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子曰:“慎终追远 ① ,民德归厚矣。”
①终:生命的终结。追远:追怀祖先。远,祖先。
曾子说:“慎重地对待生命的终结,真诚追念远祖,百姓就会日趋仁厚。”
这一章,本质是信仰问题:如何慎终追远,建立信仰而化民成俗。很多学者认为孔子对鬼神持怀疑态度,理由是他说过“敬鬼神而远之”。但是,孔子也说过“祭神如神在”。孔子去世前发出过“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的生命叹息。所以,孔子是有神论者,他在感悟生命的神秘,在追求生命的永恒。
文化是多元的,信仰是多元的。好的信仰是一场只赢不输的博弈。比如,信仰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在原始儒家的思想体系中被称为“大同社会”,“大同”之前,为“小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然沿用“小康”和“大同”的表述。因为相信共产主义,无数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使中华民族恢复了阳刚之气和勃勃生机;因为相信共产主义,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奔小康、追大同,努力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比如,信仰心学。因为相信,所以有底线、有理想、有追求,自然生命也许只有一次,但是精神生命却永恒了,就如王阳明,去世数百年,他的思想依然活着,活在每个人的心中。
祖宗信仰(崇拜)也不例外。敬畏生命,慎重对待人的死亡,追念远祖,缅怀民族英雄和杰出人物,就是道德修养过程。如果把这种信仰作为一场博弈,当然也是只赢不输的博弈。因为相信,所以缅怀;因为缅怀,所以发奋;因为发奋,所以无愧祖宗,也无愧今生。谨慎持重对待父母过世——其实对所有人的生命的终止,都应该是慎重的——追怀远去的先祖,可以使民风淳厚。
历史教育是“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最重要载体。中国的基础教育阶段——是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和敏感期;而高等教育阶段——是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修正期和定型期,我们必须重视历史教育。伟大的传统必有深远的智慧,没有历史教育,就没有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就没有使命感和责任感,就没有爱国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