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卷三
公孙丑上

【3.1A】易如反掌

公孙丑 问曰:“夫子当路于 齐,管仲、晏子 之功,可复许 乎?”

孟子曰:“子诚 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问乎曾西 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蹴然 曰:‘吾先子之所畏也。’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 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 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 也;尔何曾比予于是 ?’”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

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

曰:“以齐王 ,由 反手也。”

【注】

①公孙丑:孟子的学生。②当路:身居要职。于:在。③管仲:齐桓公的宰相。晏子:齐景公的宰相。④复:再。许:期待,期许。⑤子:你。诚:的确。⑥曾西:曾参之孙。⑦蹴( )然:不安的样子。⑧艴( )然:愤怒的样子。⑨专:高度信任。⑩功烈:功业。卑:低下。⑪何曾:竟然。是:指管仲。⑫以:使。齐:齐国。王:称王天下。⑬由:同“犹”,如。

【译】

公孙丑问孟子:“夫子您在齐国身居要职,管仲和晏婴的功业,可以期待出现吗?”

孟子曰:“你确实是齐国人,只知道管仲和晏婴而已。有人问曾西说:‘您与子路相比谁更贤能?’曾西不安地说:‘(子路是)我先祖所敬畏的人啊!’那个人继续说:‘那么您与管仲相比谁更贤能?’曾西发怒不高兴,说:‘您竟然拿我跟管仲比?管仲得到国君的信任如此专一啊,主持国家政治如此长久啊,功业却如此之低微啊;您竟然拿我跟管仲比?’”孟子说:“管仲,曾西都不愿像他那样为人处世,而您以为我愿意吗?”

公孙丑说:“管仲使他的国君称霸,晏婴使他的国君名扬天下。管仲和晏婴难道还做得不够吗?”

孟子说:“让齐国称王天下,易如反掌!”

【读】

孔子给予管仲非常高的评价,但是孟子却不以为然。孟子对于其治国平天下之道是非常自信的,“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自信并非虚言。为什么呢?管仲作为相国,活着的时候对于自己、齐桓公,治理齐国都是精彩的,但在他去世后,齐桓公亲近小人,被竖刁、易牙两个奸佞之臣活活饿死(亦有病逝一说),齐国迅速进入衰败的下行通道。由此可知,管仲在富国强兵方面有建树,但是,在引导国君、管理团队、教化国民、培养人才、扶持贤良、铲除奸邪等方面,做得还不够。至于晏婴,孟子认为他缺乏大智慧,因而对这两人不屑一顾。以孟子的大智慧,有齐国的疆域和百姓,如果齐王信任,辅佐齐国行仁道而称王天下易如反掌!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爱民如子,治理国家当然易如反掌!

【3.1B】事半功倍

曰:“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 。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 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 。今言王若易然 ,则文王不足法 与?”

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 ,贤圣之君六七作 ,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 ,流风善政 ,犹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 皆贤人也。相与辅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 ,不如待时 。’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地不改辟 矣,民不改聚 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 ,未有疏 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 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饥者易为食 ,渴者易为饮。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 而传命。’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 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注】

①惑:疑惑。滋甚:更加厉害。②洽:遍布。③大行:广为推行。④王:称王天下。若:如果。易然:容易的话。⑤法:效法。⑥汤:殷商开国之君。武丁:殷商中兴之君。⑦作:起。⑧故家:世家。遗俗:传承的风俗。⑨流风:流行的风尚。善政:美好的政治。⑩微子:名启,商纣王同父异母的兄长。微仲:名衍,微子的弟弟。王子比干:商纣王的叔父。箕子:商纣王的叔父。胶鬲:商纣王的贤臣。⑪镃基:锄头。⑫待时:等到恰当的时令。⑬辟:开辟,开拓。⑭聚:凝聚。⑮作:兴起,出现。⑯疏:稀少。⑰憔悴:形容百姓忧愁困苦状。⑱易为食:吃东西容易满足。下文“易为饮”意义类似。⑲置:用驿马传递叫做“置”。邮:步行传递叫做“邮”。⑳犹:就像。解:解放。倒悬:形容百姓处于险境。

【译】

公孙丑说:“假如是这样,那么弟子的疑惑程度更甚了。况且以文王高尚的道德,百岁后驾崩,尚且不能行王道于天下;武王周公继续行王道,此后王道大兴。今天说行王道很容易,这样说文王就没什么值得效法?”

孟子说:“怎么能说文王与齐王条件相当呢?从商汤到武丁,圣贤之君有六七个兴起,天下归心殷朝很久了,时间久了就很难改变了。武丁让诸侯来朝,拥有天下,犹如运作于手掌之中。商纣王离武丁也不算很久啊,他的世家重臣、遗留的习俗、流行的风雅和美好的政治,还有保存下来的;还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等这些贤能之人啊。这些人都辅佐商纣王,所以很久以后才失去江山。没有一尺土地不是殷商拥有的;没有一个臣民不是殷商拥有的;文王却能够以方圆百里之地兴起,因此非常艰难。齐国人有谚语说:‘即使有智慧,不如乘势而为;即使有锄头,不如等待农时。’今天显然容易得多:夏、殷、商三朝的兴起,土地不过千里啊,但是齐国拥有广阔的土地;鸡鸣狗吠相互听得到,一直传递到四境之外,且齐国有稠密的人口。疆域不需要再开辟,百姓不需要再生聚,行仁政而称王天下,没有人能够阻挡啊。况且称王天下的圣君没有出现,从来没有如今这样长久过啊。百姓饱受暴政虐待而憔悴,没有比这个时代更甚的啊。饥饿的人容易吃饱,口渴的人容易喝好。孔子说:‘道德的流行,快于通过驿站传达命令。’当今时势,拥有万辆战车的国家行仁政,百姓高兴都来不及,况且能够救百姓于险境之中。事情只做文王的一半,功效高于文王一倍,只有此时最佳!”

