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工作,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7〕26号)“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的要求,出台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简称《教学要求》),旨在进一步明确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方式、管理与评估。各高等学校要按照《教学要求》,结合本校实际,制定科学、系统和具有特色的教学大纲,组织实施本校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和教学活动,积极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发展,当前,各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已比较系统和完善,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生涯教育和高质量就业。

一、课程建设指导思路

(一)人本教育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1.着眼于学生个性发展需求,谋求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有机统一

以学生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在学生的创造性、创新性等素质不断提升并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尊重个性差异,强调个体的自由发展。人本教育的立足点是“人”,并在此基础上谋求与社会进步的和谐统一。

2.着眼于个体全面发展,唤醒大学生自我规划的主动意识

主体性是人的内在属性,要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必须重视学生作为“人”的复杂性。以人本教育理念为基础的生涯教育,应将“人本”思想贯穿生涯教育和职业规划的始终,并将“人本”思想体现在生涯教育的全过程。

(二)职业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作用,不只是为了大学生顺利就业,更重要的是唤醒大学生生涯规划意识,使其明确职业发展方向,提升综合素养。因此,高校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应突出职业教育的理念,从个体发展目标与生涯规划一脉相承的角度,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自我觉知,将职业胜任力作为职业发展的核心动力。

(三)激励教育理念:增强学生发展的内在动机

激励教育就是以学生的主动性、主体性为基础,遵循“人”的发展规律性,创造有利条件,激励学生发展的内驱力。激励教育理念的核心是使学生将外部教育的能量转化成个体的自觉行为,通过对学生发展动机的有效激发,增强学生发展的内驱力。

(四)终身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人们对于职业的动态发展、工作岗位的频繁更换,以及失业再就业已习以为常,职业观念更为开放。现如今的职业市场,职业能力是就业的基础。以终身教育理念为指导的职业能力观,在倡导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更重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比如学生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等。

二、课程建设的原则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于 2010年举办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国际论坛”,标志着“职业规划课程”在国内正式开启。该论坛以“课程建设”为核心,围绕“职业规划体系的多元化发展模式与技术实践”开展研讨,进一步明确了生涯教育的发展方向和从事职业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课程建设遵循的基本原则如下:

(一)职业导向性

课程应该具有明确的职业导向性,帮助学生了解不同职业领域的需求和发展机会。课程内容应包括职业选择、职业规划、职业发展技巧等方面的知识。

(二)实用性

课程内容应具有实用性,能够帮助学生解决职业生涯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例如,提供实用的求职技巧、面试技巧、职业规划方法等,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职业发展的挑战。

(三)个性化

考虑到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课程应该具备一定的个性化元素,通过个别辅导、职业咨询等形式,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价值观和优势,并将其与职业选择和规划有机结合。

(四)发展性

职业生涯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课程应该具备持续发展性。例如,可以通过设置多个阶段的课程或模块,逐步引导学生进行职业探索、规划和发展。

(五)资源整合

课程设计时应充分整合各种资源,包括学校资源、社会资源和网络资源。学校可以与就业局、企业、行业协会等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职业发展支持和资源。

(六)反馈机制

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帮助学生了解相关职业的发展现状,使其及时调整和完善自己的职业规划。学校可以通过个人评估、职业咨询、就业数据分析等方式提供反馈信息。

(七)持续更新

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不断发展和更新,课程应该与时俱进,及时更新内容和方法,以保持与实际需求的匹配性。

三、课程建设的目标、任务及主要内容

(一)总目标

课程建设的总目标即期望学生达到的最终结果,对不同培养层次的教学目标具有指导作用。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总目标:通过课程教学,激发大学生的自主意识,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大学生愿意为个人的生涯发展和社会发展主动付出积极的努力,掌握自我探索技能、信息搜索与管理技能、生涯决策技能、求职技能等,了解就业形势与政策法规;掌握基本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相关的职业分类知识及创业的基本知识,为将来的职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分类目标:①能力目标;②知识目标;③素质目标。

分层目标:①一年级为试探期;②二年级为定向期;③三年级为冲刺期;④四年级为分化期。

(二)主要任务

通过课程教学,大学生应当在态度、知识、技能三个层面均达到相应要求。

在态度层面: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大学生应当树立起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念,把个人发展和国家需要、社会发展相结合,确立职业的概念和意识,愿意为个人的生涯发展和社会发展主动付出积极的努力。

