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挖掘时政资源,提升思政课育人实效

张晓娟

2022 年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为了更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思政课要深入挖掘时政资源,在时政资源与政治课堂的深度融合下,共同培育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一、以时政资源之高度,育学生之胸怀

从当前的高中思政课结构来看,思政课具有学科内容的综合性,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体现内容的广泛性,又要关注问题的复杂性;既要多维度观察对象,又要多途径进行探究。而时政资源通常涉及国内、国际多方面宽领域的内容,《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提出思政课要与时事政治教育相互补充,共同承担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任务。对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关于问题“时政资源对自己学习知识、拓宽视野作用效果如何?”,98%以上的学生认为时政资源在高中政治课中的优化运用对拓宽自己的视野是有重要作用的,不仅能使学生看到教材知识,还能够看到教材以外的社会知识,既立足于当前又能着眼于未来,引导学生关注现实、胸怀天下,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比如在高中政治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第二课第三框“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中,教材重难点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和政府的经济职能,本部分知识在全书中处于核心地位,但内容对学生而言又略显抽象,于是我们利用“中国饭碗”这一时政资源搭桥,让知识既有骨骼又有血有肉,结尾时让学生再次聆听袁隆平的“禾下乘凉梦”“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等,使学生由自己手里的“一碗饭”关注到大家手里的“天下饭”,心怀“国之大者”,于无形中激发了学生家国天下、兼济苍生的胸怀与担当。

二、以时政资源之速度,育学生之关切

时效性是时政资源的突出特点。要上好“热气腾腾”的思政课,教师一般会倾向于选择新近发生的,并且还处在较高讨论热度中的时政资源,使教学内容更接地气,使学生更感兴趣,也能使其更好地联系生活实际,产生场景、情感和认知上的共鸣,从关注书斋里的学问到关心社会上的热点,并尝试将课本上的知识迁移到实际场景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作用。例如,2023 年 12 月 18 日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 6.2 级地震时,学生密切关注灾情,不同学科教师都发挥专业优势进行了讲解,比如地理学科教师强调地质构造与运动规律;生物学科教师关注地震来临时自然界中动、植物的反应;历史学科教师从史实对比中看救援方案;思政学科教师侧重党和国家在第一时间组织救援,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彰显中国之治的制度优势等。尽管有不同的切入点,但各科教师都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于无形中激发了学生尊重生命、尊重自然的意识,增强了学生对国家、政府政策的理解和政治认同,进一步坚定了其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信心。

三、以时政资源之温度,育学生之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教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以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思想活动和行为方式具有多样性、可塑性,正处于“拔节孕穗期”和正确三观形成的关键期,通过合理使用生动形象的时政资源可以化抽象的逻辑为具体的情节,将宏观的理论内容变为可知可感的具体实例,与乏善可陈的传统说教相比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在讲授“端稳中国饭碗,一个都不能少”时,我们播放了时代楷模黄文秀在脱贫一线谱写青春之歌的视频资源。在扶贫日记里,黄文秀记录下工作的点点滴滴,并绘制了百坭村“民情地图”,逐一标明贫困户的信息。“很多人从农村走了出去就不想再回去了,但总是要有人回来的,我就是要回来的人,我要坚定地走好心中的长征。”听到视频中黄文秀质朴的话语,看到她踏实而坚定的步伐时,学生无不坚定了要拿好手中的接力棒;当听到习近平总书记掷地有声地说道:“不获全胜,决不收兵,扶贫路上,不落一人!”时,大家更是热血沸腾,爱党爱国情油然而生,家国两相依的情怀厚植于心。

四、以时政资源之深度,育学生之理性

互联网时代,各种信息铺天盖地、鱼龙混杂,甚至不乏出现事件的“反转”。在知乎、微博等平台上一个新闻下面经常有各种各样的评论,有赞同的、有反对的、有质疑的、有批评的,应如何思辨分析,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时政资源要引导学生关心时事,思考社会热点,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比较鉴别、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的品质,发展理性思维、辩证思维、逻辑思维。

在讲述“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特征”内容时,首先让学生领读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相关理论,接着针对网络上对不同政党制度的讨论,进行对比分析,看到西方的政党只是“一部分人的联欢”,经常上演“拳击赛”、一届“怼”着一届干的政治闹剧,广大普通百姓的需求却无人问津;认识到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根本标志,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保持稳定的两大奇迹。正是在这一直面争议、对比分析、透彻说理的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

五、以时政资源之力度,育学生之实践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指出要培养具有公共参与素养的学生,时政素材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其内容本身就来源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它的丰富性、多样性、生活性、广泛性就是源于实践,因此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也是题中之意。

运用于政治课堂上的时政资源往往有深刻的说服力、强烈的感召力和现实的穿透力。比如在讲述“人民代表大会”的知识时,学生分组搜集了 2024 年 3 月5 日召开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议程、网上热议的提案,采访了身边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并在教师指导下提交了模拟政协委员的提案。在切实的参与中,激发学生强烈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自觉坚定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去,成长为对世界、对人民有影响的人。

此外,为了更加贴近学生的认知和实践水平,可以选取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时事新闻,比如,在提到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目标时,我们邀请刚刚从扶贫地区支教回来的本校教师王老师接受大家的“采访”,交流自身的经历,并组织学生和对口扶贫地区的小朋友写信、在校园开展跳蚤市场义卖活动为贫困地区募捐等。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增强了参与实践的热情、信心与能力。

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必须在力求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的过程中自觉融入时政资源,密切关注中国实际,提高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针对性,培养学生成长为胸怀天下、关切民生,具有家国情怀、理性精神、实践能力的时代新人。 XDZjoWUL8sRt1mbGdpgwEtQYHHTLZTgX2OcA9oO36dLmUoo2DeOEWxTNHWKlMZp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