【读】

孟子雄辩之才,不能不令人佩服;他对王道信仰之坚定,也不能不令人佩服。封建王朝的周期率,在夏、商、周三代已经表现得比较明显。但是,孟子却以无可辩驳的严密逻辑,证明了文王在土地不过百里、人口均为殷民、人才相对匮乏的时代,励精图治,经过很多代人的努力,终于推翻殷商,统一天下,那是何等艰难。而齐国当时的条件,土地之于岐山何止十倍,人口之于周初何止十倍,诸侯国中的人民生活何其艰难,对王道和仁君的期盼何其强烈,相比于周初文王创业的条件,不知道优越多少倍。如果齐国愿意行王道,那么统一天下不就易如反掌?

【3.2A】四十不动

公孙丑问曰:“夫子加 齐之卿相,得行道 焉,虽由此霸王 ,不异 矣。如此,则动心 否乎?”

孟子曰:“否,我四十不动心。”

曰:“若是,则夫子过孟贲 远矣。”

曰:“是不难,告子 先我不动心。”

【注】

①夫子:公孙丑对孟子的尊称。加:担任。②得:会。道:主张。③虽:因。霸:霸业。王:王业。④不异:不足为怪。⑤则:那么。动心:动为难之心,即觉得很难。⑥孟贲:齐国勇士,能够生生地把牛角拔出来。⑦告子:孟子的前辈(从梁启超之说),名不害,以口才著称,当时是齐国知名的辩才。

【译】

公孙丑问孟子:“夫子您如果担任了齐国的卿相,会实行自己的主张吧,因此而成就霸业或王业,应该不足为怪吧!如果有这样的机会,那么您会有畏难情绪吗?”

孟子回答:“不,我从四十岁开始就没有畏难情绪了。”

公孙丑说:“像这样,那么夫子您胜过孟贲很多了。”

孟子说:“这不难,告子比我还早无畏难之心呢!”

【读】

公孙丑与孟子讨论的“动心”的问题,本质上是面对复杂局面或困难问题的畏难之心。如果能够担任齐国卿相,孟子真的可以实行主张,让齐国雄起甚至让齐国成就王业吗?答案是肯定的。商汤成功已有先例,姬昌成功也有先例。很多人读《孟子》可能觉得孟子迂腐,未必有这样的能力。我不这样认为,孟子说了,四十岁以后面对复杂局面或重大挑战,不再有畏难之心。为什么?因为此时的孟子,已经成为一个悟透王道的人,就是一个身怀治国安邦之道的真正意义上的读书人,对世间的各种疑难杂症,都已经进入“不惑”的境界。孔子说的“四十而不惑”,就是讲的这种境界。真正的“不惑者”行王道,成就霸业或王业,当然觉得不难。姬昌得“不惑者”姜尚而开周朝八百年王朝,刘邦得“不惑者”张良而开汉朝伟业,李世民得“不惑者”徐茂公开唐朝盛世,朱元璋得“不惑者”刘伯温开明朝江山。

【3.2B】万人吾往

曰:“不动心有道 乎?”

曰:“有。北宫黝之养勇 也:不肤桡 ,不目逃 ,思以一豪挫 于人,若挞之于市朝 ,不受于褐宽博 ,亦不受于万乘之君;视 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 ;无严 诸侯,恶声至 ,必反 之。孟施舍 之所养勇也,曰:‘视不胜犹胜也;量敌而后进,虑胜而后会 ,是畏三军 者也。舍岂能为必胜哉?能无惧而已矣。’孟施舍似曾子,北宫黝似子夏 。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贤 ,然而孟施舍守约 也。昔者曾子谓子襄 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 ,虽褐宽博,吾不惴 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孟施舍之守气 ,又不如曾子之守约也。”

【注】

①道:方法,秘诀。②北宫黝( yǒu ):齐国人,刺客。养:涵养。勇:勇气。③桡:同“挠”,刺;农村至今有挠皮肤而无反应则视之为勇敢的习俗。④逃:眨眼,意为锥刺在眼前晃动而不眨眼。⑤思:认为。豪:同“毫”。挫:受辱。⑥若:像。挞:鞭挞。市朝:公开场合。⑦受:受辱。褐:粗布,只穿粗布衣服。宽博:宽松之衣。⑧视:看待。⑨褐夫:穿粗布的平民。⑩严:忌惮,畏惧。⑪恶声至:遭受恶语攻击。⑫反:反击。⑬孟施舍:古代人名。⑭虑:判断。会:攻击。⑮三军:周代礼制,诸侯可以拥有上、中、下三军。⑯子夏:孔子学生卜商,字子夏。⑰贤:胜。⑱约:简要。⑲子襄:曾子的弟子。⑳自反:反躬自问,反身而诚。缩:直,正义。㉑惴:恐吓。㉒守气:保持勇气,涵养勇气。

【译】

公孙丑问孟子:“拥有无畏难之心有什么方法吗?”

孟子回答:“当然有。北宫黝涵养勇气的方法:被刺到皮肤不躲避,锥刺在眼珠前晃动不躲避,常常想想只要有丝毫受辱于人,就像在公众场合被鞭挞,不受辱于布衣平民,也不受辱于拥有万辆战车的诸侯;刺杀拥有万辆战车的诸侯,如同刺杀布衣平民一样。不畏惧诸侯,受到诸侯恶语攻击,必然反击。孟施舍涵养勇气的办法,是这样说的:‘把不能战胜的看成是能够战胜的;如果估量敌情而后前进,判断能够胜利而后攻击,这是畏惧三军。孟施舍怎么能必胜呢?只不过是无所畏惧罢了。’孟施舍涵养勇气像曾子,北宫黝涵养勇气像子夏。这两个人的勇,不知道谁更优胜,但是孟施舍的涵养方法更加简约。过去曾子对子襄说:‘你好勇吗?我曾经听孔子讲大勇:反省自己觉得理亏时,即使是布衣平民,我也不会恐吓他;反省自己觉得理直时,即使敌方千军万马,我也一往无前。’孟施舍涵养勇气的方法,又不如曾子涵养勇气的方法简约。”

