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卷二
梁惠王下

【2.1】与民同乐

庄暴 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

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 乎?”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 之音,举疾首蹙頞 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畋 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 之美,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畋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畋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畋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注】

①庄暴:齐国大臣。②庶几:差不多,指齐国治理得几乎接近完美。③管:笙。龠( yuè ):箫。④举:皆。疾首:头痛。蹙 è ):鼻梁紧蹙,发愁的样子。⑤畋:与后面的“猎”属于同义反复,打猎。⑥羽:羽毛,用羽毛装饰的旗帜。旄:牛尾,用牛尾毛装饰的旗帜。

【译】

庄暴见孟子,说:“我被齐王接见,齐王告诉我说喜欢音乐,我没有话语应对。”庄暴接着说:“喜欢音乐怎么样啊?”

孟子说:“齐王喜欢音乐,那么齐国治理得应该接近完美了吧?”

有一天,孟子见到齐王说:“大王曾经告诉庄暴您喜欢音乐,有这样一回事吗?”

齐王脸色惊变说:“我并非喜欢先王的音乐,只是喜欢世俗的音乐罢了。”

孟子说:“大王喜欢音乐,那么国家应该治理得差不多完美了吧,今天的音乐犹如古代的音乐(本质上没什么不同)!”

齐王说:“可以(请您)指教吗?”

孟子说:“独自享受音乐,与他人一起享受音乐,哪种更快乐?”

齐王说:“不如与他人一起享受音乐快乐。”

孟子说:“与少数几个人享受音乐,与大众一起享受音乐,哪一个更快乐呢?”

齐王说:“不如与大众一起享受音乐那么快乐。”

孟子说:“我请您恩准我为大王说说音乐。现在大王在此击鼓奏乐,百姓听到钟鼓之声、管箫之音,都愁眉苦脸并互相诉说:‘我的大王击鼓奏乐,为什么使我的境况糟糕到了如此地步啊?父子不能相见,兄弟、妻子、子女离散。’现在大王在此打猎,百姓听到大王车马之音,看到旌旗之美,都愁眉苦脸并互相诉说:‘大王喜欢打猎,为什么使我到了这么糟糕的境遇?父子不能相见,兄弟、妻子、子女离散。’没有别的原因,只是不能与民同乐。

“现在大王在此击鼓奏乐,百姓听到钟鼓之声、管箫之音,都开开心心喜上眉梢奔走相告:‘我的大王大概很健康吧,不然何以击鼓奏乐?’现在大王在此打猎,百姓听到车马之音、看到旌旗之美,都高高兴兴喜上眉梢奔走相告:‘我的大王大概很健康吧,不然为什么能打猎呢?’没有别的,与民同乐。现在大王与民同乐,已经走上王道了。”

【读】

说服齐宣王走王道,是孟子角色和责任使然,也是儒家所提倡的忠——恪尽职守。孟子抓住一切可以晓喻的机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庄暴向孟子透露一个秘密,齐宣王喜欢音乐。孟子觉得机会来了。“乐教”不正是儒家的教育主张吗?于是在见到齐宣王的时候,就从音乐着手,启发齐宣王与民同乐。与民同乐,虽然只有四个字,但是如果真的做到了,真如孟子所言:那就是王道。

有确凿史料记载的事件:韩愈被贬潮州,与民同乐,潮州文化兴盛,经济繁荣;白居易被贬苏州,与民同乐,为百姓修建堤岸,造福一方,至今依然为百姓津津乐道;柳宗元被贬柳州,与民同乐,柳州政治经济文化出现全新气象;欧阳修被贬滁州,与民同乐,百姓富足,百姓和乐,欧阳修走在百姓之中,好不快乐;苏轼被贬惠州,重建惠州西湖,再造了一个文化惠州,给惠州带来的民生福祉,一直延续到今天!为官如此,为君亦如此。文王、武王的政治,与民同乐,兴盛而繁荣!文景之治,休养生息,与民同乐,奠定了汉武帝开疆拓土的坚实物质基础!盛唐之世,长安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中心城市,太宗与民同乐,何其宏美,何其壮美,何其大美,盛唐文化因此而延伸到舟车所及的世界各地!

【2.2】为阱于国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 方七十里,有诸?”

孟子对曰:“于传 有之。”

曰:“若是 其大乎?”

曰:“民犹 以为小也。”

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

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 者往焉,雉兔 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 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注】

①囿( yòu ):古代用来养鸟兽的区域,有围墙的叫做“苑”,没有围墙的叫做“囿”;主要用来演习打猎和军事训练,开明的君主往往对民众开放。②于:在。传:古书。③若:你。是:以……为是。④犹:尚且。⑤刍:草,用作动词,打草。荛( ráo ):薪,用作动词,打柴。⑥雉:野鸡,用作动词,捕捉野鸡。兔:用作动词,打兔子。⑦阱:为猎取野兽而设置的深坑,这里用作动词,设置陷阱。

【译】

齐宣王问:“周文王的囿方圆七十里,有这回事吗?”

孟子回答说:“在古书中有记载。”

齐宣王说:“你认为它大吗?”

孟子说:“百姓还认为小呢!”

齐宣王说:“寡人之狩猎场方圆四十里,百姓还认为大,为什么?”

孟子说:“文王之狩猎场方圆七十里,割草打柴的人都可以去,捕鸡逮兔子的人都可以去,与百姓共同享用。百姓认为很小,不是很恰当吗?我刚开始进入齐国边境,就问了国家最重要的禁令,然后才敢进入。我听说都城郊外的狩猎场方圆四十里,杀其肥鹿的人等同杀人的罪,这是在齐国挖了一个方圆四十里的陷阱啊。老百姓认为这个狩猎场大,不是很恰当吗?”

【读】

孟子向齐宣王阐明国土资源与民共享的重要性,这也是王道的题中之义。只有当百姓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的时候,百姓才能爱国家,才能尊君王。国家如果只要求人民付出,而不注意保护人民的人格、尊严、权利、资产,这样的国家人民会热爱吗?政策朝令夕改,不讲诚信,不讲理性,不讲道义,人民会拥护这样的君主吗?读到此处,我深切感受到,经典就是经典,具有永恒的艺术性和思想魅力!

