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同情,不要共情
每个人都会有这种经历:朋友向你倾诉他的人生不幸,倾诉完毕,他的心情轻松了,你却久久无法平静。深刻的共情能力,让你成为朋友们信赖的人,但总让你的快乐被他人的痛苦轻易碾碎。
在积极心理学上,我们对待他人痛苦的正确心态是同情,而不是共情。共情是体会痛苦,融入其中,所以共情者非但无法提供有效帮助,反而会被卷入其中。同情则是理解不幸,但明确他我区别,最终还能从第三者角度提供力量。
必须承认,幸福就是某种程度的自私:理解他者痛苦,但不允许自我因此悲伤。
问 :林老师,朋友们心情郁闷时喜欢找我倾诉,我会安慰他们,但我自己郁闷时,却只是忍着。我该自豪吗?
答: 生活中,如果你是一个好的倾听者,朋友们喜欢找你诉苦,说明你的共情能力很强。心理学上,共情指的是一个人感受他人情感变动的能力。共情能力强的人会被视为同理心强,总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但从幸福的感受上说,共情能力太强其实是致命的。他们会在负面事件未发生时先产生消极情绪,而在负面事件结束时,他们的消极情绪仍在延续。
在你为全世界而慷慨悲伤时,共情能力弱的人却在自私又光明正大地幸福着。幸福有时就是某种程度的自私,只是我们不肯承认而已。
问 :教授,还有半年我就要退休。一辈子忙碌惯了,我一想到退休,每天没事干,内心就充满焦虑,请给我一点指点。
答: 以前当我很忙碌时,我也害怕自己有一天会无所事事。但是后来,我真正无所事事时,才发现这就是我想要的。
生活中我们所恐惧的,有时恰恰是渴望的伪装。
准备好迎接你的美好新生活吧。
问 :咨询您一个问题:面对领导安排的重要的新工作,尽管时间宽裕,但我还是会焦虑,担心做不好,导致情绪不佳。请问这是心理有问题吗?有什么好办法解决?
答: 焦虑的根源是纠结:拿不起、放不下。拿不起是因为不够智慧和努力,放不下是因为不够勇敢和坦荡。
杨绛说:“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希望这句话能给你启示。
问 :林老师,不好意思打搅到您了。我有个难题:我目前在澳门的零售行业工作,上个月提交了辞职信,月底就能离职。我有点感伤,不知道自己的选择是不是正确的。我今年21岁,在准备自考,以提升学历。我想去其他地方历练自己。
答: 人生没有绝对的正确。相信自己的相信,更重要的是让自己的相信成为正确的选择,用勇敢、用努力、用智慧。
问 :帅气又有才华的林老师晚上好!您姓林,我也姓林,咱们相遇是一种缘分。我有个小孩要出生,名字还没想出来,想问您能帮忙取一个名字吗?斯字辈,林斯什么的……或者师字辈也可以……
答: 还没出生,未知男女,未晓五行,你就着急取名。这说明你是个急性子,你的娃以后可能也会是个急性子。所以,你的娃五行缺慢,需要稳当。
我建议:女孩叫林斯曼,男孩叫林师稳。
问 :林老师您好,我有一个困扰,希望能得到您的开解。我在体制内一个人少的小单位工作,身边有一位“猪队友”,和他沟通时很难准确到位。比如你一次跟他说两件事情,或者是说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他一般只能听到一件事情或者一个方面,然后他的思维就会停留在那里,没办法继续。而且他认定的事情,不论对错,基本很难改变他的认知。和他共事十来年了,他属于愿意做但真的做不好,或者说人品没问题但能力有问题那种情况。我和他沟通共事,感到生气且无力。但单位人少,没办法不共事。希望您在有空时能帮我开解。
答: 你要格外珍惜这样的“猪队友”,因为如果他人品好、能力又强,那么他可能早已是你的领导而不是你的下属了;如果他人品差能力又差,不知道给你留下多少烂摊子无法收拾;如果他人品差、能力又强,那就更可怕了,也许给你埋了许多雷、挖了许多坑……事实也证明,你们的缘分很深,竟然已经共事了十几年!没有友情也有了深情,没有深情也有了同情。
去喜欢一切逆你意的人与事吧,这些都能让你大彻大悟。
问 :林教授,最近我的孩子摔伤了下巴,缝了4针,医生说会留疤。我每天面对孩子时都在自责和焦虑,担心疤会不会很难看,到底有没有办法去除,会不会对孩子造成心理影响,也不愿别人提及孩子的伤,心里憋屈得难受。林教授,您见多识广,可以告诉我该怎么办吗?