【读】

曾子涵养勇气的方法就是基于正义。孟子对于勇气的理解,肯定不是匹夫之勇,不是锥刺皮肤而不躲避,不是锥刺眼珠而不游移,而是一种基于正义的气魄,一种基于仁义的勇气,一种面对千军万马而不回避的勇毅。项羽面对强秦,破釜沉舟,虽千万人吾往矣!李自成面对大明军队,虽千万人吾往矣!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红军数万将士,激于民族大义,改编为八路军,义无反顾开赴抗日前线,虽千万人吾往矣!国民革命军 122 师师长王铭章,羸弱之兵不足 5000 人,面对日本强悍的矶谷师团,虽千万人吾往矣!国民革命军第 33 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将军,面对日军即将突破陪都重庆最后的屏障襄阳,只带了两个团的兵力,东渡襄河,吸引日军主力,为全局会战胜利创造胜机,付出了生命。这些人骨子里都洋溢着“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浩然之气!面对一切困难,如果所做的事业是正义的,是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就要有孟子所倡导的“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豪气和勇气!生在和平年代,面对各种困难和困局,有理由退缩吗?有理由犹豫吗?有理由“躺平”吗?有理由“甩锅”吗?更需要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和担当!

【3.2C】贵不动心

曰:“敢 问夫子之不动心与告子之不动心,可得闻与?”

“告子曰:‘不得 于言,勿求 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 。’不得于言,勿求于心,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夫志 ,气之帅 也;气,体之充 也。夫志至 焉,气次 焉;故曰:‘持 志,无暴其气 。’”

“既曰:‘志至焉,气次焉。’又曰:‘持其志,无暴其气。’者何也?”

曰:“志壹 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也,今夫蹶者趋 者,是气也,而反动 其心。”

【注】

①敢:副词,表示尊敬。②得:懂得,理解。③求:追求。④气:意气。⑤志:意志。⑥帅:统帅。⑦充:充实,引申作动词,支撑。⑧至:最。⑨次:其次,第二位。⑩持:坚持,坚定。⑪暴其气:意气用事。⑫壹:专一。⑬蹶:跌倒。趋:快跑。⑭反动:反过来影响。

【译】

公孙丑说:“斗胆请问夫子您所谓的不动心与告子所谓的不动心(到底有什么不同),可以讲给我知道吗?”

“告子说:‘不能以语言思考,就不能领会于心;无法领会于心,就无法追求意气。’不能领会于心,就不能追求意气,可以;不能以语言思考,就不能领会于心,不可以。意志,是意气的统帅;意气,是身体的支撑。意志是最重要的,意气其次;所以说:‘坚定意志,不会意气用事。’”

“告子接着说:‘意志最重要,意气其次。’又说:‘坚定意志,不会意气用事’,为什么?”

孟子说:“意志专一则影响意气,意气专一也影响意志,跌倒和奔跑就是由意气推动,反过来也影响心志。”

【读】

这一章公孙丑和孟子讨论所谓不动心问题。不动心,并非心不动,而是心领神会,但是不会转变为意志,更不会意气用事。孟子的“不动心”和告子的“不动心”事实上并没有什么区别,本质上都是一回事。孟子面对齐国的局面,其不动心,不是没有理解齐王的意图,恰恰相反,正是因为懂得了齐王的心思在于蝇营狗苟的眼前利益,在于一池一地的斩获,根本上胸无大志,没有称王天下的理想。既然如此,那么孟子不可能有任何作为,在这种情况下,孟子作出的任何努力都会成为某种程度上的助纣为虐,那还不如“不动心”。

【3.2D】浩然之气

“敢问夫子恶乎长 ?”

曰:“我知言 ,我善养吾浩然 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 ,以直 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 ;无是 ,馁 也。是集 义所生者,非义袭 而取之也。行有不慊 焉,而勿正 ,心勿忘 ,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 之者,芒芒然 归,谓其人曰:‘今日病 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 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注】

①恶乎:哪方面。长:擅长。②知言:擅长语言艺术。③浩然:征服力强的气场和气势。④至:极。刚:刚强。⑤直:顺其自然。⑥配:匹配。义:正义。道:天道。⑦无:缺乏。是:指代“气”。⑧馁:饥饿状。⑨集:汇聚。⑩袭:偶然而成。⑪慊:愉快,满足。⑫必:一定。事:用功。⑬正:过分期待。⑭忘:忘记。⑮闵:同“悯”,担心。揠( ):拔。⑯芒芒然:疲倦的样子。⑰病:疲倦。⑱耘:除草。

【译】

公孙丑说:“斗胆请问夫子您擅长什么?”

孟子说:“我懂语言艺术,我善于涵养浩然正气!”

“那我斗胆请问什么叫做浩然正气?”

孟子说:“很难说明白啊。作为气,极为宏大极为刚强,顺其自然涵养没有半点伤害,于是充溢天地之间。作为气,匹配正义和天道;如果缺乏气,会像饥饿一样无力。这种气聚集正义而产生,不是偶然正义行为形成的。只要做了有愧于心的事情,就会像饥饿一样疲软。所以我说,告子不曾知道正义,他把气理解成心外之物。必须培养浩然正气,但不要有功利性目标,时时刻刻牢记于心,不要借外力勉强助长。不要像宋国人那样:宋国有人担心他的禾苗不长而拔高的,疲惫不堪回家,对家人说:‘今天很疲劳啊!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的孩子赶紧去看禾苗,禾苗都已枯萎了。天下不帮助禾苗长高的人很少啊!认为无益而放弃不做的,就是只种庄稼不除草的人。这种帮助禾苗长高的做法,就是把禾苗往上拔,不仅徒劳无益,反而有害。”

