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统的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往往采取单一讲授式的教学手段,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师生互动极少,效率低下。随着新课改的推进,高中生物的课程理念也发生了变化。《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明确指出,从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等方面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以适应学生未来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的需要。与传统教学相比,项目式学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和个人发展,与新课程标准相吻合。
项目式学习是指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从生活中的真实情境、社会中的热点问题出发,确定研究题目,设置驱动性学习任务,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主合作探究,将最终结果以项目作品的形式呈现出来。
项目式学习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体现在:内容上,不拘束于教材,只要是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具有学科价值的内容都可以作为研究课题;任务上,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自主选择驱动性任务,在小组合作探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学习时空上,教室、实验室、图书馆、互联网,全时段都可以用于开展项目式学习。
项目式学习具有互动性,教师和学生并不是机械地完成规定任务,而是共同构建学习内容。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生提出的一些创新性话题也反过来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项目式学习具有适切性,高中生头脑活跃,思维发散性强,期待在团队中展示个人能力,这些都为项目式学习的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是基因工程这一章的核心内容,对于学生整体把握基因工程至关重要。该节内容概念性强、难度大,需要较高层次的抽象思维。此时学生已完成高中生物绝大部分内容的学习,具备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如何利用现有所学,引导学生自主构建新的知识体系?项目式学习为我们提供了思路。
本章以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基因抗虫棉为例,这本身就拉近了学生与基因工程的距离。学生课前也能试着举出自己身边可能的基因工程,比如超市里摆放的转基因大豆油、糖尿病患者使用的转基因胰岛素、餐桌上的转基因三文鱼。这些生产生活中的实例引起学生的好奇,使他们提出了一些自己关心的问题,如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转基因药品疗效是否达标等,有的学生甚至提出了大胆设想:种植转基因荧光树可以大大节约能源。这些问题都是项目式学习的丰富素材,要解决上述问题或设想,首先要了解转基因产品是如何产生的。鉴于之前学生已经完成了微生物培养技术的学习和实践,结合本校实验室现有条件,我们从培养转基因荧光细菌开始,在过程中体会基因工程的操作流程,因此我们确定的题目是“用转基因荧光细菌画出我的未来”。
题目确定后,学生开始从项目全局出发,思考如何实现让细菌发光。他们搜集有关资料,查出绿色荧光蛋白(GFP)是一种肉眼可见的发光蛋白,如果能在细菌中表达,问题迎刃而解。既然是蛋白,如何获得相关的基因?直接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可以吗?具体如何导入?导入之后就大功告成了吗?新的问题又接连浮出水面,而这些问题的背后对应的正是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流程。带着这些疑问,学生进行第二轮资料搜集。此轮搜集任务量大,涉及许多核心知识,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更加专业化的互联网资源,如生物谷、小木虫等生命科学论坛,或是生物铭师堂、生命科学教育等公众号,避免学生走太多的弯路。资料搜集完毕后,学生将资料带回小组分享,通过交流讨论,逻辑推理,确定最终方案。在思考讨论的过程中,密码子的通用性、生命的信息观等生物概念得到了巩固,学生的分析概括、基于证据合理推断等科学思维也得到了训练。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师讲授得再多,都不如学生实践一次重要。项目方案确立后,学生走进实验室,以现有质粒pEGFP-C2 为模板,利用PCR仪设定循环程序,扩增目的基因——GFP基因。教师可以利用扩增时间间隔,引导学生再次理解PCR的具体过程、所需条件等,实现教学难点的突破。对PCR产物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胶回收GFP基因,再和载体pET-28a同时进行双酶切,将上述酶切产物再次进行电泳及胶回收。使用T4 DNA连接酶进行连接处理,在等待连接产物形成的时间间隔中,可以用CaCl
2
制备大肠杆菌BL21 感受态细胞。将连接产物转化进感受态细胞,涂布于含有卡那霉素抗性的固体培养基上
,并在 37 ℃培养箱中培养 24 小时。由于GFP本身可以发出绿色荧光,成功表达GFP的菌落表现为绿色,所以凭借肉眼观察即可完成目的基因的检测步骤,挑取阳性菌落进行液体扩大培养,然后在平板上用接种环蘸取菌液“绘画”自己的未来。这也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实验过程中如遇到问题先借助团队力量解决,增强小组凝聚力,教师实时了解实验进度,在旁辅助,真正把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在拿到项目成果的那一刻,既获得了成就感,也能发觉生物学的乐趣。
教师在学生公开展示成果后,引导学生对项目进行复盘,归纳整个技术路线,剖析背后的生物学原理,撰写实验报告,从而进行有意义的知识建构。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学以致用,科学地向家人宣传转基因技术,落实社会责任。
在复盘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又会提出新的疑问:能否创造出更多的颜料?黄金大米是不是把荧光蛋白导入大米中形成的?这些问题是对现有知识的延展,是一种进阶层次的学习,这些新的兴趣点也是下一次项目式学习的开端。
在“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项目式学习中,我们充分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分工合作,通过情境创设、活动任务去建构知识经验,从推理能力、动手操作、合作精神、创新思维等方面全方位地培养学生,落实了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与此同时,教师应充分考虑项目的普适性,要让大部分学生参与其中;在小组成员选择上,应将性格特点、能力水平、学科背景不同的学生组为一队,培养团队意识的同时发挥他们的个性特长。在未来的教育中,项目式学习必有一席之地,将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创新型、实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