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4】三省吾身

曾子 曰:“吾日三省 吾身:为人谋而不忠 乎?与朋友交而不信 乎?传 不习乎?”

【注】

①曾子:曾氏,名参(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闻名,据传他撰写了《孝经》《大学》。②三:言其多,这是古汉语数词的基本用法。省(xǐng):检查、察看。③忠:尽心竭力。④信:真诚守信。⑤传(chuán):传授的学术。

【译】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受人之托是否恪尽职守?与朋友交往是否讲诚信?讲授的学术是否亲自实践过?”

【读】

反求诸己,是儒家最重要的方法论。这一点,与西方心理学的向内归因风格高度契合。一事不成功,首先找自己的原因,首先找主观的原因,而不是找别人的原因,找外部的原因,找客观原因。一事要成功,必须依靠自己,依靠内因,依靠主观努力;自己是生活的主角,自己不努力,内心无追求,依靠别人,依靠外力,要成功,要成就事业,要成就大业,往往很难。

反求诸己,就是一种内省机制,一种反思机制,一种主动自觉的自我批评机制。儒家对于自己的缺点,不待别人批评,自己主动批评自己。这种批评精神,在儒学被异化为维护神权、皇权、男权、夫权的工具后,消失殆尽。这是中华民族的不幸!从此往后,自觉批评精神,谁拥有,谁就是胜利者,甚至是王者。

反思的对象是什么?曾子举了三个例子:受人之托是否恪尽职守,与朋友交流是否讲诚信,讲授的学术是否亲自实践过,还应该包括学习、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三省吾身”的“三”是概数,表示多次。当反思成为学习方法、反思成为工作方法、反思成为生活方式、反思成为行为习惯、反思成为生命常态,学业必然进步,事业必然成功,人生必然精彩。曾国藩数十年如一日,坚持写日记反思,甚至不惜骂自己“真禽兽也”,并不断克服人性的弱点,最终修炼成为中兴名臣、洋务重臣、理学完人。孔子儒家的人生策略,自己反思自己,自己批评自己,何必等待别人批评呢?因此而成功者,古今中外,不胜枚举!

“传不习乎”很多版本解读错误了。正确解读是:“自己讲授的学术亲自实践过了吗?”这不仅是“知行合一”理念的传承,也是读书人应有的学术操守。什么是知行合一?某一理念,经历了植根于心、付之于行、行为自觉三个阶段,就进入知行合一的状态。“慈悲”是上天赋予人类的情感智慧,有慈悲之心,就有与之相匹配的行为自觉,比如说看到一个孩子在井边爬行,即将掉进井里,无论是谁,只要是正常的人,都会伸手去救助,无须提醒,一任自然,这就是知行合一。“自强不息”是后天的理性智慧,认同则内心强大,实践则愈挫愈奋,坚持则成大事、成大业、成巨匠、成大家、成大师。生物化学属于“智性智慧”,一样离不开“学而时习之”,重大的科学技术创新,几乎都在实验室里完成,这是遵行知行合一教育哲学的奇迹。音乐这类感性智慧能够离开“知行合一”吗?如果背离,可以培养出一流的演奏家,但是无法培养世界级的音乐家。如果音乐融入生命,熔铸灵魂,成为一辈子的坚守,则可以培养出贝多芬、李斯特、柴可夫斯基等世界级的音乐大师。 LfXJeI8qKsJjgS2APMEnTsm6CP/pGm21QXpTWakCkQekEtPh4S/fDU+yFpXtcKH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