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篇章语言学相对薄弱,亟须新的研究思路和学科观念。传统篇章语言学在微观上主要研究衔接连贯,在中观上研究话题及话题推进,在宏观上则主要研究不同的言语行为类型,如论证、叙事等决定的结构框架。但篇章与语法等相比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现象,决定篇章结构的因素有很多,每一种因素都有可能从某一个方面决定篇章的结构面貌。更重要的是,篇章现象从本质上说是不可能只在孤立的篇章中得到阐明和解释的,语篇总是在与其他语篇的关系中形成和实现它的功能。本书恰恰可在这一点上为篇章语言学打开一个新的视角,特别是在当前各种语言实践以及网络技术发展条件下,一方面使缺少互文观念的这些语言现象得到合理的分析,另一方面也亟须有一个统一的理论将我们对篇章的整体探究整合起来。
当前语篇研究功能分析有余,而形式手段的发掘不足。我们深入理解互文理论的核心概念,包括文本间的引用、模仿、重构等互文关系,以及这些关系如何影响文本的意义生成和理解。在此基础上,我们构建一个以互文性为核心的理论框架,用于指导新型的语篇分析模式。具体而言,我们需要关注文本与其他文本之间的关联和互动,包括文本的来源、引用关系、主题共享等方面。这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文本的意义和背景。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文本以多种形式呈现,如文字、图像、声音等。因此,新型的语篇分析模式需要引入跨模态分析,探讨不同模态之间的互文关系。互文关系是一个动态和交互的过程,而非静态的。因此,新型的语篇分析模式需要强调这种动态性和交互性。我们需要关注文本在传播和接受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以及读者与文本之间的互动和对话。
为了验证和完善新型的语篇分析模式,我们需要进行大量的实例分析。通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文本,运用该模式进行分析,并与传统模式进行对比,我们可以评估其有效性和实用性。同时,我们还可以根据分析结果对模式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优化。
综上所述,借助互文理论构建新型的语篇分析模式是一个复杂而富有挑战性的任务。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不断拓展和完善分析框架和方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语言现象和文本形态。
如果一个语篇在对某一个对象进行叙述、描写或评论等形式的表述时,存在另外一个语篇也对同一对象进行指称和表述,那么这两个语篇就具备互文关系的可能性。如果两个语篇又出现在同一次言语活动中,那么它们就具备了互文关系,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就可以互相参照。互文研究强调语篇的这种关联性,将语篇放在一个系统中全面考察。在语篇理解或教学中,通过相关背景材料的介绍,关联语篇的对比,或多媒体课件的展示,都可以有效发掘语篇的结构或主题,加深对当前语篇的理解等。特别是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可充分利用图像、文字、声音、多媒体等,调动学生的多模态认知,主动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因此,将互文研究的成果应用在语言教学上,能够有效推动语言教学的发展。
互文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任何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与转化,彼此关联,形成一个潜力无限的开放网络。这一观点打破了传统语言学对文本孤立性的理解,使得学者们开始关注文本之间的互文关系,进而发现更多的语言现象。这也推动了语言学研究方法的创新。传统的语言学研究往往关注文本的内部结构和功能,而互文理论则引导学者们从文本间的关系出发,探讨文本意义的生成与理解。这种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有助于揭示更多的语言现象,深化我们对语言本质的认识。
互文理论还激发了学者们对语言现象的新思考。通过对文本间互文关系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语言中的隐喻、象征、引用等修辞手法,以及这些手法如何影响文本的意义和读者的理解。这些新的发现不仅丰富了语言学的研究内容,也为我们理解人类语言和文化提供了新的视角。
因此,互文理论在推动相关学科解释和发掘更多的语言现象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改变了我们对文本的理解方式,也促进了多学科的合作与交流,推动了语言学研究方法的创新。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现代语义学研究注重系统性的语义板块的研究,并将话语发生的时间、空间、指称等内容看作语义研究的重要内容。语篇互文的形式与功能研究强调语篇之间的关联,这种关联可以表现为同一词语在不同语篇的复现,如通过词语引用的方式实现互文关联。但是,某一词语同时在两个语篇中出现并不必然构成互文关系,也有可能是词语的重复现象或是同形异指的关系。例如,一个文本中出现了“张三”一词,另一个文本也出现了“张三”字眼,语篇之间并不一定具备互文关联。任何文本只要有这种表达需要,便可以使用这一词语进行指称和表述。
