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中对于本课要求: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作为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的最后一课,本课内容涉及 1895—1901 年的重大历史事件,相互间逻辑关系紧密,需引导学生立足唯物史观,结合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世界面貌从更为广阔的视角观察世界,理解当时中国各阶级的探索与抗争。
因而,基于课标及学情,确定本课教学立意:甲午变局让维新派意识到唯有实行变法才能救亡图存,而义和团运动则体现了下层广大民众在日益深重的危局下反抗列强侵略的义愤总爆发。然而,二者的斗争均以失败告终,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 20 世纪,时代呼唤着新的阶级力量带领中华民族走出沉沦。中华民族不会停下抗争的脚步,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学生经过初中的学习,对本课的主体知识已较为熟悉。因而,笔者尝试从思政视角在教学环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笔者在本课最后一个环节设计了小组主题讨论,请学生从“变与不变”的角度总结单元内容,从整体上认识晚清以来近代中国的社会面貌。
经过这一教学环节,学生不仅能够从更宽广的视角审视这段历史,而且能更真切地从中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面对列强侵略的加剧、社会性质的巨变,中国人民不是束手就擒,而是以不同方式抵御外侮。虽然这些努力由于历史的局限性都未能成功,但始终不变的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而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民族精神。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变的是中国人的思维观念、对世界的认识——从“天朝之天下”到“世界之中国”。面对时代的挑战,故步自封带来的唯有落后,危局不会自动化解,唯有审时度势、顺势而为才是不变的应变之策。这种认识不是教师和教材强加给学生的历史知识,而是学生在历史情境中直接形成的历史认识,更是历史核心素养在思政视角下涵育生成的认识。
由于本课是此单元的最后一课,笔者主要尝试了两种单元作业设计。
笔者采用合作式的任务单,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课余时间参观天津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展——“中华百年看天津”,并结合单元所学内容,撰写一份讲解词。
学生在小组学习体验中深化了对本单元历史的认识与思考,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更能沉浸式感悟中国晚清以来反侵略反封建斗争之曲折与艰巨,对晚清历史、家乡史的了解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笔者选择的两例优秀作品如下:
例 1 问津书院匾
清朝末期,由于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问津书院的地位逐渐下降。八国联军侵华期间,问津书院毁于炮火,这给天津的文化和教育带来了巨大损失。此后,一些有识之士开始筹款重建书院,并恢复了书院的教育功能。重建后的问津书院积极引进先进的科学知识,为天津地区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
总之,天津问津书院的兴衰反映了那个时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变迁,也展现了中国人对教育的重视和执着追求。而它留下的宝贵经验和教训也提醒着我们,在当今要重视文化传承、教育创新以及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例 2 近代大沽水师船坞
近代大沽水师船坞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海河南岸大沽坞路 27 号,清光绪六年(1880)由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根据北洋水师修理舰船的需要而建,共有六座船坞。船坞沿海河呈长方形分布,现存甲坞、轮机厂房各一处。
甲午海战期间,大沽水师船坞在承修部分损坏的船舰的同时,与北洋水师爱国将士一起,为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此外,建议学生在假期参观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东炮台路的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并将所观所感记录下来,制作一份图文并茂的《回眸近代天津海防》手册。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在课堂之外探寻身边与所学密切相关的历史遗迹,不仅能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更培养学生关怀历史、关注现实的情感意识。
这种探究实践类的作业设计,可“把个人、家庭、民族、国家联系起来,巩固所学,拓展核心素养”
,充分发挥博物馆、历史遗迹的功能,增强学生对历史情境的沉浸式体验,真切感悟近代以来中国人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精神,树立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厚植家国情怀,在课程思政的理念下增进历史课程的“历史感”与“人情味”。
高中历史课程的有效完成应是教师、学生、教材三者共同作用的统一体。教材不应是历史知识的铺陈,而应是注入情感与思考的育人媒介,是联结师生的纽带。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遵循课标、尊重教材,充分理解并贯彻落实教材的课程思政功能,以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本位,利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堂内外有效资源进行教育教学活动,以历史课堂为依托,充分挖掘、拓展历史学科内容的育人价值,发挥培养时代新人的课程思政功能。
作为教师,只有不断在课程思政的理念指导下探索设计富含价值关怀的历史课堂,才能真正做到以史育人、教学相长、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