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子 ① 曰:“其为人也孝弟 ② ,而好犯上 ③ 者,鲜 ④ 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⑤ 。君子务本 ⑥ ,本立而道 ⑦ 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 ⑧ 与!”
①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论语》中,记载孔子的学生一般都称其字或号,只有曾参、有若、冉求、闵子骞四人有时称“子”。②弟(tì):同“悌”。孝、悌是孔子儒家特别提倡的基本道德品质,“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③犯:冒犯。上:指在上位的人。④鲜(xiǎn):少。⑤未之有也:“未有之也”的倒装。⑥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⑦道:指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简而言之,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⑧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仁学即为人学,故孝悌是做人的根本。仁是孔子儒家的哲学范畴和道德准则。
有子说:“一个人孝敬父母,尊重兄长,却喜好冒犯在上位的人,这种人少见;不喜好犯上,却喜好造反,这种人从来没有。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确立了根本,‘道’就有了。孝敬父母,尊重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孝悌是仁的根本也是人的根本吗?当然。孔子也曾经说过:“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作为教育家的孔子都说,如果人丧失了仁爱之心,遵守礼仪有什么用?如果人丧失了仁爱之心,礼乐有什么用?孟子则说:“无恻隐之心(仁爱之心),非人也。”由此可见,仁在儒学价值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而仁的起点在何处?在孝悌。试想:学生如果在家尚且不能善待父母,能期待他善待别人的父母吗?能期待他将来善待天下人吗?如果连老师都不尊重,能够期待他将来尊重长者吗?如果兄弟姐妹都不能够善待,他能善待别人如兄弟姐妹吗?能期待他将来带出有亲和力、凝聚力的企业团队吗?
社会问题本质上是伦理问题。就以由孝悌而强化的仁爱之心来讲吧!儒家的伦理逻辑是,从爱家人开始,接着爱他人,爱族人,爱人民,爱国家,爱人类,爱自然,从有孝悌之心,发展到“天人合一”的智慧,发展到“民胞物与”的情怀。再说儒家传统伦理“忠、孝、仁、义、礼、智、信”排在最后的诚信,如果个人不讲诚信,会有朋友吗?如果政府不讲诚信,在人民心中会有威信吗?如果国家不讲诚信,在世界范围内还有市场吗?所以,社会问题,甚至政治问题,本质上是伦理的问题。人的伦理出了问题,社会才出大问题。
基于此,教育的当务之急回归精神活动的本质追求。重建忠、孝、仁、义、礼、智、信、和等价值体系,重建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科学法治的人文精神,把人培养成为思想自由的人,把人培养成为人格独立的人,把人培养成为追求和坚持真理的人,把人培养成为具有家国情怀的人,那么做事业、做学问,其实很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