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双碳”目标

学习要点

◆ 了解我国“双碳”目标的提出背景

◆ 理解我国“双碳”目标的涵义

◆ 认识我国“双碳”目标的意义

导入案例

2020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

2022年2月24日,俄罗斯对乌克兰采取特别军事行动,俄乌冲突全面爆发。随着俄乌局势不断恶化,美欧等西方国家开始对俄罗斯实施全面制裁,强烈冲击俄罗斯原油出口,造成全球范围内原油供应紧张和价格飙升,加剧全球能源危机和经济滞胀风险。俄乌冲突导致全球各国实现碳中和进程被打乱,天然气和石油供应不稳定,各国的能源安全问题凸显,增产化石燃料的动向扩大。

世界各方都在密切关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是否由此出现变化?中国的“双碳”目标是否面临挑战?

2022年9月2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举行新闻发布会,针对俄乌冲突导致的国际能源供应紧张是否影响中国“双碳”目标的问题作出回应:“双碳”工作开局良好,各方面进展好于预期,中国一定能够如期实现“双碳”目标。

第一节“双碳”目标的提出背景

中国作为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当前中国已经成为推动全球气候治理进程的重要力量,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参与者和引领者。

1992年,中国成为最早签署《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缔约方之一。之后,中国不仅成立了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机构,而且根据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政策措施,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作出了积极贡献。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中国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坚决捍卫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权利。中国于1998年5月签署并于2002年8月核准了《京都议定书》。2007 年,中国政府制定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明确到2010年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目标、基本原则、重点领域及政策措施,要求2010年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下降20%。2007年,科学技术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4 个部门共同制定和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提出到2020年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科技发展和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

2013年11月,中国发布第一部专门针对适应气候变化的战略规划《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使应对气候变化的各项制度、政策更加系统化。2015年6月,中国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提交了《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国国家自主贡献》文件,确定了到2030年的自主行动目标: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 45亿立方米左右。同时,中国表示将继续主动适应气候变化,在抵御风险、预测预警、防灾减灾等领域向更高水平迈进。世界自然基金会等18个非政府组织发布的报告指出,中国的气候变化行动目标已超过其“公平份额”。

在中国的积极推动下,世界各国在 2015年达成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2016年,中国率先签署《巴黎协定》并积极推动落实。2017 年,美国特朗普政府宣布退出《巴黎协定》之后,中国第一时间宣布,将继续全面履行《巴黎协定》。到2019年底,中国提前超额完成2020年气候行动目标,树立了信守承诺的大国形象。通过积极发展绿色低碳能源,中国的风能、光伏和新能源汽车产业迅速发展壮大,为全球提供了性价比最高的可再生能源产品,让人类看到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应用的“未来已来”,从根本上提振了全球实现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信心。

2020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大会上正式确立了“双碳”目标,向世界递交我国减排路线的时间表。中国的这一庄严承诺,在全球引起巨大反响,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积极评价。在此后的多个重大国际场合,习近平主席反复重申了中国的“双碳”目标,并强调要坚决落实。“双碳”目标随后被写入“十四五”规划和 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双碳”目标正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推动碳排放尽早达峰是我国履行国家自主贡献承诺、赢得全球气候治理主动权的重要手段,也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核心内容和内在要求。

在2020年12月12 日举行的气候雄心峰会上,习近平主席进一步宣布,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 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习近平主席还强调,中国历来重信守诺,将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脚踏实地落实上述目标,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更大贡献。

第二节“双碳”目标的涵义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定义的气候变化是指“除在类似时期内所观测的气候的自然变异之外,由于直接或间接的人类活动改变了大气的组成而造成的气候变化”,强调的是人类活动的影响。《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所有缔约方都有义务“用待由缔约方会议议定的可比方法编制、定期更新、公布并按照第十二条向缔约方会议提供关于《蒙特利尔议定书》未予管制的所有温室气体的各种源的人为排放和各种汇的清除的国家清单”。《京都议定书》及其修正案中给出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管控的7种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CO 2 )、甲烷(CH 4 )、氧化亚氮(N 2 O)、氢氟碳化物(HFC 8 )、全氟碳化物(PFC 8 )、六氟化硫(SF 6 )和三氟化氮(NF 3 )。

