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懿子 ① 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 ② ,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①孟懿子:鲁国大夫,鲁国“三家”(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之一,姓仲孙,名何忌,“懿”是谥号。其父临终前要他向孔子学礼。②樊迟:姓樊,名须,字子迟。孔子的弟子,他曾和冉求一起帮助季康子革新。御:驾驭马车。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不违背礼。”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说:“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说‘不违背礼’。”樊迟说:“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遵照礼安葬他们,遵照礼祭祀他们。”
关于孝道,孔子对不同人给出的解释不一样,不是标准答案,被后世人奉为因材施教的经典。孟懿子兄弟俩缺少礼仪、礼法修养,父亲临终前嘱咐他们要到孔子那里学习礼,所以才有这样一段关于礼的对话。孝是孔子儒家坚守和坚决捍卫的伦理价值,并非迂腐,而是远见卓识。孝,是一切伦理的基础,是家庭伦理的根本,是社会伦理的源头。有孝心,才会有慈悲之心,才会有同情之心,才有善待他人之心,才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对孝道的坚守,在任何时代都不过时。孝的伦理缺失,正在造成一种社会病态。父母健在,不能“事之以礼”,你还能善待天下人的父母?你还能善待天下长者如父母?显然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