【2.3】畏天保国

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

孟子对曰:“有。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 ,文王事昆夷 。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太王整事獯鬻 ,勾践事吴。以大事小者,乐 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 天者也。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诗》云:‘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

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对曰:“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 之勇,敌一人者也。王请大之!

“《诗》云:‘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笃周祜,以对于天下。 ’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 ’一人衡 行于天下,武王耻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注】

①汤:商汤。葛:周的邻国,小国。②昆夷:西戎国。③太王:即古公亶父。整事:全心地事奉。獯鬻( xūnyù ):北方少数民族。④乐:以……乐。⑤畏:敬畏。⑥畏天之威,于时保之:出自《诗经·周颂·我将》。威:威严。时:是。保:保有。之:江山。⑦匹夫:平民中的男子。⑧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笃周祜,以对于天下:出自《诗经·大雅·皇矣》。王:周文王。赫:勃然。斯:就。怒:震怒。爰:于是。整:整肃,统率。旅:军旅。以:用以。遏:遏制,镇压。徂( ):同“阻”,阻挡。莒( ):《诗经》作“旅”,密国侵略莒国的军队。笃:增加,加厚,巩固。周祜:周的福祉,周的国运。对:安定。⑨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出自《尚书·周书·秦誓上》。作:设置。惟:语气助词。惟我在:只要有我在就没有问题。曷:同“盍”,怎么。厥:这。⑩一人:指商纣王。衡:即“横”。

【译】

齐宣王问孟子:“与邻国交往有道吗?”

孟子回答说:“有。只有仁人能够以大国事奉小国,因此商汤事奉葛伯。文王事奉昆夷。只有智者能够以小国事奉大国,所以太王事奉獯鬻,勾践事奉吴国。以大国事奉小国,这是以遵循天命为快乐;以小国事奉大国,那是敬畏天命。以遵循天命为快乐的人保有天下,敬畏天命能够保有国家。《诗经·周颂·我将》说:‘敬畏上天的威严,于是永远保有江山。’”

齐宣王说:“您的见解正大光明啊!我这人有个毛病,我喜爱勇武。”

孟子回答说:“恳请大王不要喜欢小勇。那些手持剑柄的人怒目而视说:‘那人怎么敢挡住我呢?’这是匹夫之勇,匹敌一人而已。恳请大王扩大这种勇武!

“《诗经·大雅·皇矣》说:‘文王勃然发怒,于是统率其军队,阻止入侵的军队,增加周朝的福祉,平定天下。’这是文王之勇。文王发怒而让天下之民安宁。

“《尚书·周书·秦誓上》说:‘上苍降下百姓,为他们安排了国君,安排了老师,国君和老师都是帮助上苍宠幸百姓。四方百姓有罪无罪都由我负责,天下有谁敢越过我这份志向呢?’商纣王横行天下,周武王以此为耻辱。这就是武王之勇啊!武王一怒就让天下百姓安宁。如今大王您效法文王武王一怒而让天下百姓安宁,百姓唯恐大王不喜好勇武呢!”

【读】

孟子与齐宣王讨论国际交往之道。古往今来,大国如何与小国相处,是个问题。小国又如何与大国相处,是个难题。孟子认为,唯有仁君才能以大国事奉小国。孟子举了两个例子:商汤事奉葛伯,葛伯虽然为小国之君,但是商汤能够尊重小国的国格。文王事奉昆夷,昆夷是小国,文王却能平等以待,尊重其国格。孟子也认为,唯有智者才能以小国事奉大国。他举了两个例子,太王古公亶父事奉獯鬻,越王勾践以小国事奉吴国。大国与小国如何相处,需要仁也需要智。周恩来倡导的“国家无论大小一律平等”的原则,就是从先秦儒家思想中汲取的智慧。小国如何与大国相处,大国如何与大国相处,至今仍然是世界各国在探索的难题。回到儒家传统智慧,本质上需要“仁”:大国之君仁厚,能善待小国之君;小国之君仁厚,能够敬畏天命。态度上需要“和”:彼此尊重,彼此珍惜,求同存异,自然能够和睦相处。行为上需要“敬”:敬畏天命,敬畏生命,如此才能保国,甚至能够保天下。

面对孟子的教诲,齐宣王耍赖:您的高见太过高远了,我这人有个毛病,我喜爱勇武。孟子于是继续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喜爱勇武不是坏事,只是恳请大王扩大勇武,效法文王之勇,效法武王之勇。文王武王之勇,都是“一怒而安天下”。在孟子看来,齐宣王也有能力“一怒而安天下”,能如此也就是在行王道!“一怒而安天下”是文王武王之勇,是建立在对人民大仁基础上的大勇!

【2.4】乐忧天下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 。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 曰:‘吾欲观于转附 、朝儛 ,遵 海而南,放于琅邪 ,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 也?’

“晏子对曰:‘善哉问也!天子适诸侯曰“巡狩” 。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 ,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 。”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睊睊胥谗 ,民乃作慝 。方命虐 民,饮食若流。流连荒亡,为诸侯忧。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景公说,大戒 于国,出舍 于郊。于是始兴发 补不足。召大师 曰:‘为我作君臣相说 之乐!’盖《徵招》 《角招》 是也。其诗曰:‘畜君何尤 ?’畜君者,好君也。”

【注】

①雪宫:齐宣王的郊外别墅。②晏子:齐国宰相,颇具智慧,在任期间,让齐国实现“以小事大”的战略,为齐国赢得了战略安全。③转附:山名。④朝儛( ):山名。⑤遵:沿着。⑥放:至。琅邪:山名,在今安徽。⑦何修:“修何”的倒装,采用什么方法。比:比肩。观:巡守,游览。⑧适:去,往。巡狩:天子在疆域内巡视展示武备,震慑诸侯,威慑外邦。⑨豫:与“游”同义。⑩度:法度。⑪睊睊( juàn ):怒目而视的样子。胥:互相。谗:谗言,诽谤。⑫慝( ):恶念,人民对不仁道统治者的怨恨等。⑬方:逆,违逆。虐:虐待。⑭大:充分。戒:准备。⑮舍:住。⑯兴发:开仓赈粮。⑰大师:太师,首席乐官。⑱说:同“悦”。⑲《徵招》:古乐曲名,主题述事。⑳《角招》:古乐曲名,主题爱民。㉑畜:爱,热爱。尤:过错,过失。

【译】

齐宣王在郊外别墅雪宫召见孟子,说:“圣贤也有这样的乐趣吗?”

