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海洋经济和关研究进展

一、海洋经济研究概述

(一)研究历程

海洋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要地,海洋经济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重点议题之一。以“海洋经济”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CNKI)检索近40 年学术期刊发表的情况,总计检索到文献12 145 篇。从发文数量来看,国内针对海洋经济的研究与国家政策方针紧密相关,大体上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见图2-1):

图2-1 海洋经济政策与研究发展阶段演化

资料来源:文献数检索自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

(1)孕育初期阶段(1983—1999):这一时期受制于社会发展水平,学界对于海洋经济的关注度不足,对海洋经济的内涵认知尚不深刻。

(2)模式探索阶段(2000—2010):经过改革开放后的多年建设,海洋经济呈现旺盛发展活力,这一时期研究成果得到了平稳提升,积累了大量关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思考成果。

(3)蓬勃发展阶段(2011—2016):随着海洋强国战略的提出,学界对于海洋经济发展的研究热情空前高涨,开展了大量理论研究与综合实践工作,如何更加科学、有序、可持续地开发海洋空间,是当前阶段的重要课题之一。

(4)拓展深化阶段(2017至今):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并多次强调了“向海发展”的战略目标,激励着广大学者从全局视角出发,不断丰富、深化研究主题,思考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系统性路径,这一时期针对海洋开展的研究主题更为丰富,更加关注海洋空间的多维属性,除海洋经济发展、陆海统筹之外,学者们同样关注海洋空间用途管制和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等议题,形成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二)主要研究方向

基于中国知网(CNKI)文献的计量分析结果,统计主要研究主题发文数量,并对相似主题进行归并。从海洋经济领域发文数量排名前十位的研究主题来看,在海洋强国战略实施背景下,现有研究大多围绕海洋经济、海洋产业、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等领域进行探索,特别聚焦山东省(含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浙江省、广东省等海洋经济强省建设(见图2-2)。总体而言,海洋经济的研究内容紧密结合国家战略需求,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研究领域和方向,既包括对区域海洋经济空间格局、海洋经济政策评价、海洋产业空间布局和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等社会属性的研究,也包括对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等自然属性的研究。

图2-2 海洋经济领域发文数量排名前十位的主要研究主题

资料来源: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

二、海洋经济研究进展

(一)区域海洋经济空间格局

海洋经济空间格局是在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在一定地域空间上的极化与扩散,推动区域海洋经济由低水平均衡向非均衡、再向高水平均衡发展的现象。 国内相关研究主要聚焦于空间格局分布规律、空间格局影响因素、空间协同布局策略三个方面。

1.空间格局分布规律

目前,学者们主要从全国与城市群尺度对我国海洋经济空间格局分布规律展开分析:

(1)全国尺度

主要基于海洋生产总值数据,分析全国海洋经济空间结构、省际之间的空间差异及空间网络关系。例如孙心茹基于分形理论,分析了沿海11 省市的海洋经济空间结构演变过程,结果表明沿海各省市海洋经济发展受限于地理位置,从而形成自我化的发展模式,外部效应难以实现最优化 ;高乐华等的研究指出,我国海洋经济空间格局正在由单核心格局转向多核心连片式发展格局 ;韩增林等利用标准差、变异系数、加权变异系数以及赛尔指数等指标对我国海洋经济的空间差异进行研究,发现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明显的南北差异,南部沿海地区由于产业基础良好,海洋经济总量高于中部和北部,而从地带内差异来看,中部地带内部差异远大于南部和北部地区 ;高晓彤等利用修正的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得到我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由以上海、天津为核心的双核结构逐渐演变为以上海、福建为核心的双核结构,江苏、浙江、海南位于空间关联网络的边缘

(2)城市群尺度

主要聚焦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海峡西岸、北部湾地区的海洋经济空间相互作用、空间差异及空间溢出效益研究。例如孙蕾等借助主成分分析和拓展的引力模型,对前述五大海洋经济区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海洋经济发展水平处于领先地位,空间相互影响最大,环渤海地区次之,在区域间竞争发展的背景下,沿海经济区一体化发展是必然选择 ;李博等以环渤海地区为例,通过构建海洋经济—地理距离空间权重矩阵,对海洋经济增长质量主体的空间交互作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环渤海地区的海洋经济增长质量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和空间溢出的正反馈效应 ;邓昭等研究指出,我国三大经济圈的海洋经济差异仍在加大,北部和东部海洋经济圈竞争优势高于南部海洋经济圈

2.空间格局影响因素

区域海洋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形成了海洋经济的空间格局,各类因素通过影响海洋经济发展水平,进而影响海洋经济空间格局。部分学者应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识别海洋经济发展空间非均衡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海洋资本、涉海人力资源、海洋产业结构、创新驱动、市场化程度和对外开放程度等对海洋经济发展具有正向推动作用 。邹玮等分析了影响海洋经济效率空间演化的主要因素,研究得出区位优势(用海洋经济区位熵来表征)对海洋经济效率产生正向影响,而海洋产业结构和外商直接投资对海洋经济效率产生负向影响 ;王泽宇等的研究指出,不同因素对海洋经济空间格局演变的作用有所不同,海洋产业结构、海洋资源利用能力、海洋科技支撑能力、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程度及海洋经济就业潜力具有明显的正向作用,而海洋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则表现出负向作用

