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文理论(Intertextuality Theory)是一个跨域文学和语言学的概念,最早由法国符号学家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在1969年提出。该理论主张,任何文本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文本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文本的意义不仅仅由文本自身决定,还受到其他文本的影响和制约。
互文理论强调文本之间的互动和关联性,认为文本之间的引用、改写、模仿、暗示等关系构成了文本意义的重要部分。这种关联性不仅存在于文学作品中,也存在于各种文化符号、社会实践和历史背景中。互文理论对文学批评、文化研究和语言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提醒人们,在阅读和理解文本时,需要注意文本与其他文本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关系如何影响文本的意义。同时,互文理论也强调了文学作品的多元性和开放性,认为文学作品的意义是不断被读者、批评家和研究者发掘和构建的。
语篇分析同样关注文本之间的关联或影响,二者在研究领域上具有一定的重合性。从当前研究来看,语篇分析已经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涉及多个领域和不同的研究方法。
从多元化角度来看,语篇分析已经广泛应用于语言学、文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在语言学领域,语篇分析关注文本的结构、语义、语用等方面,揭示文本内部和文本之间的关联性和互动性;在文学领域,语篇分析被用于解读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读者的接受过程;在教育学领域,语篇分析被用于外语教学和二语习得研究,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在心理学领域,语篇分析被用于研究语言与认知、情感、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关系。
从深化角度来看,语篇分析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传统的语言学方法逐渐被引入更多的跨学科视角和方法,如认知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同时,随着技术的发展,语篇分析也开始应用计算机技术和语料库等工具,实现自动化和大规模的数据处理和分析。
然而,语篇分析仍存在一些不足,如理论创新性不足、宏观结构与微观结构研究割裂、语言形式与功能研究较少、语篇类型或语篇适应性的对比研究不足、定性与定量分析不能有效结合,以及多关注英语研究而汉语研究相对匮乏等。这些不足表明,语篇分析仍有较大的研究空间。因此,我们需要保持开放和灵活的心态,不断学习和探索新的知识和方法。
随着技术的发展,语篇分析需要引入更多的创新工具和方法。例如,基于深度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算法可以用于自动化地分析大规模的语料库,提取有用的信息和模式;需要更加注重宏观结构与微观结构的结合研究,以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整体意义和局部特征。这种结合将有助于克服当前研究中宏观结构与微观结构割裂的问题;需要更加注重语言形式与功能的并重研究,以揭示文本的语言特征和功能特点;需要更加广泛地应用于语言学、文学、教育学、心理学、人工智能等领域。这种跨学科的应用将有助于推动语篇分析的研究深入和拓展。
语篇分析和互文理论分别属于不同的学科领域,将两者结合可以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这种交流和合作有助于产生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推动相关领域的研究发展。
互文理论突破了单一语篇的局限,强调文本之间的关联性和互动性。互文理论与语篇分析结合时,这种关联性和互动性能够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文本,挖掘出隐藏在文本背后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真实意图。它关注文本之间的互文性,这种关注使得我们能够从更广阔的视角去解读文本,理解文本与其他文本之间的关系,从而深化对文本的解读。互文理论还注重文本之间的精细关联和差异对比,这有助于提高我们对文本的分析精度。当与语篇分析结合时,我们可以更准确地把握文本的结构特点和意义内涵,提高分析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互文理论将某一文本与其他文本联系起来,构成一个文本系统,试图完整而准确地理解文本的意义,在语言研究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但互文理论定义的宽泛性为学界不断解读和随意发挥提供了空间。这导致互文概念并没有在语言学理论上明确下来。
作为语言学研究的一种方法和理论,互文理论的研究核心不仅要发掘语篇关联以及这种语篇关联背后的语篇功能,更要通过语篇形式标记使这种关联性得到进一步明确和固定。语篇互文的形式与功能研究,就是在将互文理论语言学化的基础上,坚持语篇分析的形式与意义相互验证的原则,厘清语篇之间的互文关联。
语篇研究关注句子之间的关联,关注语篇的整体结构,关注语言使用者的交际意图以及语境对语篇形式和结构的影响。互文理论适应了语篇研究发展的基本诉求:将语篇置于动态性的语境中,依据语言的表达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关联,对语言做出较为系统、动态的分析,从而全面和深入地了解语篇结构与意义。
互文理论与语篇分析结合,为我们突破传统语篇研究和将互文理论语言学化提供了契机。互文理论的价值已被认识到,但观念的引入需要经过消化整合,并且确立一套语言学的互文分析体系。我们将西方文本分析的互文理论应用于汉语语篇分析的实际,因此本书研究过程本身就是理论和方法论的创新,同时又能与当前研究保持良好的衔接。
当前的语篇研究,在诸多方面存在不平衡现象。较多关注互文对语篇的作用,而较少具体分析。语篇形式、语义和功能相当复杂,语篇的互文形式和功能之间的关联到底如何实现?这些问题的探索,需要在比较互文材料的基础上,寻找与互文形式和功能相对应的限制条件与形式标志,以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论证。这一研究扩大了当前语篇的研究范围,能够更好地解释语篇现象,推动语篇分析进一步走向深入。语篇互文形式与功能结合的分析方法对语篇关联的发掘、意义的理解具有现实的社会价值和实践意义。
本书基于互文理论以及语篇的关联特性,演绎出了一组用于语篇分析的基本概念,使得互文分析的概念层级体系得以建立;讨论了语篇互文的类型;重点论证了语言形式互文的研究内容;对语言形式互文的类型、关联成分、互文方式以及实现互文的形式标记进行了梳理。
语篇互文关系的研究归根结底表现为研究一个语篇是如何与其他语篇关联起来的。以语篇的“关联”为基本变量,根据语篇的阅读现场和时空关系,我们就可以推演出语篇之间的所有相关关系。据此,语篇互文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结构类型:
篇内互文:指向语篇内部话语的互文形式,具有内部话语调控的功能。
篇外互文:指向语篇外部话语的互文形式,具有吸纳外部语篇的功能。
篇际互文:指向语篇之间话语的互文形式,具有语篇相互指涉的功能。
这就是“三位一体”的语篇互文形式与功能研究体系,围绕这三种类型进行研究,关注语篇互文的意义功能的同时,可找出能够控制这些关系或变化的各种各样的语言形式。
因此语篇互文形式与功能的研究,实质就是在互文理论语言学化的基础上,坚持语篇分析的形式与意义相互验证的原则,厘清语篇之间的互文关系,将互文理论改造成符合语言学研究特征的对象,切实推动语篇语言学分析方法的创新。本书的研究价值及其必要性也由此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