孟子回答:“有。人们得不到,就非议君上;得不到就非议君上,当然不对;作为百姓的君上却不能与民同乐,也不对。国君以百姓的快乐为快乐,百姓就以君上的快乐为快乐;国君以百姓的忧愁为忧愁,百姓也能以国君的忧愁为忧愁。因天下而乐,因天下而忧,却不能王天下,没有这样的事。

“从前齐景公问晏子:‘我想到转附、朝!两地去巡狩,沿着大海向南而行,抵达琅琊山,我用什么方法可以与先王巡狩比肩呢?’

“晏子回答说:‘这个问题太好了!天子到诸侯国叫做“巡狩”。巡狩,其实就是巡守啊。诸侯朝见天子叫做“述职”。述职,就是陈述自己履行职责的情况。(天子诸侯离开国都)都不是没有目的或没有事情做的。春天巡查耕种弥补不足,秋天巡查收成帮助不能自给的人。夏代的谚语说:“我王不出游,我哪能休息?我王不出游,我哪里能有补助?每一次出游,所作所为都是诸侯的法度。”如今情况不是这样:军队出行铺张浪费粮食,饥饿者没得吃,劳动者没得休息。百姓怒目而视指责巡狩者,于是心生怨恨。君上则逆天命令虐待虐杀百姓,饮食犹如流水。流连荒亡,是诸侯最应该担忧的。从上向下游玩而不知往返叫做流,从下向上逆流游玩而不知往返叫做连,追逐野兽而不厌倦叫做荒,酗酒而不知厌倦叫做亡。先王没有流连之快乐,没有荒亡的行程。只做人君该做的事啊。’齐景公听了非常高兴。在城内认真准备宣布禁令,然后出城住在郊外。打开粮仓赈济弥补百姓不足。命令首席乐官说:‘请为我创作君臣相互为乐的音乐!’大概就是《徵招》《角招》之类。其乐辞说:‘爱戴国君有什么错?’爱戴的国君,是个好国君啊!”

【读】

这一章孟子巧妙地借用晏子启发齐景公的话,劝谏齐宣王“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北宋著名政治家范仲淹,正是从这一章汲取了智慧,在《岳阳楼记》抒发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崇高情怀,表达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理想。自《孟子》以来,“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一直是中国士人自我认同和自我勉励的精神支柱!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既是儒家传统,也是士人传统,时至今日也没有过时,读书人需要传承这个传统,而不是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5】好货好色

齐宣王问曰:“人皆谓我毁明堂 ,毁诸?已 乎?”

孟子对曰:“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欲行王政,则勿毁之矣。”

王曰:“王政可得闻与?”

对曰:“昔者文王之治岐 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禄 ,关市讥 而不征,泽梁 无禁,罪人不孥 。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 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诗》云:‘哿矣富人,哀此茕独。 ’”

王曰:“善哉言乎!”

曰:“王如善之,则何为不行?”

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货。”

对曰:“昔者公刘 好货,《诗》云:‘乃积乃仓,乃裹糇粮,于橐于囊。思戢用光。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启行。 ’故居者有积仓,行者 有裹囊也,然后可以爰方启行。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对曰:“昔者太王 好色,爱厥妃 。《诗》云:‘古公亶父,来朝走马 ,率西水浒 ,至于岐 下,爰及姜女 ,聿来胥宇 。’当是时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 。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注】

①明堂:天子接见诸侯的场所,传说周天子曾在泰山下建明堂,位于齐国境内。②已:保留。③岐:岐山,周王朝的发祥之地。④仕者:做官者。世禄:世袭俸禄。⑤关:关口。市:市场。讥:稽查奸细。⑥泽:大水池。梁:鱼梁,水中捕鱼的器具。⑦孥:妻子和儿女。不孥:即不牵涉妻子和儿女。⑧告:投诉,告诉。⑨哿矣富人,哀此茕独:出自《诗经·小雅·正月》。哿( ):快意。哀:同情。茕( qióng ):孤独。⑩公刘:《史记》认定他是周朝始祖后稷的曾孙,“公”是称号,“刘”是名字。⑪乃积乃仓,乃裹糇粮,于橐于囊。思戢用光。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启行:出自《诗经·大雅·公刘》。乃:于是。积:露天堆积。仓:仓库储备。裹:装。糇( hóu ):干粮。橐( tuó ):有底的袋子。囊:无底靠捆扎两端装东西的袋子。思:语气助词。戢:安。用:以。光:扩大,光大。斯:则。干:盾。戈:刺杀武器。戚:小斧子。扬:大斧子。爰:于是。方:方才。⑫行者:出远门的人。⑬太王:古公亶父,是公刘的九世孙。⑭厥:这个。妃:妃子。⑮来朝:清晨,清早。走马:策马驱驰。⑯率:沿着。西水:漆水西岸。浒:水边,水滨。⑰岐:岐山,位于今陕西省岐县东北部,相传西周初年有凤凰鸣于此山。⑱及:交往。姜女:太姜,古公亶父的妻子。⑲聿:语气助词,无实义。胥:相,观察。宇:建筑物。⑳旷夫:过时没有结婚的男子,与前面的“怨女”——过时没有出嫁的女子相对。

【译】

齐宣王问:“人们都说我毁明堂。我需要毁掉明堂吗?还是保留明堂?”

孟子回答:“明堂,那是天子之堂。大王您想行仁政,那么就不要毁掉明堂啊。”

齐宣王说:“王道之政可以说给我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过去文王治理岐山,耕田者按照 9:1 的比例纳税,做官的世袭俸禄,关口集市只查奸细不征税,池塘捕鱼不被禁止,治罪不连累妻子儿女。年老而没有妻子叫做‘鳏’,年老而没有丈夫叫做‘寡’,年老而无子叫做‘独’,年幼时没有父亲叫做‘孤’。这四种人,是天下贫穷而无法申诉的人。文王发布政令实行仁政,必须先考虑照顾这四种人。《诗经·小雅·正月》说:‘那些尊贵的富人啊,应当怜悯这些孤苦无依的人!’”