【读】

公孙丑问孟子的长处,孟子为之自豪的有两样:一是精通语言艺术,二是善于涵养浩然之气。很多学者把“知言”理解为“善于分析语言”,这显然是字面解释,孟子擅长的是语言艺术,即便是在当时最著名的辩才面前,孟子的语言艺术也明显要高出很多,孟子之于对方仿佛师长。这不是懂分析语言,而是懂语言艺术。但是懂语言艺术的背后,孟子语言严密的逻辑和强大的征服力量,恰恰不在于“巧舌如簧”,而在于善于涵养“浩然之气”,把浩然之气转化成为语言的力量,这就是孟子独特的语言艺术魅力。浩然之气来源于正义,来源于正气,来源于逻辑,来源于天道,而这些与“语言艺术”正好构成了一个特殊的历史存在——孟子。后世形容唐宋四位文学家的风格说:“韩如潮,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海。”殊不知这四个人的文风都受孟子的影响,而孟子给后世人文风最大的影响恰恰就在这“浩然之气”。

【3.2E】何谓知言

“何谓知言?”

曰:“诐辞知其所蔽 ,淫辞知其所陷 ,邪辞知其所离 ,遁辞知其所穷 。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宰我、子贡 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 善言德行。孔子兼之,曰:‘我于辞命 ,则不能也。’然则夫子既圣矣乎?”

曰:“恶!是何言也?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夫圣,孔子不居 ,是何言也?”

“昔者窃闻之:子夏、子游、子张皆有圣人之一体 ,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 ,敢问所安 。”

曰:“姑舍是。”

曰:“伯夷、伊尹 何如?”

曰:“不同道。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伯夷也。何事非君 ,何使非民 ;治亦进,乱亦进,伊尹也。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皆古圣人也。吾未能有行焉;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伯夷、伊尹于 孔子,若是班 乎?”

曰:“否;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

曰:“然则有同与?”

曰:“有。得百里之地而君之,皆能以朝诸侯,有天下;行一不义,杀一不辜 ,而得天下,皆不为也。是则同 。”

【注】

①诐( ):偏颇。蔽:遮蔽,片面。②淫:放荡,过分。陷:沉溺,缺陷。③邪:邪僻。离:离谱。④遁:逃避,引申为闪烁。穷:理屈。⑤宰我:孔子学生,名予,字子我,鲁国人。子贡:孔子弟子,端木赐,字子贡,卫国人,外交家,儒商第一人。⑥冉牛:孔子弟子,冉耕,字伯牛,鲁国人。闵子:孔子弟子,闵损,字子骞,鲁国人。颜渊:孔子弟子,颜回,字子渊,鲁国人。⑦辞命:言语。⑧居:自居。⑨子夏:孔子弟子,卜商,字子夏,晋国人,著名学者,对《诗经》有研究。子游:孔子弟子,言偃,字子游。子张:孔子弟子,颛孙师,字子张,陈国人。一体:一肢,一部分。⑩具:具有。体:大体。微:格局小。⑪安:居,自居。⑫伯夷:殷商末年孤竹君之子,与弟弟叔齐谦让王位,逃离本国。武王灭纣,不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伊尹:商汤的宰相,以贤能著称。⑬何事非君:可以事奉不是自己的国君,即任何国君都可以事奉。⑭何使非民:可以管理不是自己国家的子民,言下之意,可以管理任何国家的子民。⑮于:比于,相对于。⑯若:像。是:如此。班:一样。⑰不辜:无辜的人。⑱同:一样。

【译】

公孙丑说:“什么叫做精通语言艺术?”

孟子说:“偏颇的言辞我知道其片面性所在,意淫的言辞我知道其缺陷所在,邪僻的言辞我知道其离谱所在,闪烁的言辞我知道其理穷所在。这些言辞发端于心,危害于政治;如果实践于政治,危害国家事业。就算是圣人再生,也必定认同我的话。”公孙丑又说:“宰我、子贡长于语言艺术,冉牛、闵子、颜渊长于德行。孔子兼而有之,孔子却说:‘我对于语言艺术,没有那么突出啊。’这样看来,夫子您不是已经是圣人了吗?”

孟子说:“哎,这是什么话啊?过去子贡问孔子说:‘夫子您是圣人吗?’孔子说:‘圣人我没能做到,我学而不厌且诲人不倦吧!’子贡说:‘学而不厌,是智慧啊;诲人不倦,是仁厚啊。仁厚而智慧,夫子您已经是圣人了。’圣人,孔子都不自居。你这是什么话?”

公孙丑说:“过去私下听说:子夏、子游、子张都有圣人的一些品质,冉牛、闵子、颜渊更是大体接近孔子但格局稍微小了些。斗胆请问您是属于哪一类?”

孟子说:“姑且放弃这个话题。”

公孙丑说:“伯夷和伊尹这两人怎么样?”

孟子回答说:“不同类型。不是自己的国君不事奉,不是自己的百姓不管理;国家太平就做官,国家昏乱就退隐,这是伯夷啊。什么君王都可以事奉,什么百姓都可以管理;国家太平做官,国家昏乱也做官,这是伊尹啊。可以做官就做官,可以弃官就弃官,可以久留就久留,可以速去就速去,孔子是这样的。这些都是古代的圣人。我没能做到他们这样;如果能够如我所愿,那就学孔子吧。”

公孙丑说:“伯夷和伊尹相比于孔子,他们是一样的吗?”

孟子说:“不,自有人类以来,没有人比得上孔子!”

公孙丑说:“如此说来,有与三位圣人同类的吗?”

