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是我们旅行的第一站。我接到法国巴黎第七大学的邀请,前来做学术交流访问,其中有两个主要内容:一是给研究生做讲座——《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中国经济改革研究》;二是参加研讨会,与巴黎第七大学的教师们一起研讨经济转轨的模式与难点,以中国、东欧、俄罗斯等原计划经济国家和地区为对象。
讲座现场
授课
下课后,我和法国老师在走廊交流,她曾到暨南大学做访问
我和巴黎第七大学的教授们讨论关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问题
讲座前的准备
法国巴黎第七大学的研究生们正在用心地听讲
2014 年 5 月,在法国巴黎进行学术访问期间,我有幸再次来到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总部。望着OECD新的建筑大楼,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第一次来OECD还是 1988 年,当时我在攻读博士学位,经法国第八大学经济学系推荐,到OECD做实习研究生,也算是半工半读。那时的OECD在一栋旧大楼里,除了门卫说法语,里面的研究员在交流时都说英语。
虽然我在OECD只有短短的三个多月时间,但是收获不小——参与了一本有关中国科技发展的书的编撰工作。我的任务是将中文资料翻译成英文,供研究员使用。在这份工作中,我的英文成为留学时期第一个为自己获得赚钱机会的“武器”。当时,我特别感谢父亲,特殊时期他仍要我坚持学习英文,没有想到在十几年后,父亲留给我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发挥了作用。
在会议大厅中央坐着的是匈牙利著名经济学家科尔内,也是《短缺经济学》的作者。他在中国有很大的影响力,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曾到中国参加经济改革会议,其中最著名的是长江论坛上的会议,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他的理论和他对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研究经验影响了一代中国人。
在OECD大楼内留影
2014 年 5 月,他受OECD的邀请,为新书《过剩经济学》做宣讲。这本书应该是《短缺经济学》的续篇,因为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像中国这样的国家,确实已经从短缺经济向物质丰富过渡了。
与会代表在OECD入口处留影
在OECD的大楼外留影
和西丽薇女士在OECD门口合影
法国经济学家Bernard Chanvance(查旺思)和夫人西丽薇在OECD大门前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