齐宣王说:“这些见解太好了!”

孟子说:“大王如果认为很好,那又为什么不实行呢?”

齐宣王说:“我这人有个毛病,我喜欢财货。”

孟子回答说:“过去公刘喜欢财货,《诗经·大雅·公刘》说:‘于是堆积粮食装满粮仓。于是装满干粮,小袋装又大袋装。和睦而光大,弓箭已在拉满的弦上,盾戈小斧和大斧,公刘率部走向前方。’所以居住者有余粮,旅行者有干粮,然后可以率部远征。大王喜欢财货,让百姓也与您一样喜欢财物,这对于大王您有什么困难吗?”

齐宣王说:“我这人有个毛病,我喜欢美色。”

孟子回答说:“过去太王古公亶父也好色,非常爱自己的妻子太姜。《诗经·大雅·绵》说:‘古公亶父,清晨策马扬鞭。带领大家沿着漆水东进,终于到达岐山之下。于是与妻子太姜一起,视察四周选择适合建筑之地。’正当此时,内无过时未嫁的女子,外无过时未娶的男子。大王如果喜欢美色,让百姓也与您一样喜欢美色,爱自己所爱,对于大王您来说有困难吗?”

【读】

面对孟子说的王道,齐宣王当然觉得不爽,因为王道之政,必须省刑罚,轻赋敛,让利于百姓,与百姓同乐。齐宣王觉得做不到,就只好耍赖,首先称自己有个毛病,喜欢财货。孟子以严密的逻辑推理和雄辩的历史事实,告诉齐宣王,喜欢财货是好事,与老百姓一起喜欢,没什么难处。但是,历代统治者,有几人能够与老百姓一起喜欢财货,并且以制度保障老百姓的固定财产呢?齐宣王无力反驳“与百姓一起好货”的王道,于是又耍赖,称自己还有个毛病,喜欢美色,意思是告诉孟子,行王道之政自己还 是不行。孟子继续启发引导,以古公亶父对妻子太姜的钟情热爱作为典型例子,并引用《诗经·大雅·绵》的章节,证明喜欢美色不是过,喜欢美色也不是祸,关键是必须与百姓一起,爱自己所爱。

这一章假托与齐宣王的对话,阐明的是孟子的儒家主张。为人君,行仁政,即便是喜欢财货,如果能够以民为本,让百姓也有喜欢财货和拥有财货的机会和权利,于国家也不会造成人祸。为人君喜欢美色,如果与百姓一样,都只是喜欢自己钟爱的女人,于国家百姓也未必是人祸。这大概是孟子时代的“底线思维”吧!

【2.6】请君入瓮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 楚游者,比其反 也,则冻馁 其妻子,则如之何?”

王曰:“弃之 。”

曰:“士师不能治 士,则如之何?”

王曰:“已 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王顾左右而言他。

【注】

①之:去。②比:等到。反:同“返”。③则:却。馁:使挨饿。④弃:抛弃,绝交。⑤士师:主管司法的官员。治:管理。⑥已:撤换。

【译】

孟子对齐宣王说:“大王的某位臣子把妻子儿女托付给朋友,自己到楚国旅游;等到自己返回,妻子儿女受冻挨饿,该如何处理这件事呢?”

齐宣王说:“绝交。”

孟子说:“主管司法的官员无法管理属下的官员,该如何处理?”

齐宣王说:“撤掉。”

孟子说:“如果国境之内得不到治理,该如何处理呢?”

齐宣王左右看看然后转移话题了。

【读】

这是孟子给齐宣王下套,结果齐宣王真的中招了。受人之托,却不忠人之事,面对这样的朋友,齐宣王秒回:绝交。再进一步,主管司法的官员管不了自己的下属,该怎么办?齐宣王又是秒回:撤掉。最后,孟子终于提出了需要齐宣王回答的问题:国境之内治理不好,该怎么办?虽然齐宣王“顾左右而言他”,但是他听懂了,也会想想应该约束自己,应该有所作为,而不应该一味颓废。孟子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成功运用类比推理和归谬的手法,层层递进,循循善诱,齐宣王掉进陷阱才猛然意识到自己上当了。由此可知,即便是在思想相对自由的春秋时期,为人臣多么不易,为人谋士多么不易!中国专制政治环境之中,臣子对君王的谏言尤其难以把握分寸!

【2.7】民之好恶

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 之谓也。王无亲臣 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 也。”

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

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 ,疏逾戚 ,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注】

①世臣:累世旧臣,世受国恩的老臣。②亲臣:亲近信任的臣子。③亡:离开。④卑:地位低的臣子。逾:逾越。尊:地位高的臣子。⑤疏:关系疏远的臣子。戚:关系亲近的臣子。

【译】

孟子觐见齐宣王,说:“所说的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并不是说国家有高大乔木,而是说国家有世受国恩的累世旧臣。大王您没有自己信任的臣子,过去所挑选的臣子,今天都离开大王您不知去何处了。”

齐宣王说:“我怎么才能识别臣子的无才而舍弃呢?”

孟子说:“国君纳进贤臣,如果不得已,将使地位低的放置在地位高的之上,将使关系疏远的放置在关系亲近的之上,可以不慎重吗?左右都说贤,未必可用;大夫都说贤,未必可用;国人都说贤,然后认真考察;确认其贤,然后任用。左右都说不可用,不要听;大夫都说不可用,不要听;国人都说不可用,然后考察他;确认不堪重用,然后放弃。左右都说可以杀掉,不要听;大夫都说可以杀掉,不要听;国人都说可以杀掉,然后认真考察他;确认可以杀掉,然后杀掉他。因此可以说,国人杀了他。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读】

这一章承孔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而来,是儒家民本思想的精髓,发展到孟子时已经非常成熟了。孟子先帮助齐宣王分析,什么是故国,这个故国不是故去的国家,不是灭亡的国家,而是指有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国家,这一类国家有世受国恩、忠心报国的旧臣可以作为国家的栋梁,而不是这个国家有参天大树。参天大树,意味着自然历史悠久;忠心耿耿的世臣,则意味着这个国家有历史、有文化、有厚重感!这样的国家,其国君相对来说压力比较小。而齐宣王所面对的恰恰是没有忠心耿耿世臣的局面,必须要选择新人充实自己的管理团队。