孟子说:“当然有。获得百里之地就能做国君,就能让天下诸侯来朝见,拥有天下;做一件不正义的事情,杀一个无辜的人,因此而得天下,这些事情都不做的人。这样的人与三位圣人同类。”

【读】

孔子精通语言艺术,这个是孔门教育传统创造的奇迹。宰我和子贡之后,孟子是语言大师。精通语言艺术,不仅仅是善于语言的输出,更重要的是输出前的准备和创造,而准备又是基础。这个准备就是善于理解别人所说的话,只有准确理解,才能有针对性地创造和输出。

孟子雄辩的语言艺术,就是建立在对语言准确理解的基础之上,正所谓偏颇的言辞我知道其片面性所在,意淫的言辞我知道其缺陷所在,邪僻的言辞我知道其离谱所在,闪烁的言辞我知道其理穷所在。

如果仅仅只有辩才,那当然也不是孟子,也不可能有亚圣的名头。孔门宰我、子贡长于语言艺术,冉牛、闵子、颜渊长于德行。孔子兼而有之。由于孔子谦虚,说自己并不长于语言艺术,这样公孙丑就认为,孟子超越了孔子,应该是圣人了!孟子批评公孙丑说错了,即便是孔子也不敢以圣人自居,何况是自己呢?孟子再次搬出孔子自谦的话:只不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公孙丑与孟子接下来的对话,以伯夷和伊尹作为铺垫。伯夷作为民族主义者:不是自己的国君不事奉,不是自己的百姓不管理;国家太平就做官,国家昏乱就退隐。伊尹作为政治家:什么君王都可以事奉,什么百姓都可以管理;国家太平做官,国家昏乱也做官。铺垫之后,孔子登场:可以做官就做官,可以弃官就弃官,可以久留就久留,可以速去就速去,孔子是这样的。

【3.2F】出类拔萃

曰:“敢问其所以异 。”

曰:“宰我、子贡、有若 ,智足以知圣人,汙不至阿其所好 。宰我曰:‘以予 观于夫子,贤于尧舜远矣。’子贡曰:‘见其礼 而知其政,闻其乐 而知其德,由 百世之后,等 百世之王,莫之能违 也。自生民以来,未有夫子也。’有若曰:‘岂惟 民哉?麒麟之于 走兽,凤凰之于飞鸟,太山之于丘垤 ,河海之于行潦 ,类也。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出于其类,拔乎其萃 ,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注】

①异:区别。②有若:孔子弟子,字子有,被尊称为有子。③ ?( ):卑下。不至阿:私曲,偏袒。所好:所喜欢的人。④予:宰我。⑤礼:礼制。⑥乐:音乐。⑦由:由此,从此。⑧等:等待出现。⑨违:违背。⑩岂:难道。惟:只是。⑪之于:相对于,相比于。⑫太山:泰山。丘垤:蚁穴上的土堆。⑬行:道路。潦:无源之水。⑭拔:突出。萃:聚集。

【译】

公孙丑问:“请问他们的不同之处在哪里呢?”

孟子说:“宰我、子贡、有若,他们的智慧足以了解圣人,地位卑微但不至于偏袒自己崇拜的圣人。宰我说:‘凭我对孔夫子的观察,他比尧舜要贤能很多啊!’子贡说:‘见礼仪就知道其政治,听音乐就知道其道德,由此百世之后,再出现百世之王,都不能违背!人类有历史以来,没有人能超过孔子的。’有若说:‘岂止是人类有不同呢?麒麟相比于走兽,凤凰相比于飞鸟,泰山相比于蚁穴上的土堆,河海相比于路上积水,也是同类。远远超出同类,从群体中脱颖而出,自有人类以来,没有人比孔子还要伟大!’”

【读】

孟子说的自有人类以来,没有人能超过孔子的。这个评价过分吗?我以为没有。无论东方西方,在人类文化历史上推选三个最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必在其中。人类文化轴心时代的孔子儒家思想,成为对人类影响深远的思想:孔子儒家思想是中国价值体系的钢结构;是中国人之为中国人的显著性人格基因;是中国之为中国的标志性文化基因。孔子儒家思想衍生了东方文化,主导了东亚文明,浇铸了中华文明!其伦理思想、哲学思想、价值体系等具有永恒的价值,要想解决中国当代社会的诸多问题,需要回望孔子,汲取孔子的智慧!作为哲学家的孔子:一是提出了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二是建构了忠孝仁义礼智信等伦理价值体系;三是传承和发扬了朴素唯物辩证法的思想,为《易经》作《易传》,使得《周易》成为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哲学智慧。开平民教育先河、开民办教育先河、开素质教育先河、开生本教育先河、开道德教育先河、开审美教育先河、开诗歌教育先河、开有教无类先河、开因材施教先河、开教学相长先河、开全科教师先河、开学术独立先河。树立了自学成才、自强不息、专业成长、人格独立的榜样等等!要想解决当代教育中遇到的难题,仍需要深情回望孔子的教育智慧!

【3.3】以德服人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 ,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 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 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此之谓也。”

【注】

①以:凭借。力:实力,即指综合国力。假:假借。霸:称霸诸侯,把持天下。②行仁:实行仁政。③赡:足。④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语出《诗经·大雅·文王有声》。无:没有。思:语气助词,无实义。服:服从。

【译】

孟子说:“凭借综合国力然后假借仁义成就霸业,称霸诸侯必须有广阔的疆域和强大的综合国力作为基础;凭借道德而行仁政者最终成为天下的王,称王天下并不依靠疆域的广大和国力的强大。以国力使别人屈服,不是内心臣服,国力最终显得不足;以道德使人佩服,心中高兴而真诚佩服,就像孔子七十弟子悦服孔子一样啊。《诗经·大雅·文王有声》:‘慕名而来自西东,慕名而来自南北,天下无人不服周。’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啊。”

