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高中语文“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下的课程思政教学策略研究

解春秀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在明确课程基本理念时强调“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课程思政强调要充分挖掘语文学科蕴含的思政元素,这与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一致。而“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蕴含着责任担当、家国情怀等诸多思政元素。本文从任务群核心概念出发,以“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为依托,从三个方面进行高中语文课程思政教学策略研究。

一、整合资源,专题教学,融入思政元素

整合是学习任务群的基本特征。在进行本任务群教学时,教师可根据本任务群的思政任务,对任务群内的文章进行整合。

(一)在学科内进行整合

根据课程标准精神,在进行本任务群教学,落实课程思政时,可以打破单元限制,按照思政元素进行整合,组成一个新的学习任务单元。比如在讲《蜀相》时,挖掘出本诗具有“责任担当”这一思政元素,可以与必修下第八单元的四篇课文进行整合,魏征有感于守成之难,敢于犯颜直谏;王安石不避众议汹汹,坚持变法除弊;杜牧总结秦朝覆亡教训,意在针砭时弊;苏洵探究六国破灭缘由,旨在警示当朝,都体现了一代文人志士的责任担当。打破单元限制,打破必修选修限制,以思政元素为核心进行整合,可以使学生更系统地了解古代知识分子家国天下的情怀。

(二)在学科间进行整合

在打破单元限制进行整合的基础上,还可以进行学科间的整合,充分发挥历史、政治等学科对语文学科的辅助作用。仍以“责任担当”这一思政元素整合的四篇文章为例:讲《谏太宗十思疏》时,可以先带领学生了解唐王朝上升时期的历史;讲《答司马谏议书》时,可以给学生讲王安石变法及其影响;讲《阿房宫赋》时,可以带领学生了解秦王朝兴亡的历史;讲《六国论》时,可以给学生讲大宋重文轻武积贫积弱的历史。还可以与政治学科进行整合,给学生讲思政故事,比如青年李大钊的故事、“氢弹之父”于敏的故事,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无论是古代还是当下,胸怀天下、勇于担当都是爱国志士的追求,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目的。

(三)在学科外进行整合

首先可以将课内所学知识和课外资源进行整合,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目的。在本任务群内有很多爱国诗文,比如《无衣》中“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所传达的那种勇赴战场、同仇敌忾的卫国豪情,与抗疫中白衣战士的顾全大局、勇敢逆行的精神相映照。其次还可以与信息技术相整合。讲《与妻书》时,很多学生不理解文中字字泣血、大气凛然的革命热情,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让学生观看《黄花岗起义》的视频,可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这次起义,了解起义中的枪林弹雨,更加深入地理解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革命豪情。

二、立足文本,结合情境,设计思政任务

语文学习任务群以任务为导向,依据任务群的特点设计学习任务。根据这一特点可以立足文本,联系生活,设计课程思政任务情境。

(一)立足文本,设计课程思政任务情境

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最大的不同之处是,思政课程是一个显性的教育过程,而课程思政是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是一个隐性的教育过程。所以在进行本任务群课程思政教学时,切忌将语文课上成思政课,一定要立足文本,设计课程思政任务情境。

比如,在“中国古典诗歌”这一任务群中,学生对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大多数还停留在印象层面,如何将“印象”变为“理解”,需要教师设计好相应的课程思政任务情境。技巧之一就是要立足文本,可以从杜甫诗歌中写景的句子入手,让学生思考诗句中景物的特点。学生通过分析会发现,诗中景物有一种“生命的衰颓无边无际、韶华的易逝不可遏制”之意,有一种“开阔博大之中的分裂动荡”之感。然后让学生联系背景知识去思考:在杜甫生命的最后十年中,即使是处于国家动荡、老病交加、无人赏识的境遇,他仍不忘国家人民,这是一种什么境界?学生在对文本的深入挖掘中自然就容易理解其精神情怀。

(二)联系生活,设计课程思政任务情境

在任务群教学中设计课程思政任务,要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与学生现有的知识相符合,营造真实的学习情境。比如,讲《屈原列传》和《苏武传》这两篇富有爱国精神的传记作品时,可以结合单元研习任务和现实生活情境,设计如下课程思政任务情境:

课程思政任务:仿照《典籍里的中国》栏目,组织开展一次“我想对_说”的专题讨论会,谈谈你从他们身上汲取的精神力量。

活动 1:请为屈原和苏武分别整理一份简略的人物年表。(旨在让学生深入阅读文本,把握人物生平,理解两位人物的人生遭遇)

活动 2:假如屈原、苏武相遇,他们会如何对话?(旨在让学生了解屈原和苏武在困境中的不同抉择)

活动 3:假如你是书写者,你会像作者一样书写他们的故事吗?(旨在让学生搜集更多的资料,从而更全面地探讨作者的写作目的,从作者的取舍中读出作者的价值观)

三、重视过程,主体多元,进行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对教师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有效评价。在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这一任务群的课程思政教学时,需要高度重视以下两点:

(一)重视过程性评价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解读》中强调,“学习评价其实就是对学习本身作出的一系列价值判断”。学习评价不仅包括对学习结果的诊断,也包括对学习过程的诊断。由于课程思政教学不同于其他形式的教学,单一的终结性评价(即测验或考试结果)不能充分发挥鉴别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作用,所以在设计教学评价时更要侧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诊断。如《氓》和《孔雀东南飞》都讲述了古代婚姻的悲剧,在设计教学评价时,可以让学生对两位女主人公婚姻悲剧成因进行讨论,并联系现实生活,进行当代青年婚恋观的调查并完成一篇调查报告。

(二)重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中“倡导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鼓励学生、家长、教师、教学管理人员等参与课程评价”。语文的课堂可以延伸到生活中,评价也可以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学完《芣苢》后,家长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区劳动,体会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并要求学生将劳动感悟以诗歌的形式在社区展览,这时任务完成的效果就可以由家长或者社区工作人员来评价。值得注意的是在落实任务群的课程思政任务时,不管哪种形式的评价都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PGPlAtBV4LADZ1ChRIbUjl6Icfkma395mF9yJvlx4TcUcb7QftZGGpNMQhAVnNM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