3.空间协同布局策略

区域海洋经济发展空间协同布局主要研究对海洋经济发展起支撑作用的各类空间要素一体化配置,重点聚焦沿海地区各城市间海洋经济的错位发展和分工协作。例如孙才志等基于各城市海洋产业的比较优势,提出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协同布局策略 ;朱念针对北部湾经济区四市的海洋经济布局展开研究,认为应形成南宁以深度加工、新兴制造和高新产业为主,钦州、防城及北海以初级原料加工为主的分工协作关系 。也有学者指出,沿海经济区一体化发展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可通过完善交通网络体系、加强大工程、大项目合作等方式提高城市间的相互促进力 。还有学者指出,应从信息、技术、交通等方面构建区域海洋经济一体化平台,从而为区域海洋经济一体化发展提供支撑 。在这之中,也有学者重点强调了区域港口一体化建设,从资源整合、服务协同等多个方面对完善区域港口一体化建设进行了研究

(二)海洋经济政策评价

作为提高海洋经济竞争力的重要工具,海洋领域政策的制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也能够充分反映国家公共治理能力。部分学者基于政策视角总结当前海洋经济实施政策的发展趋势与特点,评估具体政策的实施效应,进一步提出优化建议,为完善海洋经济政策体系提供了决策支撑。

1.政策内容研判

学者在有关研究中开展政策分析,主要有静态视角与动态视角两个方面。静态视角侧重于海洋经济政策的制定和优化,例如胡洁等总结了“十三五”时期支持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的主要特点与不足,提出科学推进海陆统筹发展、积极推进现代海洋经济体系、提升海洋科技创新与发展水平以及推进海洋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等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赵鹏分析了“十四五”规划中海洋领域的有关内容,提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海洋经济在区域协调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绿色发展、蓝色经济国际合作和海洋经济治理5 个重点领域的主要政策取向 。动态视角则更为关注政策的发展规律,李纪琛以1997 年来我国沿海重点海洋经济和海洋技术产业发展省市出台的228 项地方海洋科技政策文本为研究对象,运用客观定量的分析方法开展海洋科技政策变迁分析,发现海洋科技领域政策工具与目标导向逐渐多元,但对需求侧关注不足

2.政策实施评估

准确客观地评估政策实施带来的各方面效应,对于全面认识海洋经济发展现状,优化相关海洋政策与战略具有重要意义。王泽宇等研究了海洋强国战略的政策效应,证实了相关政策起到推动沿海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使沿海地区的实际人均GDP平均每年增长0.94个百分点 。邢澜和张广海分析了海洋经济发展试点政策对区域经济韧性及旅游经济韧性的影响,发现试点政策效应总体上为积极影响,但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 。刘雅君考察了“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影响,最后提出扩大海洋产业规模、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增加海洋劳动力投入以及提高海洋科技发展水平等政策建议

(三)海洋产业空间布局

海洋产业布局即各海洋产业部门的空间分布和组合形态 。受技术水平限制,大多数海洋产业现阶段只能布局于海岸带及邻近海域。与陆域产业空间布局不同,海域空间的自然属性导致海洋产业的布局在宏观尺度只能沿海岸线呈点状或直线状发展 。现有研究多聚焦于海洋产业总体格局、单一海洋产业的空间布局以及海洋产业空间布局优化三方面。

1.海洋产业总体格局

这类研究多聚焦于海洋产业的空间发展格局构建和空间结构优化。例如于谨凯等基于“点—轴”理论,提出以沿海三大港口群及所在区域中心城市为“点”,以海洋运输、临海产业带为“轴”的我国海洋产业“三点群两轴线”的空间布局体系 ;毛蒋兴等运用NRCA模型对北部湾海洋产业布局现状进行评价,进而提出构建“一带双轴三区多极核”的海洋产业空间总体发展格局 ;施刚针对宁波市海洋产业空间布局和结构现存问题,提出构建“一核两带十区十岛”的海洋产业空间结构

2.单一海洋产业的空间布局

各类海洋产业特征不同,布局模式也存在差异。因此,部分学者针对特定的海洋产业进行了空间布局研究。例如彭洪兵等以海洋能产业为例,从海洋能资源、研发和装备制造能力、开发利用基础、规划导向和基础设施条件等方面进行多指标综合评价,进而提出在广东万山、浙江舟山、山东等地构建海洋能综合测试、装备制造及研发设计产业聚集区的布局建议 ;于谨凯等以海水养殖业为例,通过对沿海地区海水养殖空间的收入、生产成本、环境依赖度和生态损害进行矩阵测度,提出各省份的海水养殖优化次序 ;童心等以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例,在对长三角地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现状布局进行评价的基础上,从产业链维度提出该产业的布局建议