如何识别臣子无才而舍弃,这其实是各个国家和民族,甚至各种团队面对的共同问题或难题。要解决人才匮乏的问题,必须优化管理团队,必须补充新人。但是,所有的新人都从零开始,从最下层开始,显然管理团队依然会充满暮气、老气横秋。但要把地位低的人放在地位高的人上面,要把关系疏远的放在关系亲近的人上面,这样的事情不能不慎重。

孟子提出的选人用人的标准,颇值得今天各种团队选人用人参考。左右亲信都说行的人可用吗?未必。大夫们都说行的人可用吗?未必。必须进一步考察,然后才能确认是否可用。汉代的王莽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左右都说可用,甚至都说贤;大夫都说可用,甚至都说贤;国人都说可用,甚至都说贤。结果呢?王莽篡汉,不仅不行,而且成为篡汉的乱臣贼子。同样,对于所谓坏人的判断和裁决,更是要慎之又慎,生命只有一次。左右、大夫、国人都说可杀,也未必可杀,必须亲自考证,确认罪该万死,才杀掉。最典型的是明末忠臣袁崇焕,在被误判为奸细的时候,左右都说可杀,大夫都说可杀,国人都说可杀,最悲惨的是国人在袁崇焕被凌迟处死的时候,万人空巷,人人争着以吃一口袁崇焕的生肉为光荣和快乐。结果却是,明朝最后一个擎天柱,被崇祯皇帝自己毁掉了。

【2.8】诛一夫纣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 ,武王伐纣 ,有诸 ?”

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臣弑 其君,可乎?”

曰:“贼仁者谓之‘贼 ’,贼义者谓之‘残 ’。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注】

①汤:商汤,商帝国的开国之君。放:放逐。桀:夏桀,夏朝亡国之君,以残暴著称。②伐:讨伐。纣:商纣王,商朝亡国之君,残暴且荒淫无度。③诸:“之乎”的合音。④弑:臣杀君为“弑”。⑤贼:害,破坏。⑥残:伤,伤害。

【译】

齐宣王说:“商汤放逐夏桀,武王讨伐商纣王,有这样的事吗?”

孟子回答说:“在古书上有记载。”

齐宣王反问:“臣子可以弑杀其君王吗?”

孟子回答说:“破坏仁爱的人称之为‘贼’,破坏正义的人叫做‘残’。残贼俱全的人我们叫他‘独夫’。我只听说武王诛杀了独夫纣,没有听说弑君一说啊。”

【读】

齐宣王也有设套的本领。商汤放逐夏桀和武王讨伐商纣王,似乎按照儒家伦理,都犯了“弑君”的大忌。但是,这一章,正好证明了孔孟心目中的“君”并非国君的专称,而是道德高尚的人。即使身为君王,残暴荒淫如夏桀和商纣王,无仁心、无正义,只不过是一个独夫,不是什么君王。对于君王的定义,不是看位置,而是看德行;儒家品德优先、道德优先的伦理哲学取向,在孟子的年代,已经非常成熟了。如果传统官本位文化按照孟子儒学的价值取向发展,应该是德本位;德本位成为中国政治文化的主流,中华文明应当更加灿烂。

【2.9】教玉人琢

孟子见齐宣王曰:“为巨室 ,则必使工师 求大木。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任也。匠人斫而小之 ,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王曰:‘姑舍女 所学而从我’,则何如?今有璞 玉于此,虽万镒 必使玉人雕琢之,至于治国家则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以异于教玉人雕琢玉哉?”

【注】

①巨室:高大的宫室。②工师:工匠的主管官员。③斫:砍削。小之:使之小。④姑:姑且。女:同“汝”。⑤璞:美玉藏于石头被称为“璞”。⑥镒:古时候金银计量单位,二十两为一镒。

【译】

孟子觐见齐宣王说:“造大房子,就必须让工程师寻找大木料。工程师得到大木料,大王很高兴,认为这棵大木料可胜任大房子的需要。那工程师从小就学习,长大了就想进一步付诸实践,大王说:‘姑且放弃你所学的专业听我的命令’,那怎么样呢?现在有璞玉在此,虽然不惜万镒重金必然责成玉匠雕琢它,而对于治理国家却说:‘姑且放弃你所说的,听我的命令’,这与教导玉匠如何雕琢璞玉有什么区别呢?”

【读】

读这一章,脊背发凉。如果上位者以为自己什么都懂,胡乱指挥,结果只会把局面弄得一团糟!蔡元培在北大工作的时间不是很长,却能够成为北京大学的奠基人,能够开辟现代高等教育新局面,能够开创现代教育新风,那是因为他走了一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道路,尊重人才,尊重专业,让每个教师的生命都绽放精彩!清华大学梅贻琦,自己甘愿当一个沉默寡言的主持人,把治校的权力让渡给“教授委员会”,以“我从众”的方式,实现了教授治校的目标,创造了清华灿烂的历史,也奠定了清华作为世界名校的地位。

中国的民企很少能做大,更少能做强,有人认为主要是中国民营企业家实行家族式管理所致,但我认为这不是主要原因,根本原因在于他们不懂装懂,错把位置当权威,不相信专业人士,不相信职业经理人,自以为是。地方政府搞经济,不向企业家请教,而向上级要指示,层层如此,经济能够做得好才怪。地方政府做教育,不向一线最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问计,不向教育家请教,却只向上级要指示,这样做教育岂不是缘木求鱼?能做好才怪。行行如此,层层如此,这不是教木匠做木工,教玉人琢玉吗?

【2.10】箪食壶浆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 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 ,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

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 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 而已矣。”

【注】

①或:有人。②旬:十天。举:攻克。之:燕国。③箪:竹器,用作动词,用竹器装。食:粮食。壶:陶制器皿,用作动词,用壶装。浆:汤酒类饮品。④运:运转,寻求变化。

【译】

齐国出兵攻打燕国,战胜了。齐宣王问曰:“有人对我说不要吞并燕国,有人对我说要吞并燕国。以一个拥有万辆战车的大国攻打一个拥有千辆战车的国家,五十天就攻陷了,单凭人力没有这么顺利。不吞并,必定遭天谴。如果吞并,如何呢?”