在知识层面: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大学生应当基本了解职业发展的阶段特点;较为清晰地认识自己的特性、职业的特性及社会环境;了解就业形势与政策法规;掌握基本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相关的职业分类知识及创业的基本知识。

在技能层面: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大学生应当掌握自我探索技能、信息搜索与管理技能、生涯决策技能、求职技能等;还应该发展各种通用技能,如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人际交往技能等。

(三)主要内容
1.专业与学业

(1)专业

高校生涯教育与职业发展,应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引导学生了解与专业相关的行业、职业、岗位等。通过介绍专业的形成、分类及发展的趋势,进一步探索立足专业的职业领域及对跨专业就业的认识,正确看待冷门专业与热门专业、专业与就业之间的关系。(孔夏萌,2013)

(2)学业

如果说通过专业可以了解职业领域和职业发展,那么通过学业则可以让大学生顺利就业。学业是个综合的概念,是大学学习阶段的总称,包括专业学习、自我能力的锻炼、自身阅历的丰富等。对于大学生而言,要树立正确的学业观,就要对所学专业、课业有正确的态度和认识,处理好学业与专业、学业与职业、学业与就业的关系。大学阶段的规划,很大一部分是对于学业的规划,故大学生应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并实施。

2.生涯辅导

(1)树立职业理想

理想就是目标,就是方向。在生涯辅导初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非常必要。

(2)自我认知

运用四维度自我认知法,大学生进行自我探索,进一步明晰自身优势和不足,在职业选择中扬长避短。①职业兴趣:了解职业兴趣的分类,运用工具探索职业兴趣;加强对职业兴趣的挖掘和培养。②人格特质:既有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也有后天因素的影响,相对比较稳定,不容易改变。③职业能力:一般包括知识技能、可迁移技能、自我管理技能三部分,可通过学习、训练来改善和提升。④职业价值观:是个人追求与工作有关的期待,是希望从工作中获得的东西。

(3)职业探索

职业探索包括熟悉与职业有关的概念,包括产业、行业、企业、工作等基本知识;了解职业的分类、发展趋势,了解不同职业的特点和基本要求,即结合专业和兴趣,探索自己可能从事的职业领域。

(4)个人发展规划

一个切实可行的规划是开启职业发展的基础。规划的步骤一般包括:自我评估、环境评估、收集相关职业信息、确定职业发展目标、实施行动及评估调整。

3.就业形势与政策教育

世界发展瞬息万变,就业市场也在不断发展变化。要引导大学生熟悉就业发展趋势和国家就业支持政策,紧跟社会需求和国家发展战略,顺利就业。

4.就业教育

就业教育即以大学生充分高质量就业为目标和指向,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从低年级开始树立职业意识,不断提升综合竞争力。①加强情商教育,提升自我管理技能;②加强就业德商教育,提升个人职业道德;③培养科学精神,提升职业核心素养。

5.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是就业教育的有益补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组成部分。通过课程学习,引导大学生树立创业意识,激发社会创新活力,通过创业带动就业,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四、课程开展形式及课时安排

进入 21世纪,“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是普通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内容。我国各高校结合有关要求,在课程建设及具体实施过程中,均成立了专门的教研机构,有比较专业的师资队伍,在课程建设方面也有了很大进展——有些学校已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纳入必修课进行建设和管理,在课时安排上也逐步增加理论和实践课时数。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除了理论讲授外,线上咨询及测评成为课程实践的有益补充。在社会上也出现了许多专门的生涯辅导和咨询机构,与学校互为补充,共同发挥作用。

生涯规划部分:一般安排在大一学年,1学分,16学时。以课堂讲授、小组讨论、线上资源学习、课后练习、课程考核等形式开展。内容包括生涯觉知、自我认识、工作世界探索、生涯决策、评估与修订、规划书撰写等方面。

就业指导部分:一般安排在大三学年,1学分,16学时。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精选线上优质学习资源,结合线下训练实践课共同开展教学。内容包括求职途径、有效信息收集、求职材料撰写、面试技巧、求职礼仪等方面。 IcgfWQj+U4gxgPpTHOpg9F1VhyUoAb/iuSud+xNIKM2Cw3anDK6nFH6ITojNPbb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