碳达峰是指某个国家或地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经历平台期后持续下降的过程,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见图1-1)。实现碳达峰意味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与二氧化碳排放实现“脱钩”,即经济增长不再以碳排放增加为代价 。达峰目标包括达峰年份和峰值

图1-1 碳达峰示意图

资料来源:世界资源研究所(WRI)。

碳中和是指某个国家或地区在规定时期内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与通过植树造林、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移除的二氧化碳相互抵消。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全球升温1.5℃特别报告》,碳中和即二氧化碳的净零排放

碳中和概念始于1997年,由来自英国伦敦的未来森林公司(后更名为碳中和公司)首次提出 。1999年,苏·霍尔(Sue Hall)在俄勒冈州创立名为“碳中和网络”的非营利组织,旨在呼吁企业通过碳中和的方式实现潜在的成本节约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并与美国环境保护署、自然保护协会等机构共同开发“碳中和认证”和“气候降温”品牌 。经过数年的推广,碳中和概念逐渐大众化,“carbon-neutral”一词在 2006 年被《新牛津美国词典》评为年度词汇 。2015年12月12日,联合国195个成员国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1次缔约方会议上通过《巴黎协定》,取代《京都议定书》。《巴黎协定》要求各成员国努力将全球平均气温上升控制在较工业化前不超过2℃、争取控制在1.5℃之内,并在2050—2100年实现全球碳中和目标。自此,碳中和作为一项国家层面的发展理念,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接纳。

根据NetZero Tracker 网站数据,截至2022 年6月,全球已有132个国家、115个地区、235个主要城市和703 家顶尖企业制定了碳中和目标,碳中和目标已覆盖了全球 88%的温室气体排放、90%的世界经济体量和85%的世界人口。

碳中和应从碳排放(碳源)和碳固定(碳汇)两个方面来理解。

碳排放既可以由人为过程产生,又可以由自然过程产生。人为过程主要来自两部分:一是化石燃料的燃烧形成二氧化碳(CO 2 )向大气圈释放,二是土地利用变化(最典型者是森林砍伐后土壤中的碳被氧化成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自然界也有多种过程可向大气中释放二氧化碳,比如火山喷发、煤炭的地下自燃等。但近一个多世纪以来,相对于人为碳排放,自然界的碳排放对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变化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碳固定可以分为自然固定和人为固定两大类,并且以自然固定为主。最主要的自然固碳过程来自陆地生态系统,其中又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人为固定二氧化碳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把二氧化碳收集起来后,通过生物或化学过程,把它转化成其他化学品;另一种方式是把二氧化碳封存到地下深处和海洋深处。

过去几十年中,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中约有54%被自然过程所吸收固定,剩下的46%留存于大气中。在被自然吸收的54%中,23%由海洋完成,31%由陆地生态系统完成。比如最近几年,全球每年的碳排放量大约为400亿吨二氧化碳,其中的86%来自化石燃料燃烧,14%土地利用变化造成。这400亿吨二氧化碳中的184 亿吨(46%)进入大气中,导致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大约2ppmv。

碳中和就是要使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不再增加。经济社会运作体系即使到了有能力实现碳中和的阶段,一定还会存在一部分“不得不排放的二氧化碳”。对于这部分二氧化碳,有54%左右可以通过自然过程固碳,余下的需要通过生态系统固碳,以及人为地将二氧化碳转化成化工产品或封存到地下等方式来消除。当排放量相等于固定量才算实现了碳中和。由此可见,碳中和与零碳排放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碳中和是以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不再增加为标志。

第三节 “双碳”目标的意义

一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大国担当

“双碳”目标的提出,彰显了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定决心,为国际社会全面有效落实《巴黎协定》注入强大动力。这向全世界展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雄心和大国担当,使我国从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参与者、努力贡献者,逐步成为关键引领者。