孟子回答说:“吞并燕国但百姓高兴,就吞并。古代的人已经有人这样做了,就是武王啊。如果吞并燕国但百姓不开心,就不要吞并,古代已经有人这么做了,就是文王啊。以一个拥有万辆战车的大国攻打一个拥有万辆战车的大国,老百姓用竹筐盛饭用陶壶装酒装汤迎接大王的军队,难道有别的想法吗?只不过是想避开水深火热的生活吧。如果水越来越深,如果火越来越热,他们也就会转而寻求其他出路了。”

【读】

是否攻打邻国,是否吞并诸侯国,这是人类历史上无可回避的问题,就是今天也不例外。但是,儒家给出的王道确立了最高原则:如果老百姓不高兴就不要吞并,如果百姓有“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的热切期盼,那就毫不犹豫吞并,救民于水火,解困于倒悬。今天在企业兼并、学校合并等过程中,孟子提出的原则也是适用的,被兼并方的人们高兴就兼并,被兼并方的人们不高兴就不要兼并。被兼并地方的百姓不高兴,就不要考虑兼并;被兼并地方的百姓如久旱逢甘霖引领而望,那就兼并!

【2.11】诛君吊民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 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 寡人者,何以待之 ?”

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 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 征,自葛 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 ?’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 也。归市 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 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徯我后 。’今燕虐 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 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 ,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 畏齐之强也,今又倍 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 ,止 其重器,谋于燕众 ,置君而后去 之,则犹可及止也。”

【注】

①谋:谋划。②伐:攻打。③以:用。待:应对。之:指代诸侯准备攻打齐国这件事。④汤:商汤。⑤一:开始。⑥葛:葛国。⑦奚:为什么。为:攻打,征伐。后我:即“我后”。⑧云:乌云。霓:彩虹。⑨归:趋。归市:赶集。⑩吊:抚恤慰问。⑪徯( ):待。后:君王。⑫苏:复苏,被解救。⑬虐:暴虐,虐待。⑭系累:捆绑,俘虏。⑮重器:国家祭祀用的礼器等。⑯固:本来。⑰倍:翻倍。⑱反:同“返”。旄:同“耄”,老人。倪:小孩。⑲止:归还。⑳众:民众,以孟子的民本思想看,此处的“众”应指都城百姓。㉑置:设置。去:离开。

【译】

齐国攻打燕国,攻占下来了。各诸侯即将谋划救援燕国。齐宣王对孟子说:“诸侯多半会谋划攻打我,用什么办法应对呢?”

孟子回答说:“臣听说国土七十里而最终统一天下,商汤就是。没听说国土千里却畏惧的。《尚书》说:‘商汤刚开始征伐,从葛国开始。”天下百姓都信任商汤,商汤向东面征讨,西边国家百姓就抱怨;向南面征讨,北方狄国百姓抱怨:‘为何后讨伐我国呢?’百姓对王师的渴望,就像大旱期间对乌云和彩虹的渴望。赶集的人不被禁止,耕田的人没有停息。诛杀其国君抚恤其百姓,就像及时雨降下。百姓大喜。《尚书》说:‘我们等待君王,君王来后我们才能被解救。’如今燕国虐待自己的百姓,大王您去征讨燕国,百姓认为这将拯救自己于水深火热之中啊,用竹筐盛着粮食,用陶壶装着酒和汤,迎接大王的军队。如果杀掉他们的父兄,俘虏他们的子弟,毁掉他们的宗庙,搬走他们祭祀的礼器,这样做怎么可以呢?天下本来就畏惧齐国的强大,现在又把疆域扩大一倍而不行仁政,这是招致天下兴兵攻打的根源啊。大王赶紧发布命令,释放他们的老小,归还他们的礼器,征求国都百姓的意愿,扶植燕国新的国君后离开燕国,那么还可以阻止诸侯的围攻。”

【读】

齐宣王伐燕取得胜利后,却放弃吞并国土的策略。这个策略的提出者是儒家亚圣孟子,历史已经证明这个策略是正确的。战胜敌国后,到底是吞并,还是重新扶植新的国君,关键是看人民的意愿,同时也要看大环境是否允许,前者是内因,后者是外因。“二战”时期,希特勒侵略那么多国家,吞并那么多国家,这是人类的灾难。日本侵略中国和亚洲邻国,以撮尔小国的资源和兵力,侵略国土面积十倍于己的中国,已经是蛇吞象的态势,而膨胀的日本军国主义者不仅扩张到东南亚,甚至丧心病狂袭击美国珍珠港军事基地,终于敲响了埋葬日本法西斯的丧钟,加快了其灭亡的步伐。不用孙子兵法,就是用孟子儒家思想来判断,“二战”中德国、日本必败,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2.12】出尔反尔

邹与鲁哄 。穆公问曰:“吾有司 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 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 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

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 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 实,府库 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 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 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 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注】

①哄:冲突。②有司:有关官员。③莫:未。之:去。④疾:痛恨。长上:长官和上级。⑤转:因饥饿辗转而死。⑥仓廪:储藏粮食的仓库。⑦府库:古代国家储藏财物和武器的地方。⑧慢:怠慢。残:伤害。⑨夫:句首发语词,表示感慨。⑩尤:责备。

【译】

邹国与鲁国起冲突。邹穆公问孟子说:“我的官员死了三十三人,而百姓却不能去为救他们而死。杀了这些百姓吧,杀都杀不完;不杀他们,又痛恨他们眼看着长官和上级死掉而不肯救援,怎么处理才好呢?”

