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是世界上开展中小学生涯教育最早的国家,K-12属于美国的基础教育阶段。美国的生涯教育课程区别于学校的学科课程,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课程的类型细化、内容丰富。小学的课程以综合课程的形式为主。这个阶段的生涯教育让孩子“在知道了家人的工作之后,对工厂等社会工作场所加以了解,在各种综合课程中逐步引发学生对于工作世界的觉察”。中学阶段的课程既包括普通的学科课程,也包括职业教育课程。继上个阶段的职业启蒙后,这个阶段的生涯教育开始通过课程帮助学生对职业和工作有更进一步的认识。高级阶段,除了必要的学科课程,还包括家政、保健、技术等指向工作的课程,其中选修课包括职业或技术性课程。可见职业课程从设置类型到课程内容都相当完备,为我国中小学开展生涯教育课程提供了有益启示。(张滢,2020)
英国的生涯教育在中学阶段开始受到高度重视,作用在于帮助学生进行未来的职业规划,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做准备。英国政府在相关法案中提出“所有的公立中等学校都有法定责任为9至11年级的所有学生提供生涯教育”,从法律层面为学生的生涯教育提供保障;又颁布了《新课程中的生涯发展教育》,明确生涯教育的地位、目标及内容。英国的生涯教育是一个分阶段的、系统的过程。从内容上看,英国的生涯教育包括三个方面:自我认识与生涯认知、职业基础知识、实践性学习。其中的实践性学习,为我国的生涯教育提供了启发性指导。
在亚洲,日本是较早地开展生涯教育的国家。生涯教育贯穿于日本整个教育体系,其课程形式不仅仅是单一的学科课程形式,“还渗透在各个科目中,而且跟学校辅导机制及家庭、地方政府共同联合,培养锻炼学生在职业生涯中的各种能力”。在日本,小学阶段的生涯教育类似于美国,以综合性的课程为主。初中阶段的生涯教育注重学生对于集体的认知。高中阶段的生涯教育包括“志愿活动和就业方面的体验性活动,培养学生对职业内容的理解能力和对职业信息的分析能力”。高中阶段,除了上述活动所涉及的内容之外,还设有专业的指导教育机构,辅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张滢,2020)
我国生涯教育的发展,受到了包括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在内的生涯教育的影响,同时也受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因素及就业制度的限制,从最初的职业指导到如今的生涯规划教育,经历了近百年的探索。最接近现代意义上的生涯教育是从 20世纪末至 21世纪初开始发展起来的。这个时期也被称为生涯教育在我国的“快速发展时期”。
我国的生涯教育,目前还只是集中在本科阶段。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量扩招,高校办学规模快速扩大,就业实行双向选择,目前的生涯教育对于还不完善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更显力不从心,难以应对新的市场需求,急需进行从初级的就业指导向生涯教育转变的改革。国内的学者们正在借鉴和引入国外生涯教育理论和实践启示,积极推介有效的生涯教育经验。大学生生涯教育在我国兴起的标志是 2000年北京市学联等机构发起的“大学生职业规划”活动。之后除学历教育外,对大学生加强生涯教育被列入高校办学目标。从政府到教育主管部门,从高校到学生,都普遍认识到生涯教育的重要性,但我国的大学生生涯教育体系还很不完善。(夏玲雅,2019)
职业发展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人从进入到退出职场的整个过程,是人生发展的一部分,因此职业发展的目标应该围绕着人生发展的目标而进行。具体来说,就是在不同的阶段采用不同的方式,追求不同的目标。整个职业发展的过程可能并不一定是线性发展的,但方向要坚定。
职业发展,是一个不断追求自己的职业目标,最终达成自己的人生目标的持续性过程。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使用为基础,以人力资源及其创造性为依托,以高科技产业及智业为支柱的经济。(翟悸灵,2010)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这必然带来就业市场的变化和劳动力结构调整,影响着个人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形式。
随着科技发展和进步,生产力的技术构成不断提高。对基础性劳动力的需求不断缩小,势必造成部分劳动力被拥有新知识新技术的劳动者取而代之。因此,短暂的失业是劳动力市场结构调整的必然结果,也是个人职业发展的过渡。
大量研究数据表明,随着工业化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的转变,就业结构发生重大调整是历史的必然。随着信息网络的发展和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广大基础性岗位将被机器所取代,传统行业就业需求持续降低,而新兴行业,如计算机维修、操作和电子报刊编辑等岗位需求增加,与互联网有关的金融、娱乐等服务性行业就业机会增多。这些时代变化催生新的职业发展形态,从根本上实现了就业结构的升级换代。
第一,个人发展与时代发展、国家需求紧密结合;
第二,坚定服务地方、服务基层的就业理念;
第三,制定切合实际的目标,提升综合素质和能力,努力成为复合型人才;
第四,培养创新创业品质,加强实践锻炼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