【读】

孟子在这一章,讲的是王道和霸道的区别,显然孟子提倡王道,反对霸道。这应该是人类的共同价值坚守。周恩来总理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就属于王道:“一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二是互不侵犯;三是互不干涉内政;四是平等互利;五是和平共处。”这五项原则曾经成为世界爱好和平国家的共同坚守。如今中国始终如一,依然坚持王道,坚持原则,这就毋庸置疑地赢得其他国家心悦诚服的尊重,以王道的方式屹立在世界强族之林。以德服人,令人心悦诚服的“王道”思想当然不只是适用于国与国,也适用于地方与地方,适用于组织与组织,适用于人与人。让人心悦诚服,总比让人口服心不服要好得多!在组织结构中,上位者德高望重,学识渊博,能力超群,贡献突出,对周遭的人,对下级,都会形成一种强烈的人格魅力,这种非权力的权威往往更有影响力、征服力、凝聚力。错把位置当权威的做法,实在不值得提倡,对下级对平民颐指气使、趾高气扬,更有甚者,自以为是,好为人师,企图以侮辱人格的方式树立自己的威信,那是最低级、最无聊、最无耻的管理方式。

【3.4】祸福自求

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 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 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 ,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 。虽大国,必畏之矣。《诗》云:‘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今此下民,或敢侮予? ’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 乎!能治其国家,谁敢侮之?’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 ,是自求祸也。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此之谓也。”

【注】

①恶:厌恶。而:却。居:行。②湿:湿地。下:低下,低地。③贵德:以德为贵。而:且。尊士:尊重读书人。④明:使……明,让天下人知晓。政:政策。刑:法律。⑤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今此下民,或敢侮予:语出《诗经·豳风·鸱鸮》。迨( dài ):趁着。彻:剥。桑土:桑根;土:同“杜”,即“根”。绸缪( chóumóu ):缠绕。牖( yǒu ):窗。户:门。下:树下,即鸟巢那棵树的下面。或:有人,谁人。⑥道:天道,仁道。⑦般乐:盘旋不已,乐而忘返。怠:怠慢。敖:恣肆。⑧永言配命,自求多福:语出《诗经·大雅·文王》。永:永远,长久。言:语气助词,无实义。配:匹配。命:天命。⑨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语出《尚书·太甲》。作:制作。孽:罪孽。

【译】

孟子说:“实行仁政则繁荣,不实行仁政则屈辱;现在厌恶屈辱却处于不行仁政的状态,这不就是厌恶湿气却居住在低洼之地啊。如果厌恶屈辱,没有比崇尚道德和尊重士人更好的策略,贤者能在位,能者能在职;国家无内忧外患,乘此良机,修明政治法律。即使是大国的邻国,也心存畏惧啊。《诗经·豳风·鸱鸮》说:‘等到天晴,剥离那桑根,修好窗户。现在树下的人,还有谁敢欺负?’孔子说:‘作这首诗的人,他知道天道吗?能够治理好国家,谁敢欺负呢?’现在国家无内忧外患,在这个时候,却追求享乐怠惰傲慢,这是自己找来的人祸啊。祸福没有不是自己找来的。《诗经·大雅·文王》说:‘永远适应天命,自己寻求多福。’《尚书·太甲》曰:‘上天降下罪孽,还可以违抗;自己做下的罪孽,不可以活命。’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啊。”

【读】

以孟子的智慧治理今天的世界,迂腐吗?不迂腐。过时吗?不过时。有效吗?有效。行仁政就繁荣,商汤如此,文王如此,汉文帝如此,汉景帝如此,唐太宗如此;不行仁政就自取其辱,夏桀如此,商纣王如此,周幽王如此,周厉王如此,秦二世如此。古往今来也没有例外。

国家在无内忧外患的时候该做什么?孟子告诉我们,需要崇尚道德,尊重士人,贤者有位,能者有职;而不是让劣币驱逐良币,小人上位而贤者靠边站。还需要乘此良机,修明政治,优化政策法律。

对于百姓,不是追求享乐,声色犬马,怠惰傲慢,如此就会招致人祸。孟子唯恐不够形象,还引用《诗经·豳风·鸱鸮》的诗句“等到天晴,剥离那桑根,修好窗户。现在树下的人,还有谁敢欺负?”说明繁荣时期“未雨绸缪”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一位学者讲:“抖音一响,父母白养!”说错了吗?应该没有。我们在网络文化如此繁荣的时候,需要冷静思考,需要未雨绸缪,需要想一想知识碎片化、价值碎片化、文化碎片化带来的严重后果。

【3.5】尊贤使能

孟子曰:“尊贤使能 ,俊杰 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市 ,廛而不征 ,法 而不廛,则天下之商皆悦而愿藏于其市矣;关 ,讥 而不征,则天下之旅皆悦而愿出于其路矣;耕者,助 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廛 ,无夫里之布 ,则天下之民皆悦而愿为之氓 矣。信 能行此五者,则邻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率其子弟,攻 其父母,自有生民以来未有能济 者也。如此,则无敌于天下。无敌于天下者,天吏 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注】

①贤:道德高尚者。能:能力突出者。这里是互文手法,不能分开理解。②俊:英俊,俊秀。杰:才智超群者。③市:市场。④廛( chán ):市场中储存货物的栈房,用作动词,储存在栈房。征:征税。⑤法:基于法律的禁令。⑥关:关卡。⑦讥:稽查。⑧助:助耕,周代耕种井田。⑨廛:民居,用作动词,居住在民居之中。与前面的“廛”含义不同。

⑩夫里之布:即夫布和里布,布是钱。夫布:成年男子一天劳役的钱币折算。里布:居家不种桑麻而必须缴纳的钱币。⑪氓( méng ):民。⑫信:的确。⑬攻:攻打。⑭济:成功。⑮天吏:上天的官吏。

【译】

孟子说:“尊重道德高尚者且使才能卓越者有作为,出类拔萃者在其位,那么天下之士人都高兴并愿意效力于朝廷;市场,用专用库房储存货物而不用加收税金,如果产品滞销依法收购而不让货物长久积压,如此天下商人都开心而愿意藏身于这国的市场;关卡,稽查奸细而不征税,天下旅人都愿意行走在这国的路上;耕种的人,出力耕种公田而不用再纳税,那么天下的种田人都开心而愿意在该国的野外耕种;居住在民居,没有额外的劳役和不种桑麻的负担,那么天下人都开心而愿意成为该国的人民。如果能实行这五种政策,那么邻国人的敬仰犹如敬仰父母一般。可以想象,如果率领子弟,攻击父母,自有人类以来没有成功的。如此,必然无敌于天下。无敌于天下,就是天吏。这样却不能统一天下,没有啊!”