答: 成长过程中,许多孩子都会摔伤,你的孩子不是个案,长大后他们的疤痕并不明显,所以多数孩子并不记得此事,更不会因此责怪父母。只要多跟医生聊聊,多跟其他父母聊聊,你就会发现自己的担心是多余的。
去聊聊吧,不要把话憋在心里。
问 :老师,我们单位来了一名新同事,每天我们都一块去吃午饭,我能确定的是自己很喜欢她,但不能确定她是否也喜欢我。当我离她很近时,感觉她有意避开。我该如何确定?
答: 如果你不确定自己是不是喜欢一个人,实际上你就是喜欢。
如果你不确定一个人是不是喜欢你,通常她并不喜欢你。
问 :老师,焦虑是如何来的?为何有时我会莫名其妙地有焦虑感?
答: 某天,你忽然感觉自己老了。其实你不是老了,而是恐惧自己被淘汰。一个不焦虑的人会有足够的自信,不会轻易感觉自己老,只会感觉自己正在走向成熟。焦虑来自对未知和不确定性的失控感。
问 :有人说,活着一定要有人生目标,但我好像没有,我就喜欢每天慢悠悠地生活。林老师,我是不是废了?
答: 15年前,我参加过一次毕业班的聚会。同学们围火而坐,谈理想。有的人生目标是创办公司,有的人生目标是开小资咖啡馆。最后一个发言的人说他没有人生目标,觉得慢慢活着就挺好。
说此话时,他一脸严肃认真。大家哄堂大笑,我却被触动:所有人中,他的目标最真实与务实。人生一定要有目标吗?慢慢活着,活出滋味,活出感觉,这或许是人生最美好的非目标的目标。
我相信,多年后,这个没有目标,或许也不富裕的他,将是最具人生幸福感的。
祝你幸福。
问 :老师,您最喜欢的美食是什么?
答: 常有人跟你一样,问我:“你最喜欢吃什么?”“你最喜欢哪个学生?”我害怕这种问题。这种问题像一把刀,在你挑选“最”的那一刻,瞬间切掉生命中另外一大块。
我吃过许多美食,见过许多人,经历过许多难忘的岁月,在流淌的时光中,这一切盘根错节,融合成人生的美好:它们无法被分割,无法被贴标签,以至于你不忍心用“最”这把刀把美好的整体切碎、分级。
我喜欢闲暇午后、秋色荒野、围炉小饮、回眸浅笑……没有“最”的时刻,却有刹那的美好永留心间。
问 :林老师,我参加过您主持的读书会,您说人要多读书。我是抑郁症患者,请问读书能给我带来快乐吗?
答: 你的问题让我想起托尔斯泰。这位俄国大文豪拥有诸多土地和奴隶,曾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有一年,在一次长长的阅读与思考之后,他忽然厌倦了现时制度与状态,宣布解散庄园并给予所有奴隶自由,独自拎包出走,永遁世间。
每一个期望从阅读中寻求快乐的人通常会感到失望:在治疗内心孤独上,阅读一万本书的效果比不上找一个对象直接。但阅读的好处就在于,我们或许一生都摆脱不了孤独,知识却会让我们领悟孤独的价值,并对其安之若素。在一个暴风雪肆虐的夜晚,托尔斯泰倒毙在火车站,那姿态看起来很孤独,却是如此安详,如此意足。知识或许改变不了命运,但可以改变命运之舟靠岸时的心态。
问 :我博士毕业,在研究所工作5年了,有时对工作很喜欢,有时又深度厌倦,请问您如何对待工作厌倦感?
答: 每个人都会有工作厌倦感,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继续热爱。这里的生活是这样,那里的生活也是这样,每种生活貌似迥异其实雷同。比起轻易放弃,我们更应该在重复而琐碎的生活中寻觅生活的意义。
问 :林老师,请问“自私的人更容易得抑郁症”这个说法有没有科学依据?
答: 我认识一些心胸开阔、共情能力很强的人,朋友们遇到痛苦就会找他们倾诉。倾诉完毕,倾诉者的心情轻松了,被倾诉者却久久无法平静,甚至心理被逼向抑郁的边缘。深刻的共情能力,让某些人成为朋友们信赖的人,但他们的快乐被他人的痛苦轻易碾碎。
我认识一些自私的人,关注点永远在自己身上,在这个充满悲伤的世界里,他们没心没肺、不苦不累。巴尔扎克笔下的吝啬鬼葛朗台正是如此。
心胸开阔与为人自私是道德概念,而抑郁是生理病变与心理郁结的合谋之物,这两者没有直接的关联。当然,为了避免滑入郁郁寡欢的情绪泥潭,我们对待他人痛苦的正确心态是同情,最好不要共情。共情是体会痛苦,融入其中,所以共情者非但无法提供有效帮助,反而会被卷入其中。同情则是理解不幸,但明确他我区别,最终还能从第三者角度提供力量。
必须承认,幸福就是某种程度的自私:理解他者痛苦,但不允许自我因此悲伤。
问 :林老师晚上好,打扰您了。有个问题想请教下您:我和一个合伙人合作开公司,目前处于磨合期。我很不喜欢他对他老婆的态度,感觉很冷暴力,他老婆也常向我抱怨,但更多的时候觉得他优秀,就忍忍算了。这种情况多次发生,有时还当着我的面。我也说过他,但他没有改变。作为合伙人,我感觉他这样的品性有可能会直接影响到事业,您说,我还要和他继续合作下去吗?
