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由欧洲权威的船级社和咨询公司联合发布的“全球领先的海洋城市”评价体系排名中,2022 年广州位列全球第22 名,在国内仅次于上海、香港、北京。2020年,广州市海洋生产总值3 146.1 亿元,约占全市GDP的12.6%,稳居全省第一。2023年,广州市海洋生产总值超3 7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12%,总值位于全国前列。海洋产业结构为以服务业主导的“三二一”产业结构,三次产业占比为0.40:24.4:75.2
。广州海洋第二、三产业发展迅速,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产品批发与零售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等传统海洋产业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达60%
;新兴产业增速快,具有很大的产业潜力,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电子信息、海洋新材料等产业GDP贡献值比例不断增加。目前,广州已初步构建起具有竞争力的海洋产业体系,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业、滨海旅游业等海洋产业开始在南沙区、番禺区、黄埔区形成初步集聚
。此外,广州作为省会城市、国家中心城市,聚集了南方地区海洋科研职能,尖端科技成果丰硕,对珠江口东西两岸及沿海经济带城市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
近年来,广州依托良好的海洋产业基础,着力推动优势海洋产业提质升级,大力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全市海洋经济稳步增长。
(1)海洋交通运输业发展势头强劲。2016—2020 年,广州港累计完成货物吞吐量约30.1 亿吨、集装箱吞吐量1.08 亿标准箱,较“十二五”期间分别增长25.8%和36.7%,货物吞吐量先后超越天津港、新加坡港,集装箱吞吐量先后超越釜山港、香港港。
2021年,广州港全港完成货物吞吐量6.5亿吨(位列全球第四)、集装箱吞吐量2 447万标准箱(位列全球第五)。截至2022 年6 月底,广州港海运通达国内主要基本港和100多个国家及地区的400多个港口。
(2)海洋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持续发力。2021年,广州市高端船舶与海工装备行业增加值约380亿元。船舶制造相关产业链的企业约540家,其中规上企业20家(见表5-1)。龙头船企广船国际、黄埔文冲的营收约占广州船舶海工装备制造业总营收的七成
。
表5-1 广州船舶制造相关产业链企业情况表
资料来源:广州市涉海经济活动单位名录。
(3)滨海旅游业蓄势待发。广州依托丰富的港口文化、海丝文化、海防文化和海洋工业文化资源,推动海洋科普文化游、滨海休闲度假游、邮轮游等融合发展,打造南沙滨海湿地景区、百万葵园主题公园、南沙天后宫等滨海旅游节点,推出一批海洋特色主题旅游线路和产品。2019 年,南沙国际邮轮母港举办开港首航活动,广州已开通往返中国香港、日本、越南、菲律宾等地航线共9条。
(4)海洋新兴产业加快培育。广州积极引进一批海洋生物医药科研机构及龙头企业,海洋生物医药业2020年增加值超50亿元;加快布局海洋电子信息产业和海洋高端装备产业,支持中海达和南方卫星导航两家涉海企业入围广州首批38 家创新能力强、行业地位高的“隐形冠军”企业榜单,支持多家广州涉海企业通过评审获得“广州市科技创新小巨人”称号;大力推动天然气水合物产业化进程,争取天然气水合物钻采船(大洋钻探船)落户广州建造。
广州海域面积狭小,仅有约400平方公里,人工岸线占比较高,近岸海域生态容量有限,可供开发利用的岸线资源(尤其是深水岸线)短缺,亟待进一步向深远海拓展发展空间
。未来广州需要依托在综合交通、科技、商贸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强化陆地产业与海洋产业统筹发展,推动传统海洋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布局海洋新兴产业,优化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培育一批特色化海洋产业园区,引导海洋产业集群化、高质量发展。《广州市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构建“一带双核多集群”海洋经济发展新格局。其中,“一带”是指以珠江水系为脉,打造“产学研城”一体化江海联动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带;“双核”是打造以南沙区为核心的海洋科技创新核心区,以海珠区、黄埔区为中心的海洋综合管理和公共服务集聚区,双核引领形成海洋科技创新和高端服务高地;“多集群”是指培育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打造一批特色化海洋产业集群。
2020年,深圳海洋生产总值2 596.4亿元。2021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3 011亿元,比2020年增长了16%,大大超过了其他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速。
其中,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油气业、海洋渔业等海洋传统产业占海洋产业比重超过50%,但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此外,海洋新兴产业增长加快,已占全市海洋生产总值的40%。海洋科技创新基础较好,各类涉海创新载体超过60个,海洋新城、蛇口国际海洋城、坝光国际生物谷、深汕海洋智慧港等重点片区加快建设
,为深圳实现“海洋科技领先”的目标提供了空间载体。
深圳海洋产业主要包括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能源与矿产业、海洋渔业、海洋工程和装备业、海洋电子信息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现代服务业八大领域。其中,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油气业等海洋传统产业尚为支柱力量,不过新兴产业发展迅猛,整体呈现“老三样”向下、新兴产业向上的趋势。
其中,海洋交通运输业依然是海洋经济支柱。2022 年,深圳市海洋交通运输业增加值770亿元,占全市海洋生产总值的四分之一。当前,深圳国际航运枢纽地位愈加巩固,港口扩能及智慧化、绿色化升级不断推进,盐田港区5G专用智慧码头加快建设,妈湾5G绿色智慧港口正式开港。2021 年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达2 877万标准箱,稳居全球第四位,进出口贸易相当发达。
滨海旅游业发展不断加快。深圳积极打造海洋体育“一中心三基地”,成功入围全球十大旅游城市。海洋博物馆被列入“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规划建设,积极稳步推进宝安区滨海文化公园、小梅沙、大鹏所城、海上田园城等重大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升级改造
。
海洋渔业优化升级。2022 年,深圳渔业产量8.27 万吨,其中远洋渔业产量3.24万吨。渔业第一产业产值25.9 亿元,预计带动渔业全产业链产值500 亿元。2023年5月,深圳国际金枪鱼交易中心揭牌,正式开通运营线上交易系统
。
海洋新兴产业加速发展。深圳海洋产业总体上由传统油气海工向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海斯比(复合材料造船技术)、朗诚科技(海洋立体监测观测)等企业入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华大海洋研制的海洋护肤品和海洋保健品成功上市。海洋现代服务业支撑能力增强,国际海洋开发银行进入加快筹备阶段,深圳首家海洋资源交易机构、深圳绿色航运基金进入实质化运营阶段。
《深圳市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5 年,深圳全市海洋生产总值达4 000亿元,占全市GDP约10%。从产业布局来看,《深圳市培育发展海洋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2—2025年)》指出,深圳将以西部海岸—东部海岸—深汕特别合作区为主轴,以宝安区、前海合作区、南山区、福田区、盐田区、大鹏新区、深汕特别合作区等为主要承载区,合理布局涉海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重点平台,打造“一轴贯通、多区联动”的海洋产业空间发展格局(见表5-2)。
表5-2 深圳海洋产业空间布局
资料来源:《深圳市培育发展海洋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2—202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