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12】以和为贵

有子曰:“礼 之用,和 为贵。先王之道 ,斯 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 之,亦不可行也。”

【注】

①礼:春秋时“礼”泛指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孔子所说的“礼”,既指周礼的礼节、仪式,也指道德规范。②和:和谐,不同的事物能够共存共生,不同的思想自由发展,不存在用谁来指导谁,也不存在谁消灭谁的问题;与之相对立的是“同”。③先王之道:指尧、舜、禹、汤、文、武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④斯:这、此,这里指“和”。⑤节:节制、限制。

【译】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圣明君主的治国方法,最值得称道的就在这里,事情无论大小都遵行和谐的原则去做。有时候行不通,那是为求和谐而和谐,不用礼来节制,也是不可行的。”

【读】

“和”是中国原始儒家所崇尚的价值,也是儒家贡献给全人类最宝贵的哲学思想。“和”意味着不同人、不同思想、不同主张相互包容,共生共荣,意味着组织文化充满无限活力。“同”的含义正好相反,组织内没有不同的人,没有不同的思想,没有不同的主张,没有不同的意见,这样的组织文化形态缺少活力,是一种正在走向堕落、衰败的文化。《国语》有言:“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和”才能创造新生事物,“同”不能延续生命。阳光虽然很美,但是如果地球只有阳光而无万物,地球也就失去了生机。绿色充满生命的灵动,但是如果只有绿色,那是什么?那是死亡之态。人虽然是万物之灵长,但是,如果地球上只有人类,而没有别的动植物,那也是死亡之态。和则万物发荣滋长,同则无法延续生命。“和”的相对方是“同”,甚至可以说“和”的反义词是“同”。

组织对于“和”文化与“同”文化的不同选择,会导致完全不同的结局。《三国演义》中,曹魏集团最终战胜蜀汉集团,不是天意,而是组织文化较量的结果:曹魏集团的组织文化特征是“和”,曹操能够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胸怀容纳天下各种各样的英才,在决策过程中,也能够听取大家的不同意见,选取最佳方案和策略并付诸实施,于是,曹魏集团人才越来越多,力量越来越强,其战胜蜀汉集团只是时间问题。相反,蜀汉集团,虽然有刘备的贤德,有诸葛亮的智慧,有五虎上将的勇猛,但是其组织文化特征是“同”,一切以诸葛亮的思想为思想,以诸葛亮的感情为感情,以诸葛亮的策略为策略,众将均无须动脑筋,也不敢动脑筋——两个有独立思维能力的人都不得善终,一个是魏延被当作叛将斩了,一个是马谡被挥泪斩了,所以谁也不动脑筋,谁都选择躺平,只是按着诸葛丞相的锦囊妙计,拆开照做就是了,如是,蜀汉集团的人才逐步变成“庸才”,五虎上将之后,连个先锋官都很难找,导致“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衰败。曹魏战胜蜀汉,是“和”文化战胜了“同”文化。

君子的特质是“和”,小人的特质是“同”。孔子强调:“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尊重他人,但是保持人格独立、思想独立,不在原则性问题上妥协;小人则同气相求,丧失原则,追求共同的利益,但是缺乏自己独立的人格、思想、立场。

“和”是“礼”的基石,“礼”是“和”的约束。理解了“和”的含义,才能正确理解儒家倡导的“礼”;没有不同人、不同思想、不同类的“和”,“礼”就成为纯粹的制约,成为僵化的规范,甚至成为人类发展的桎梏。 8JvV2pISrEmFwCgxWo4gCUVLGQojn0wwcONq6XpF0RfN1Z7n3ON29dUwKX0ACdu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