答: 企业不是道德讲习所,而是能力输出地。你要用人之所长,而不是盯人之所短。一个合伙人只要能力够强,能为公司创造价值,那么他就是出色的。你可以在内心鄙视他对待家人态度冷漠,但不可从运营角度否定他的一切。
在企业运营中,你的关注点在哪儿,你的结果就在哪儿。关注员工的家长里短,你就会变成无聊且八卦的道德评论家。关注员工的能力优势,你就会变成一个不断让公司提速前进的超人。
问 :林老师,冒昧地请教一个问题:遇到一个事无巨细都只想甩锅、坐享其成,一整个“自私”都写在脸上的领导,该如何自处?
答: 当你认为某个人自私时,其实“自私”并不是他的固定属性,否则所有人都会如你那般认为。恰恰相反,在你讨厌他的同时,却会有人认为这个人很可爱、很大方、很慷慨。
我们的意识如同油灰,当你被某一类型的人伤害之后,与这一类型相似的人就会成为你的关注点。从此你就会形成一种固化的意识铭印,不仅特别关注这一类型的人,还变得无比敏感、易怒。其实他们的坏并不突出,他们也不是针对你,甚至根本不知道你很讨厌他们,他们中某些人还可能把你当知心朋友……你只是把对某一类型的人的恨投射在一个具体的人身上,让他看起来特别可恨而已。
当你的意识铭印清净,你就会发现你讨厌的人没那么讨厌了,无法接受的事变得可以接受了,从此你就可以安静自处了。
问 :老师您好,我妹妹结婚10年,夫妻俩育有一双儿女,最近在闹离婚,父母坚决不同意,说我妹妹自私,不顾孩子的成长。离婚的原因是妹夫常年沉迷于赌博,各种外债压身,并且不思悔改。父母的意思是就当作没有妹夫这个人,让我妹妹带着孩子自己过日子,自己抚养孩子长大。但是,我妹妹才30岁,勤劳踏实,工作努力,她不愿意继续这样的婚姻。请问林老师,我该怎样劝说妹妹或者父母?
答: 婚姻的真正价值,其实不在于锦上添花,而是体现在照亮人生的黑暗面。当你需要依靠时,永远有一个坚实的肩膀为你挺立,高兴你的高兴,悲伤你的悲伤。在你寂寞的时候,有一个人耐心听着你的呓语,陪着你无所事事。但是,当一个人染上毒瘾、赌瘾或其他上瘾行为时,就会心态扭曲,所有的关注点只会放在自己欲望的满足上,而照亮身边人黑暗面的能力与能量就彻底消失了。
你妹妹不需要被说服什么,离开这个沉沦的男人是最好的自我泅渡。只要她能独自带好孩子、过好生活,就是对父母最好的说服。父母从来都不会是子女幸福的绊脚石,他们的抱怨也只是对子女幸福的担忧。只要你妹妹坚强、努力、乐观,父母的疑虑就会消失,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就会降低,人生的路就会越走越好。
问 :老师,可能我遇到了一个错误的人,结婚后发现彼此三观以及生活习惯等都不合。我一直告诉自己多忍忍就好,但我的脾气变得越来越差,想逃离现在的生活。可是一想到孩子,我就于心不忍,现在时不时陷入纠结与不开心中,事业与婚姻,觉得哪个都不顺。希望老师有空可以帮我指点一下,谢谢您!
答: 哈佛大学有一项幸福追踪调查:什么能让我们最大限度地保持健康幸福?结论是良好的亲密关系。
孤独对健康有害。孤独指的不只是状态,更是心态。处于糟糕婚姻关系中的人比从不结婚的人更孤独,他们的大脑退化更快,身体健康状况更差,寿命更短。成长在父母糟糕婚姻关系中的孩子,受到的伤害并不亚于成年人。
这说明,如果缘分来了,可以结婚。如果结婚,要好好相处。如果相处不来,一定要选择离开。婚姻的本质是一场价值的交换,我的忠心换取你的照顾,我的关怀换取你的体贴。但如果爱尽了,没必要装出有爱情的样子。
一个男人如果有以下三种情况,你可以考虑选择离开:一是从不肯为你有任何改变;二是有矛盾时不沟通;三是从不会道歉,更不会说让你暖心的话。
好好沟通,真诚对话,彼此尊重。在这基础上,或尽最大的努力调适彼此的关系,或下最大的决心走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