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求助行为指客观上存在心理困扰者以解决问题或解除痛苦为目的向个人之外的力量寻求帮助的过程。具体的心理求助行为包括:寻求心理咨询师、精神科医生等专业人士的专业帮助,还有寻求家人、朋友等非专业人士的非专业帮助。一项追踪研究结果表明,与普通大学生相比,面临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的求助水平更高,但主要采取非专业的求助方式,在进行专业求助时,仅有19.4%的人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2.8%选择求助医院的医生(李凤兰、周春晓、董虹媛,2016)。这些研究数据表明,大学生在遭遇抑郁的困扰后,寻求专业帮助的行为并不多。
江光荣等(2006)提出心理求助行为“阶段—决策”模型,模型假定心理求助行为包括前后相继的三个阶段:首先是问题知觉阶段,即当事人产生对心理问题的知觉,意识到自己是否有心理问题或是否有了麻烦;其次是自助评估阶段,即当觉察到自己有心理问题时,应评估自己可不可以有效解决该问题;最后是他助评估阶段,即当其觉得自己不能有效解决时,才会去考虑求助他人。本文对前人有关心理求助行为研究现状的综述发现,大学生求助主要倾向于自助,而较少进行专业求助。
是哪些因素影响大学生的专业求助行为呢?主要的影响因素包括:污名、自助偏好、心理健康素养和客观现实等。Gulliver等人(2010)的综述研究表明,对求助障碍按照频率排序中,最常提到的障碍是污名。国内学者陶钧等人(2017)的研究结果也显示,心理疾病污名越高,大学生寻求专业心理帮助的态度越消极。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大学生独立自主性的发展,导致其更多地选择依赖自身来处理问题,较少寻求专业的帮助。此外,很多抑郁症患者由于羞耻感、费用、交通、合格的治疗师有限等各种原因而使其无法获得及时、有效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