孟子回答说:“凶险的年成和饥荒的岁月,君王您的百姓因饥饿而死在沟壑之中,壮年而散失到四方各地的,有几千人啊;但是君王您仓库装满粮食,府库塞满财物,主管官员没有把这些情况报告您,这是怠慢君上而伤害百姓啊。孔子的弟子曾子曾经说:‘谨慎啊谨慎啊!你是怎样对待别人的,别人反过来就怎么对待你啊!’今天百姓正好是报复您和官员对他们的伤害啊!君王您就不要责怪百姓了!君王行仁政,这些百姓就爱戴君王,并为长官而拼死相救啊。”

【读】

孟子与邹穆公探讨如何让百姓爱国的问题。邹穆公认为百姓不爱戴自己的长官和上级,痛恨百姓面对长官和上级的死亡而不能拼死相救。孟子却看到了问题的本质:你是怎么对待百姓的,百姓就怎么对待你。长官和上级爱下级,关键时候百姓就能拼死相救。在和平岁月里,粮仓装满粮食,府库塞满财物,百姓却因饥饿而死于沟壑,作为长官和上级却不把这些情况报告给国君,导致国难当头,百姓视而不见,见死不救。在孟子看来,上位者不要责怪百姓,而是要反躬自责。的确,自古以来,凡是只要求百姓为国家牺牲而不肯为百姓谋福祉的统治者,从来都不可能换来百姓的支持!

出尔反尔,这个成语现在的意思已经完全变了,成了贬义词。在《孟子》语境中,是中性词。你爱护百姓,百姓就拥护你;国家爱惜百姓,百姓就可以为国家赴死。就像照镜子,投射的是阳光,反射回来的也是阳光。执政者付出的是真心关爱,收获的就是百姓的赴汤蹈火。如果执政者像顾炎武一样,懂得江山是天下人的江山,非一家一姓的私产,他们就懂得珍惜民心、珍惜民意是当务之急。

【2.13】死里求生

滕文公 问曰:“滕,小国也,间 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

孟子对曰:“是谋 非吾所能及也。无已 ,则有一焉: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 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

【注】

①滕文公:滕国国君,滕定公的儿子,因为行文德,所以称为文公。滕:周初分封的小诸侯国,姬姓,周文王之子错叔绣所封,在今天山东省藤州西南。②间:处,夹在。③是:这个。谋:谋划。④无已:不得已。⑤效:至。

【译】

滕文公问孟子:“滕国,是个小国,处在齐国和楚国之间。是服侍齐国呢,还是服侍楚国呢?”

孟子回答说:“这种计谋非我能力所及啊。万不得已,则有一个办法:把护城河凿深,把城墙筑高,与百姓坚守,百姓宁愿死也不肯离开,那么就有办法了。”

【读】

孟子也许是谦虚,称这种计谋并非自己力所能及;也许是因为太了解滕国及滕文公了,所以,他没有给出商汤和周文王以小国王天下的建议,也没有给出千乘之国事奉万乘之国的相关建议,只是给出了“深挖池,高筑墙,军民死守”的建议。但是,这个建议成功的条件就是军民同心死守。言下之意,以民为本、善待百姓才是唯一的办法,也是死里求生的办法。如果一个小国,全民宁死不屈,大国往往也难以奈何!大国要想征服一个全民“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小国,国君就一定会考虑自己的人格形象和国际影响,所以,在春秋时期不失为一良策!

【2.14】创业垂统

滕文公问曰:“齐人将筑薛 ,吾甚恐,如之何 则可?”

孟子对曰:“昔者大王居邠 ,狄 人侵之,去之岐山 之下居焉。非择而取之,不得已也。苟为善,后世子孙必有王者矣。君子创业垂统 ,为可继也。若夫 成功,则天也。君如彼何 哉?强 为善而已矣。”

【注】

①筑:修筑,构筑。薛:薛国,周初的封国,任姓。②如之何:把他怎么样。③大王:太王,周的开国之君古公亶父。邠:同“豳”,在今陕西省旬邑县。④狄:即獯鬻,是后世匈奴人的祖族。⑤岐山:周朝的发祥地,陕西岐山县东北箭括山。⑥创:开创。垂:流传。统:大业。⑦若夫:句首发语词,至于。⑧如彼何:把它怎么办?即如何应对齐国在薛国修筑城池一事。⑨强:全力。

【译】

滕文公问孟子:“齐国人将修筑薛国的城池,我非常恐惧,该如何应对呢?”

孟子回答说:“古时候太王居住在豳地,獯鬻人侵扰,于是率族人去到岐山下定居。不是主动选择而谋取,不得已而为之。如果坚持行善政,您的后世子孙必有王者啊。君子开创可以流传的大业,是可以继承的。至于成功,那是天意啊。君王该怎么应对呢?全力以赴行善政而已。”

【读】

虽然春秋已无义战,但是诸侯与诸侯的交往,大家还是在真真假假的“尊王”前提之下,大国对小国虽有欺凌,但是不至于轻易灭国。到了战国时期,大国对小国的欺凌,则无所顾忌。孟子相信天命,坚信善政必有王者兴,所以,给出的建议要及时行善政,也就是行仁政,行王道。至于最终的成败,就只能看天意了。

很多人觉得孟子的思想很迂腐,尤其是关于国家建设、发展、安全的思想不符合现代国际交往的实际。未必如此。小国如何与强邻为伴,孟子的主张是实行仁政,善待人民。孟子的建议也是滕国的最佳选择。如果不行仁政,则不仅面临着强齐的欺凌,也面临着国人的背叛。行仁政,爱民而生,就算不能成就王业,也无愧于心,无愧于民,当然也无愧于天。世界上仅有弹丸之地的国家多得很,但是爱民如子,保民如赤子,他们的国家就会安全,生活就会幸福!他们在国际交往中,因为尊重珍惜本国人民而备受世界各国的敬重,与大国为邻,一样可以与强国为邻,安全、富足、文明、祥和。

【2.15】效死勿去

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竭力以事大国,则不得免 焉,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事之以皮币 ,不得免焉;事之以犬马,不得免焉;事之以珠玉,不得免焉。乃属其耆老 而告之曰:‘狄人之所欲者,吾土地也。吾闻之也:君子不以其所以养人者 害人。二三子 何患乎无君?我将去之。’去邠,逾梁山,邑 于岐山之下居焉。邠人曰:‘仁人也,不可失也。’从之者如归市

“或曰:‘世守 也,非身之所能为也。效死 勿去。’

“君请择于斯二者。”

【注】

①免:免于被欺凌、侵犯。②皮:皮裘。币:帛,用于赠送的丝织品。③属:召集,聚集。耆:六十岁的人。老:七十岁的人。④养人者:指养活人的财物食品等。⑤二三子:太王对随从的称呼,你们。⑥邑:用作动词,修筑城邑。⑦归市:赶集。⑧世守:世代坚守。⑨效死:牺牲生命。

【译】

滕文公问孟子:“滕,是个小国;竭尽全力事奉大国,也不能避免被侵略和吞并,应如何应对呢?”