【读】

对照孟子本章提出的王道思想,也许我们能够找到重振经济的策略。第一,尊重贤能。选人用人以德为先,以贤能为标准。让出类拔萃者在位;不能让劣币驱逐良币。研究经济工作,让企业家和经济学家唱主角,推出实实在在的有用的政策。第二,改善营商环境,做好相关服务。市场配备了储备货物的栈房吗?商人临时储备货物可以降低租金或者免租吗?政府有处置积压商品的措施吗?时令商品积压有疏导和促销策略吗?第三,降低进入海关的税费。降低关税,让利于百姓,让利于企业,吸引天下旅客。第四,降低农业成本,鼓励农民耕种。现在农民愿意耕种土地吗?昂贵的农药和化肥打消了农民种地的积极性,这个问题始终没有解决。第五,取消户籍制度,让流动人口享受国民待遇。孟子时代就可以租住在民房,无须暂居证,无须缴纳相关费用,甚至连外国商旅也享受国民待遇。

【3.6】先天本心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 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 之心,非所以内 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 于乡党朋友也,非恶 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 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 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 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注】

①乍:突然。孺子:孩子。②怵( chù ):恐。惕( ):惧怕。恻:伤之切。隐:痛之深。恻隐:真切的同情心。③内:私下。④要:要求。誉:名誉。⑤恶:厌恶。⑥四体:四肢,手足。⑦贼:害。⑧充:扩充。

【译】

孟子说:“人都有慈悲之心。先王有慈悲之心,才有慈悲的政治。用慈悲之心,行慈悲的政治,平治天下可以运作在手掌。之所以说人都有慈悲之心,现在人们突然见到孩子将掉到井里,每个人都有惊骇深切同情之心,并非因为私下与孩子父母有交情,不是以这种方式求得乡里的声誉,也不是厌恶小孩子的哭声才这么做。

“由此看来,没有同情之心,不是人;没有羞恶之心,不是人;没有辞让之心,不是人;没有是非之心,不是人。同情之心,是仁的开端;羞恶之心,是义的开端;辞让之心,是礼的开端;是非之心,是智的开端。人如果有这四端,就像人有手足一样啊。有这样的四端而说自己不能,那是戕害自己啊;说国君不能,那是陷害国君啊。但凡有这四端于自己,懂得扩充起来,就像刚刚燃烧的火,就像开始奔涌的泉。如果能够扩充这四端,足以保四海平安;如果不能扩充这四端,不足以事奉父母。”

【读】

孟子提出的“四心说”就是宋明心学的萌芽,为宋明心学的创建奠定了思想基础。“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心学已经在孟子思想中萌芽,只是没有被人认识和阐释。孟子如何解释“知行合一”的呢?请看“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的案例:一个小孩将掉到井里,今天任何一个人看到了,无须提醒,不假思索,会立即伸出援手,这是什么?这是人心中慈悲天性在关键时候表现出的无须提醒的自觉,这就是良知与良能的知行合一。那么敢问为什么很多人这种慈悲之心没了?那是因为心被异化,心被放纵,心被蒙蔽。

慈悲是人的天性,心中的慈悲决定了生命的张力。慈悲与包容是人类最本源、最重要、最有力的生命情感和道德智慧!这正是心力的作用,也是心学研究的范畴!

【3.7】天之尊爵

孟子曰:“矢人岂不仁于函人 哉?矢人唯恐不伤人,函人唯恐伤人。巫匠 亦然。故术不可不慎也。孔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夫仁,天之尊爵 也,人之安宅 也。莫之御而不仁,是不智也。不仁、不智,无礼、无义,人役 也。人役而耻为役,由弓人而耻为弓,矢人而耻为矢也。如耻之,莫如为仁。仁者如射:射者正己 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 诸己而已矣。”

【注】

①矢人:造箭的人;矢,箭。函人:造铠甲的人;函:铠甲。②巫:巫医,为人祈福的人。匠:木匠,这里指为人做棺椁的人。③尊:尊贵。爵:爵位。尊爵:用作动词,赏赐尊贵爵位。④安宅:归宿,寄托。⑤役:仆役,做仆役。⑥正己:端正心态和姿态。⑦反:反躬。求:责备。

【译】

孟子说:“造箭人岂不是比造甲人不仁吗?造箭人唯恐不伤人,造甲人唯恐人被伤。巫医和木匠也是这样。所以学技术不可不慎重啊。孔子说:‘居住在民风仁厚的乡里是很美的。选择居住在不仁之地,怎么能够算是智慧呢?’仁爱,是天赐给人的爵位,是人心的归依之所啊。没有什么外力阻挡却不能行仁道,那是不智慧的。无仁爱,无智慧,无礼仪,无正义,那是仆役啊。仆役尚且以做仆役为耻辱,由此类推造箭人以造箭为耻。如果以这些为耻辱,还不如行仁爱。仁爱者射箭:射的人调整好心态和姿态而后放箭;放箭不中,不埋怨战胜自己的人,反躬自问罢了。”

【读】

这一章孟子论述了仁是人的本性,仁是人的归依,仁是人的选择。首先,仁是本性,造箭人、造甲人、巫医、匠人,本质上都有“四端”,都有仁心,不存在因为职业问题而谁比谁多或谁比谁少的问题。其次,仁是人的归依。孔子“人者,仁也”在这里得到了进一步发挥,仁是上天赋予人的尊爵,也就是人之为人的本性和标志,仁也是人能够安静地生活在这个世界的归依。最后,仁是人的选择。虽然是本性,虽然是天赋,但是,仁心会因为外物的干扰而失去其本性,很多人由此迷失了人性,强化了物性甚至兽性,所以,人还是需要有意识地选择以实践来强化和涵养自己的仁心。