如果两个语篇同时出现在同一阅读时空现场,共同解读同一事件,则语义自然也被关联起来。如一个语篇通过引语,将另一语篇引用到当前语篇中来。引语所在的语篇本不在当前时空现场中,而是被当前语篇从其他时空以复本的形式借用到当前阅读现场。引语进入当前阅读语篇中,在语义上可能会保持原有的独立性,也可能被当前语篇的语境消解,被赋予临时意义或是比喻意义;引语嵌入当前语篇后,其话语意义和功能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同时具有互文关系的语篇之间的关联不是杂乱无章的,语篇和其他语篇之间存在各种各样的语义关系。绝大部分的语义关系或结构层次是不对称的,这就涉及结构语义。一般来讲,语义关系、内部结构越复杂,层次就越多。这种结构的意义,不仅仅体现在词语之间、句子之间的结构意义,而且是语篇之间的一种结构意义。另外,元语言为语篇结构的层级性划分提供了条件,语篇内部成分嵌入语篇内部的重要手段就是使用元语言成分,而元语言本身就是语义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从历史发展来看,修辞学关注语言的结构和表达,关注语言使用者的意图,注重素材的选择和表达方式差异的研究,从这一点上可以确认修辞学与语篇研究存在渊源关联。修辞和语篇研究都是从整体语篇的角度来考察单个语言单位和具体表达方式的,如研究语境对语言表达方式的影响,语篇结构和交际目的之间的关联,语篇结构与情景语境之间的关联,等等。语篇之间的关系还涉及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语言的表达方式、话题、语篇推进结构、语篇的衔接连贯等。具有互文关系的语篇之间通过何种成分衔接,多个语篇之间的叙述语境是否一致等,都能够为研究语言变异与主观动因的修辞学研究带来新的研究领域。
语法研究虽然研究的基本单位是句子,探讨句子与短语的语法特点和信息分布情况,但是语法目标已经扩展到对整个语篇的语法结构分析,了解整个语篇的发展和信息传递情况,并不断发展出适合语篇研究的语法,如语篇语法对语法研究的推动。在进行语篇分析时,又要以语法研究为基础。韩礼德(1994)指出:“没有语法分析的语篇分析不是语篇分析,只能称作是一系列的话语评论。” [1] 虽然这种表述主要是针对功能语言学而言的,但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语言形式特征的语法分析对语篇研究的意义。
互文理论要求我们关注语篇系统,这种关注的立脚点就是语篇之间的互文关联与形式链接,具体表现为某一句法成分或词句。一个语篇的何种成分以何种方式与另一个语篇关联起来?互文标记在语篇间起到何种互文作用?语篇互文涉及语篇之间的词语关联成分,以及具体的句型或话语表达方式。语篇互文发生时,语篇中的词语或句式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如各种形式的引语(直接引语、间接引语等)。语篇互文的这些研究内容都与语法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
语法对于引语的研究大多从静态角度来确定引语形式与类型,原因在于从静态角度更易分析出引语的句法特征。而互文理论则是强调语篇的关联和系统,如将引语看作语篇互文的行为,能够为引语的语法研究带来新的视角。马国艳(2015)的引语介体的研究,便是从互文理论的视角对引语进行创新性思考。互文的研究视角有利于我们在动态语境下更好地把握语法、词汇的特点,能够更加系统全面地考察词语或句式的语法特征。
一种新的理论从其他学科借鉴过来,必然要经过本学科的消化吸收,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解决某一学科问题,发掘新现象,进而促进学科发展。互文理论较早应用于文学领域的文本分析,它注重文本之间的关联,却缺乏形式的链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要求形式的验证和意义的分析相结合。因此,有必要对互文理论加以改造、创新。我们首先对语言学、语篇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进行了论证,指出互文理论适应了现代语言学系统观的发展方向,从形式和功能两个方面来研究交际活动中的语篇。语篇研究关注句子之间的关联,关注语篇的整体结构,关注语言使用者的交际意图以及语境对语篇形式和结构的影响。互文理论适应了语篇研究发展的基本诉求:将语篇置于动态性的语境中,依据语言的表达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关联,对语言做出较为系统、动态的分析,能够使我们全面和深入地了解语篇的结构及其意义。
当前互文研究的现状以及大量出现的新语篇现象,为我们突破传统和互文语言学化提供了发展契机,互文理论的语言学价值已被认识,关键在于找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语言学化道路。在这个意义上讲,互文理论语言学化的研究过程本身就是理论和方法论的创新,更能对语言运用,特别是新的语言现象给予更加充分科学的解释。互文理论对语义研究、修辞研究、语法研究都有着较好的推动作用。互文理论语言学化的最终目的是在保持互文理论基本含义的基础上使其成为语篇分析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既能涵盖传统互文语篇研究,又能对新的语篇现象进行科学解释,进而从一个方面推动语篇语言学在适应现代语言生活的情况下深入发展。
[1] Halliday,M.A.K.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M].London:Edward Arnold,1994:p.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