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3】并非选择

子曰:“道 之以政,齐 之以刑,民免 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

【注】

①道:引导、治理、管理。②齐:使之整齐,约束。③免:避免、躲避。④格:木栅栏,引申为规格、风度、风范。

【译】

孔子说:“用法律管理百姓,用刑法来约束百姓,百姓只求免于犯罪受惩,却丧失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用礼制去规范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有羞耻之心,而且人格趋于高尚。”

【读】

本章只是把德治(礼治)和法治两种治国方式的优缺点拿出来比较,并未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不能因此得出儒家反对法治的结论。五四运动以来,对儒家政治形态的攻击,往往片面斥之为人治,显然是意气用事;儒家政治形态,从来都是以人为本的德治与以民为本的法治(非单纯体现最高统治者意志的法治)的结合。数千年来,这种政治形态,造就了汉唐盛世,造就了华夏文明,造就了从大秦帝国到鸦片战争前夕2000多年世界第一的GDP;妄自菲薄,全盘否定,显然有失客观和公允。

德治在操作层面,通常是以礼治国,也就是以礼乐教化治国。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这句话讲出了法治和德治(礼治)各自的功能和侧重。“礼”的约束力量发生在不道德行为发生之前,唤醒良知,回归理性,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法”的惩戒作用发生在不道德的事情甚至违法的事情发生之后,往往伴随着人身自由受约束或支付经济补偿、劳动力补偿的代价。“法”的效果,能使被惩戒者付出明显的代价,感觉到鲜明的创痛,它是显性的;“礼”的约束不容易为被禁者察觉到,因为礼的约束在于内心、在于自觉,它是隐性的。

儒家礼治或德治最实用的领域,莫过于教育,莫过于教育管理。礼治或德治的思想运用于教育,那就是重视道德教化,重视良知唤醒,重视理性回归,重视人性养护,重视人文精神重建,让师生达到“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须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的道德境界,而不是用一项项制度吓唬人,用数不清的数据算计人。

呜呼,期盼深化教育改革! VkWUaUsnEG6wO6UBzndYl6bYTbPRvAJP0oyMDoB+erPSmReSI5ADeoCO63CfyT/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