孟子回答说:“过去太王居在邠,狄人侵扰。用皮衣和丝织品事奉,仍然不能避免被侵扰;用珍珠美玉事奉,也不能避免被侵扰。于是召集老人说:‘狄人想要的,是我的土地啊。我听说:君子不能因为养活人的这些土地财物而伤害人。你们何必担心没有君王呢?我将离开这里。’离开邠,翻越梁山,在岐山之下筑城居住。邠人说:‘太王是仁人啊,不可以失去他。’追随者仿佛赶集一样络绎不绝。

“有人说:‘这里是祖传世代坚守的基业,不是自作主张就能放弃的。宁可献身也不能离开。’

“大王请在这两种策略中选择吧。”

【读】

如何事奉大国?中国自古以来,有货赂之策,有和亲之策,有迁居之策,一般不选择直接战斗,要战斗也要等到行王道之后,凝聚民心民力,才有可能爆发强大的战斗力,传檄而定。在周王朝甚至连名义都已经不被尊重的背景下,诸侯之间除了暴力争霸,似乎没有别的选择。孟子给出的策略,无非是以民为本,为民谋福祉,把君王的利益放在了第二位。以暴制暴,显然不是孟子的选择。虽然孟子让滕文公选择迁移和战斗两种模式,但他或许更期待滕文公选择古公亶父的策略,因为历史证明他“以退为进,避其锋芒”的策略是英明的,也是有远见卓识的。周王朝,中国第一个文明时代,就是在岐山之下生根、开花、结果的!如果当时选择硬碰硬,选择战争,选择货赂,估计周文明都不一定会诞生!

【2.16】前丧后丧

鲁平公 将出,嬖人臧仓 者请曰:“他日君出,则必命有司所之 。今乘舆 已驾矣,有司未知所之,敢请。”

公曰:“将见孟子。”

曰:“何哉,君所为轻身以先 于匹夫者?以为贤乎?礼义由贤者出;而孟子之后丧逾前丧 。君无见焉!”

公曰:“诺。”

乐正子入见,曰:“君奚为不见孟轲也?”

曰:“或告寡人曰:‘孟子之后丧逾前丧’,是以不往见也。”

曰:“何哉,君所谓逾者?前以士 ,后以大夫 ;前以三鼎 ,而后以五鼎 与?”

曰:“否,谓棺椁 衣衾之美也。”

曰:“非所谓逾也,贫富不同也。”

乐正子见孟子,曰:“克 告于君,君为来见也。嬖人有臧仓者沮 君,君是以不果 来也。”

曰:“行,或使之;止,或尼 之。行止,非人所能也。吾之不遇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

【注】

①鲁平公:鲁国国君,名叔,鲁景公之子。②嬖人:宠幸之臣。臧仓:人名。③命:告诉。所之:所要去的地方;之:去。④乘舆:国君的车辇。⑤轻身:轻视自身,即屈尊降贵之意。以:而。先:先去拜访。⑥后丧:母亲的丧事。逾:逾越。前丧:父亲的丧事。⑦士:指代士的礼制规格。⑧大夫:指代大夫的礼制规格。⑨三鼎:士的礼。鼎:古代调和五味的炊具。⑩五鼎:大夫的礼。⑪棺:内棺。椁:外棺。⑫克:乐正子之名。⑬沮( ):阻止。⑭不果:表态副词,“果不”的倒装。⑮尼:阻止。

【译】

鲁平公将外出,宠幸之臣臧仓请示说:“以往君王外出,就告诉管事的人要去的地方。今天大王的车辇已经备上马,管事的人却不知道要去的地方。斗胆请示。”

鲁平公说:“准备去见孟子。”

臧仓说:“为什么呢?您的做法是降低身份先去拜访一个平民?大王认为孟子是贤人吗?礼义由贤人的行为体现出来的;但孟子母亲的丧礼逾越了其父亲的丧礼。您不要去见他了!”

鲁平公说:“那好吧。”

乐正子进宫见鲁平公说:“君王为何不去见孟轲呢?”

鲁平公说:“有人告诉寡人说:‘孟子母亲的丧礼逾越了其父亲的丧礼’,因此不去见他了。”

乐正子说:“君王您所说的逾越是什么呢?前面父亲的丧礼是士的规格,后面母亲的丧礼是大夫的规格;父亲的丧礼用三个鼎的祭品,后面母亲的丧礼用五个鼎的祭品吗?”

鲁平公说:“不,是说棺椁和寿衣的华美。”

乐正子说:“不是母亲的丧礼逾越了父亲的丧礼,而是贫富不同而已。”

乐正子见孟子,说:“我对鲁平公说您贤能,君王原本来见您。幸臣臧仓阻止了君王,君王因此就不来了。”

孟子说:“要干事情,有人支持;停止下来,有人阻止。干成或干不成,非人力所能控制。我与鲁君不能相遇,是天意啊。臧姓那个小子怎么能使我不遇见鲁君呢?”

【读】

西方人相遇,他们会说幸会;中国人相遇,往往会说缘分;缘分是什么?是因果,是偶然中的必然,是冥冥之中的天意。孟子就是这么认为的!齐国是姜尚的后裔当家,姜姓;鲁国是周公的后裔当家,姬姓。孟子未与鲁平公相见,是缘分,也是天意!至少证明,王道在鲁国是行不通的,礼乐的血脉在鲁国也就到此为止了,鲁国从此走向衰败,几乎成为历史的必然。天意之外,人力其实不可忽视。鲁平公因为臧仓一番言论,就改变了自己的初衷。如果鲁平公能够像周文王姬昌那样,多次到渭水边去寻找和邀请姜子牙,主动拜访一介布衣的孟子,或许鲁国将是另外一番局面。自以为是的君王,基本都以失败告终;礼贤下士的君王,基本上都从胜利走向胜利。 DNxu2JyXodl/Pe8j+HhCYaOLnPCx2LoCsF3+i9OLC/jeZhQODCKqFBLJmjQTe//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