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文理论作为一种文本理论,并不关注语言形式本身,以语言为载体的文本只是进行文学评价分析与批评研究的工具与手段。而语言学视角下的互文研究则有完全不同的要求。
在当前研究中,互文被如此多地使用、定义,甚至被赋予不同的意义,以致它成了一个含混不清的概念。互文被如此多地使用的原因在于它概括了文本之间互相依赖的关系。互文概念要想真正为语言研究所用,必须从互文理论的基本内涵出发,在遵循其基本原理的前提下,进行语言学化的改造。首先需要明确互文在语言学研究中的基本概念,明确互文的语言学研究对象和研究过程中所涉及的基本变量,以及变量之间的结构关系,并且通过这些变量的结构有效演绎出一套能够解释语言现象的理论或方法,解释的深度和效果要强于现有的语言学理论。
传统互文研究主要探讨互文在文本间的作用,把互文看作一个指涉体系,各种关系的实现是通过符号互动完成的。研究步骤可从词、词组、分句、句群,到文本、话语和语类。研究重点在微观方面放在引文出处、文学典故、惯用语、文本改写与诠释等,宏观方面主要研究话题、结构之间的互文关系。整体来讲,研究内容多局限在西方文学理论的范围内,注重材料的列举,更多是主观感悟性分析。
而将互文理论改造成语言学研究对象,坚持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原则是语言研究的普遍原则和基本方法论。语篇互文的形式、语义和功能相当复杂,互文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关联到底如何实现?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在比较互文本材料基础上,寻找与语篇意义相对应的限制条件与形式标志,以做出更有概括性的归纳。研究语篇现象不可能仅仅孤立地从某一语篇内部进行研究,因为语篇是在与其他语篇的关联中不断实现其意义延展的。通过借助上下文标记及其组合形式,我们能够对这种关联进行技术层面的操作,从而使语篇分析走出考据批评的范畴,摆脱单纯分析某单一语篇模式的束缚,进而以跨语篇的视域研究语篇意义的动态效果。
语篇形式与意义分析的结合需要分析语篇结构形式和语篇意义两个层面。我们可以从语篇形式的分析推进到语篇整体结构或意义,也可以从语篇结构或语篇意义推进到语篇形式,进而发现形式和意义的对应关系,从而相互验证。例如,互文本质上是一种语篇间互相扩展的意义关系,也就是一个语篇中的意义与其他语篇中的某个意义彼此相关。但是我们不能因为两个不同的语篇中使用了一些相同的词语或结构等形式因素便判断文本间具有互文关系。如果出现在当前阅读现场的两个语篇所表现的主题相互关联,即使没有出现相同词语或结构,我们也可以认定它们具有互文关系,当然我们可以发掘出相关的形式标记或语义关联,如使用近义词或是语义方式嵌入。因此,形式标准和意义标准都是互文研究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