任务设计整体化,落实日常化,作业成果化,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积累与梳理习惯,提升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朗读、阅读、鉴赏、思辨,进行口头交流和书面表达。
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通过范读、个人朗读、集体朗读、分角色朗读、个性化朗读等形式,引导学生长期大量地读,读准、读熟,读出情感,建立语感,感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之美,建立文化自信。
阅读是提升思维能力的过程,要引导学生运用特定方法进行阅读。本册教材主要介绍了精读和略读的方法,辅以圈点批注。
在教学中,要借助教读篇目,引导学生精读。如《说和做》一课,可以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通读全文,抓住“说”“做”这两个关键字,筛选信息,理清结构,分析人物,感悟品格。与精读相比,略读更讲求阅读速度,追求观其大略。略读一遍之后,再集中精力解决疑难。如《驿路梨花》一课,可以先略读全文,理清人物和事件,然后联系题目和文中反复出现的“梨花”,思考其象征意义。
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要边读边圈点、批注关键与疑难内容,为快速提取、整合信息做好准备。在教读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读,并定期展示阅读鉴赏成果,为阅读整本书做好准备。
词语的积累和梳理,是“语言积累与梳理”任务在“阅读与鉴赏”学习中的延伸,是学生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重要环节。
七下教材中的人物形象众多,在文本分析中,有大量描写人物的词语。要引导学生积累梳理,形成词语表,比如外貌词语表、神态词语表、语言词语表、动作词语表、心理词语表,或者英雄人物词语表、小人物词语表等。这可以促进学生从语感到语理的思维提升,为表达与交流夯实基础。
在积累梳理和阅读鉴赏的同时,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表达与交流”,为“内化”的语言和思维提供运用的实践机会。
第一,复述与转述。复述与转述的内容,可以是整篇课文,也可以是一个片段。如英雄故事“木兰从军”“马玉祥火中救小孩”。鼓励学生多读书,分主题广泛阅读,组织英雄故事会,树立英雄榜样,弘扬英雄精神。也可以采取不同的人物视角和不同的顺序来进行复述与转述。如《阿长与〈山海经〉》可以采取童年鲁迅的角度、成年鲁迅的角度,或者阿长的角度;《驿路梨花》可以按照行文顺序,也可以按照时间顺序。
第二,改编作品,创设情境,扮演角色。人物形象是立体的、鲜活的。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广泛查阅,通过角色扮演重现人物风采。还可以邀请家长走进课堂,与学生共同演绎;或者角色互换,让学生在角色中鉴赏人物,理解文本,丰富情感体验。
第三,设计板报、海报、手抄报。引导学生筛选信息,以规范汉字和浓缩文本的设计构思版面,这为学生展示阶段性阅读成果提供了机会。
第四,系统写作。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由读入写,并布置系列写作任务:围绕中心,引导学生选取真实新颖的材料,让学生学会列提纲,从片段写起,从不同角度着手,运用各种人物描写方法,尤其注意运用细节描写和抒情,写出人物的外在特征和内在性格,写出身边人物鲜明的精神特点。如以“我身边的好人”为主题,记录身边人物的闪光点,在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的过程中,塑造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在熟悉教材人物的基础上,可以设定思路,引领思辨性阅读。要善于抓住契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文中人物”看到“我的人生”,让语文之光照进生活,运用语文智慧,解决现实问题。
如,从《阿长与〈山海经〉》引入大多数初中生都会经历的亲子关系问题,通过角色扮演、换演,引导学生多角度体验,学会共情、理解他人,全面思考问题。由七下教材中的不同人物,引导学生认识因时代、个人能力和际遇的差别,人们对家国的爱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引导学生关注时代和社会,明辨是非善恶,联系自身,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和人生之路的选择。
在教读和自读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有计划地完成名著导读,培养学生建立长期阅读、自主思考的习惯。
如《骆驼祥子》,可从《济南的冬天》引入作者简介,引导学生查找关于老舍和“京味文学”的相关资料。从理顺祥子“三起三落”的人生悲剧情节,到比较祥子身边的人物,从人物性格到社会根源,逐步深入探究悲剧根源。鼓励学生以读后感、人物评论和书评等形式,呈现阅读成果,进行交流展示。
除了教材推荐的书目之外,还要鼓励学生开阔视野,扩展阅读范围,多读与生活紧密相关的文学作品,提倡同主题多文本阅读,在思辨、梳理中,不断提升思维水平和审美趣味。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与其他学科有不少共通之处。抓住学科的交叉点、学生的兴趣点,跨学科设置项目式学习任务,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实现课程育人。
如《活版》一课,可与劳动课链接,让学生在读懂文言文的基础上,亲自动手设计一套活版印刷工具,体会我国古代文明光辉灿烂的历史,建立文化自信。又如《黄河颂》可与音乐课同步,一方面让学生感受《黄河大合唱》的磅礴气势,另一方面通过领颂、分声部朗诵和合唱式朗诵,来表现诗歌的情感。还可以请美术老师同步讲解黄河文化主题的美术作品和影视作品,从语言到视听,让学生切实感受黄河所代表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优美的文字、音乐与画面的融通中,提升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组织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正确、规范地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并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结合语文要素与文化主题,对学生的学业表现,及时反馈、多元化评价、适时提醒调整,形成良性循环。从单篇课文开始,夯实语言文字基础,结合教材整体内容,引领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探究人的精神追求,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切实做好课程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