【3.8】与人为善

孟子曰:“子路 ,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 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 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 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 与人为善。”

【注】

①子路:孔子弟子,仲由,字子路,又称季路。春秋末年鲁国人。②禹:大禹,治水英雄,是上古最后一位通过禅让获得帝位的君王。③舜:虞舜,孔孟儒家最推崇的圣王。大:伟大。④耕稼:耕种。陶:制陶。渔:捕鱼。⑤莫:莫过于。大乎:大于。

【译】

孟子说:“子路,有人把他的过错告诉他,则很开心。大禹,听到善的意见,则拜谢。大禹尤其伟大啊,他行善与别人相同,从善如流,乐于听取别人的善言善策,他从农民、陶工、渔民一直做到帝王,无非是能够采纳别人的善言善策。汲取别人的善,就是与人一起行善。君子最高的德行就是与人一起行善。”

【读】

“与人为善”意思是与别人一起行善。中国成语被错解的,甚至将错就错的,难计其数。读完这一章,该让“与人为善”回归到其本来的含义。作为语言艺术大师,孟子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孔门十哲之一的子路,他闻过则喜,他从一介武夫,修炼成为孔门杰出的学生。这是独自修为、独自行善而成就自己的杰出代表。在此基础上,孔子推出了治水英雄、一代贤王大禹作为例子,想证明独自一人善还不够,学习别人的善言善行,则是人格发展的又一境界,而更高的境界就是学习别人的善,后与他人一起行善,这才是最伟大的君子品格。回到现实生活中来,如果每个人都能听取别人的善言善策,并且与他们一起行善,这个世界将是多么美好啊!

【3.9】我心依旧

孟子曰:“伯夷 ,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不立于恶人之朝,不与恶人言;立于恶人之朝,与恶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 。推恶恶 之心,思与乡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 去之,若将浼 焉。是故,诸侯虽有善其辞命而至者,不受也。不受也者,是亦不屑就 已。柳下惠不羞汙 君,不卑 小官;进不隐贤 ,必以其道 ;遗佚 而不怨,厄穷而不悯 。故曰:‘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 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故由由然与之偕而不自失焉 ,援而止之而止。援而止之而止者,是亦不屑去 已。”孟子曰:“伯夷隘 ,柳下惠不恭 ,君子不由 也。”

【注】

①伯夷:商末孤竹君之子,贤德著称于世,武王灭纣,义不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②朝衣:上朝的朝服。朝冠:上朝的官帽。涂:泥泞。炭:黑炭。③恶恶( è ):厌恶丑恶。④望望然:毅然决然状。⑤浼( měi ):使……污。⑥就:接近。⑦柳下惠:姬姓,展氏,名获,字季禽,鲁国柳下邑人(今孝直镇人)。孟子尊为“和圣”。汙:同“污”,道德败坏。⑧卑:以为……卑贱。⑨进:做官。隐贤:让贤者隐退。⑩必:一定。道:原则。⑪遗佚( ):放弃;佚:同“逸”。⑫厄穷:困穷。悯:忧。⑬袒裼:露臂。裸裎:裸露身子。⑭故:所以。由由然:自得状。⑮不屑:不必。去:离去。⑯隘:偏狭,气量小。⑰不恭:减慢。⑱由:行。

【译】

孟子说:“伯夷,不是他心中的君王,不事奉;不是他心中的好友,不结交为朋友。不在恶人充斥的朝中站立,不与坏人说话;站在恶人充斥的朝堂,与坏人言语,就仿佛是穿着朝服朝帽坐在泥泞和黑炭之上。推广这种厌恶坏人的心,想着与乡里人站在一起,乡人帽子没有戴正,就毅然决然离开,仿佛将被污染一样。所以,诸侯即使用美好的辞令来邀请,伯夷也不接受。不接受,是不屑于接近这些国君。柳下惠不以事奉道德败坏的国君而感到羞耻,不以做小官而卑贱;在朝堂做官就不隐藏自己的贤能,必定坚守自己的原则;被放弃了也不怨恨,处于穷困而不忧愁。所以他说:‘你是你,我是我,即使露出手臂和裸露身子站在我身边,又怎么能污染我呢?’所以他和任何人都能高高兴兴地在一起而不担心自己失态啊。拉着他要他留下就留下。拉着他要他留下就留下的人,是因为也觉得不屑于离开罢了。”孟子说:“伯夷气量太小,柳下惠太过玩世不恭,气量小和玩世不恭,君子都不应这么做。”

【读】

读这一章,更让我坚信,儒学的正宗在先秦,如果回到《孟子》,可以畅快淋漓领会孟子儒学的大气磅礴和实事求是。很多人忽视了孟子的实事求是。伯夷,虽然被称为圣人,但是孟子却全是批评之词,几乎没有半点赞美。如果每个人都像伯夷那样生活,那么世界上很多民族都不存在了,很多国家也都不存在了。相反,孟子对柳下惠,却明贬暗褒,似乎字字句句都透露出柳下惠的玩世不恭和漫不经心:不介意事奉品德败坏的国君,不介意做小官,不介意与小人相处,不介意与乡人相处,不介意入乡随俗,但最可贵的是不隐藏自己的才能,不放弃自己必须坚守的原则:为百姓服务。《论语·微子》说,柳下惠当法官,三次被罢免。有人说:“你不可以离开鲁国吗?”柳下惠说:“按正道工作,到哪里不会被多次罢官呢?如果不按正道工作,为什么一定要离开祖国呢?”作为柳下惠的后人,我其实也是这样的姿态。既然选择了,从此无怨无悔;从政,则坚持正道为官;从教,则坚持正道为师!不计名利得失,保全有用之躯,努力实现理想,努力服务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红尘滚滚,我心依旧。坚守本心,坚守本性,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有什么不好? Rid6qh/yhdUDkOF4RcgWPTw4G7rUrB6bNUz8bTKAK/pkzDx0OK1p52WQmyB4hvg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