当前,中国已经成为推动全球气候治理进程的重要力量,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参与者和引领者。在《巴黎协定》制定的过程中,中美两国元首连续五次发表联合声明,为《巴黎协定》确定了基本原则和框架,为其达成、签署和生效发挥了关键作用。在2017年美国特朗普政府宣布退出《巴黎协定》之后,中国第一时间宣布,将继续全面履行《巴黎协定》,稳定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大局。2020年,中国宣布提高国家自主贡献的力度与实现碳中和的国家目标,为推动全球迈向碳中和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提出“双碳”目标,对于提升全球气候治理的话语权有重要意义。这一积极行动不仅有助于把握国际舆论和博弈的主动权,也有助于树立负责任大国的积极形象,为国内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二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抓手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倾注巨大心血,亲自擘画、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从秦岭深处到祁连山脉,从洱海之畔到三江之源,从南疆绿洲到林海雪原,他走到哪里就把建设生态文明的观念讲到哪里,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生态文明建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的地位显著提升,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一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中一条;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是其中一项;在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战;在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中,“美丽中国”是其中一个。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党全国推动绿色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美丽中国”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政策始终。

2021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2030 年前碳达峰、2060 年前碳中和的目标。这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最新要求,体现了我国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的内在逻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将“双碳”目标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布局,足见政治定位之高、决心之大。“双碳”目标意味着未来的发展将逐渐与碳“脱钩”,倒逼新一轮能源革命与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发展的质量,这与我们的绿色发展理念相契合。从根本上看,“双碳”目标本身就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实现“美丽中国”的必由之路。

三 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双碳”目标对我国高质量发展具有引领性作用,可以带来环境质量改善和产业发展的多重效应。绿色低碳发展不仅是国际减缓气候变化的客观需要,更是立足国内、以自身发展需求为主,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固定投资增速拐点显现,城镇化速率放缓,第三产业比重超过50经济结构的深刻变革已然成为逐步与碳“脱钩”的最大底气。实现“双碳”目标将加快我国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传统产业低碳改造升级,坚决遏制高能耗、高排放项目建设,发展壮大绿色低碳产业,助推高质量发展。

“双碳”目标有利于引导绿色技术创新,在可再生能源、绿色制造、碳捕集与利用等领域形成新增长点,提高产业和经济的全球竞争力。在“双碳”建设的过程中,我国加快推进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和应用,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加强低碳、零碳、负碳重大科技攻关,积极参与节能减排领域的国家实验室、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大力推进智能电网、储能、氢能、碳捕集等技术的研发应用。从长远看,推动“双碳”工作,不断创新绿色生产技术,将加快形成绿色经济新动力和可持续增长极,为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强大动力。

四 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根本途径

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对国家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油气进口国,面临油气供给受制于人的突出问题。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从2001 年起,中国的原油进口量连涨20年,2017年中国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原油进口国。中国石油新闻中心指出,2021年,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仍超70%,天然气对外依存度高达46%。

实现“双碳”目标,将倒逼能源系统低碳转型,有力推动以自主开发的清洁电能替代进口石油、天然气,从根本上破解对进口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增强国家对能源供应体系和能源资源的宏观调控力,切实提高我国能源供应安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充足、经济、稳定、可靠的能源供应保障。

本章小结

本章介绍了我国的“双碳”战略目标。第一节介绍了“双碳”目标的提出背景。提出“双碳”目标是我国履行国家自主贡献承诺、赢得全球气候治理主动权的重要手段,也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核心内容和内在要求。

第二节介绍了“双碳”目标的涵义。“双碳”是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简称。我国的“双碳”目标具体是指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第三节介绍了“双碳”目标的意义。我国的“双碳”目标展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大国担当,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抓手,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根本途径。

思考与业务题

1.如何看待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2.结合最新的低碳技术发展,说明技术进步在实现“双碳”目标中的重要性。

3.“双碳”目标给企业带来了哪些机遇?企业在我国的“双碳”目标中应发挥哪些作用?

4.我国的“双碳”目标对个人的职业发展有什么影响? KQncnH33jcKCSCA5SBnvVzuHGQmIIPUebdoltpjNzVAPm+mE/lrP+f7WMbZITLj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