3.海洋产业空间布局优化

在海洋产业空间布局优化层面,当前研究主要聚焦于海洋产业集聚带、海洋产业集群、海洋产业园区等不同空间布局类型。例如杨晓峰等以南通市为例,提出通过建设高水平渔港经济区、海港航运区、临港产业区和滨海旅游区,从而对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带的空间布局进行优化调整 ;王惠丽以舟山渔港为例,研究了海洋渔业产业集群的布局模式,提出临港布局和等级布局两种布局方式 ;沈体雁等基于对我国海洋产业园区发展现状的分析,进而提出“两带三心五圈”的海洋产业园区发展格局,以期促进我国海洋产业园区集约发展

(四)海洋经济哥质量发展

1.高质量发展理论内涵

厘清理论内涵是开展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估评价的基础。孙才志等认为,高质量发展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发展主体作为系统的效率与韧性;二是高质量发展的水平和能力,最终实现“高效”“公平”和“可持续”发展 。赵晖等基于天津市发展实际提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本质是提高海洋经济密度与海洋经济投入产出的效率,在五大发展新理念的指导下最终实现海洋经济发展各要素高效集约可持续发展 。丁黎黎认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以“海洋经济—海洋资源—海洋环境—海洋科技—海洋社会”五大系统为发展对象,在质量、效率、驱动力三个方面的变革过程 。总体而言,当前学者对于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阐释都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但尚未形成统一观点。

2.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

全面评价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是开展海洋经济研究的关键环节,科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是当前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研究重点。徐胜和高科以五大发展新理念为指引,从经济、社会、生态、科技、资源五大维度构建评价指标,通过熵值法、层次分析法、灰色关联法、主成分分析法等方法,测度了大连、天津、青岛等9个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水平 。狄乾斌等基于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前提—路径—目的”逻辑框架,评价2007—2017年中国沿海11省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和区域差异 。崔聪慧等构建了资源效率、经济结构、科技创新、开放水平及绿色生态5个维度的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评估了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并对城市发展水平进行分类,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应因地制宜制定政策补齐区域短板

3.高质量发展路径研判

探寻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是我国当前亟待展开的重大理论与现实课题。朱坚真等从战略、过程、结果三个层面提出蓝色金融创新赋能广东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闵晨和平瑛在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提升路径,包括海洋科技创新与海洋产业结构升级协同发展、完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打造对外开放新格局等 。朱凌等在综合分析北海市海洋经济发展基础、存在问题、面临机遇与挑战的基础上,从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生态文明建设、对外开放和金融支持5个方面提出具体对策建议

(五)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与利月

随着人类认识海洋、利用海洋能力的提高,海洋生态文明逐步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为了促进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探索海洋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通过测度海洋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水平,为协同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生态资源保护与利用提供思路参考。

1.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

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人海和谐的重要保障,对于其发展水平的测度能够为发展战略优化以及产业体系布局提供指引。韩增林等引入能值分析理论,对我国沿海地区的海洋生态环境质量和经济效益做出评价,有效地将生态、社会、经济等子系统结合起来,发现环境负载率高的地区与海洋经济发达地区高度耦合 。徐胜和马振文应用了DPSIR模型评价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并据此提出优化海洋产业结构、提高海洋科技创新水平等政策建议 。也有学者针对特定产业评价资源利用效率,如戴桂林等对中国沿海11 省市海洋药用生物资源的利用潜力进行了定量测算以及等级划分,并对各省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潜力做出了比较评价,为相关省区海洋药用生物资源优化配置及其产业合理布局提供决策参考

2.海洋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性研究

海洋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性是衡量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 。部分学者通过对我国沿海地区的实证研究,指出海洋产业集聚水平的提高会加剧海洋环境污染,并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 。因此,产业集聚与资源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尤为重要 。李璟瑶和陈璇从海洋经济、海洋科技、海洋环境等5个方面构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量化评估上海市海洋经济各子系统间的协调性,发现海洋科技、海洋环境与海洋经济协调性较低,制约了上海市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由此可见,海洋经济发展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工程,需要从各个方面统筹推进,促进社会—生态复合系统协调发展。

三、研究述评

海洋经济是支撑我国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领域,随着国家发展战略对海洋经济支持力度的加大,海洋经济得到飞速发展,海洋经济与产业体系布局研究深度逐渐加深。同时,海洋经济研究领域逐步拓展,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海洋高质量发展等新研究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海洋经济研究内容不断丰富。然而,当前海洋经济相关研究仍存在三方面不足需要加强:一是需要进一步完善海洋经济理论体系,当前研究大多借鉴国外发达地区的发展经验,对符合中国国情的海洋经济发展路径与空间布局基础理论的研究较少,需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海洋经济理论体系;二是要加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破解发展难题,构建区域特色鲜明、产业体系完善的现代海洋经济发展框架;三是加强大数据决策支持,当前研究主要采用统计年鉴、政府公报等社会经济数据作为研究基础,评价指标较为单一,可以加强大数据决策支持,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挖掘、处理和应用,促进海洋经济研究领域融合,以及促进海洋经济的产业升级和快速健康增长。 35iHukxoXVm1eYgL2DtU8l7InwnzW8YWjp0fvB7SSCxtAfyOfUQFNt2DCfw+B9K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