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秦时期,农民普遍贫苦,为了生存和耕种,出现了农贷、粟贷等金融形式。农贷形式最早出现在周朝。《周礼》记载:“凡民之贷者,与有司辨而授之,以国服为之息……凡有责债者,有判书以治则听……凡属债者,以其地傅而听其辞。”春秋时期出现“粟贷”,即粮食借贷。《左传》载曰:“宋饥,请于平公。出公粟以贷,使大夫皆贷,司城氏贷而不书……宋公子鲍礼于国人,宋饥,竭其粟而贷之。”《管子》也说:“粟重而万物轻,粟轻而万物重,两者不衡立,故杀正商贾之利而益农夫之事,则请重粟之价金三百,若是则田野大辟,而农夫勤其事矣。”可见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已注意到平衡农作物价格、控制利息及借贷等问题。
秦汉时期,农业经济有所发展,当时有关农村金融的农业借贷也比较兴盛。汉朝出现货币借贷与实物借贷并行的形式。《汉书·食货志》记载:“民或乏绝,欲贷以治产业者,均受之,除其费,计所得收息,无过岁什一。”农村借贷形式比较多样。一是借贷种子,如《汉书》曾记载了汉昭帝、汉宣帝、汉元帝等帝王借种子给农民耕种生活的史实。二是借贷耕牛,如《汉书》载:“元始二年贷贫民犁、牛、种、食。”三是借贷耕地,如《汉书》载:“永初元年二月丙午,以广成游猎地及被灾郡国公田假与贫民勿租税。”四是借贷钱币,如《汉书》载:“遣使者循行郡国,被灾害什四以上,民赀不满三万勿出租赋,逋货米入皆非收。”《后汉书》记载得更明确:“假民有货者,户钱一千。”此外,还有不少的私人放贷,其中更是不乏高利贷。
魏晋南北朝至隋朝时期,农村借贷形式多样化。有沿袭前代的无息贷款,具有慈善性质,但很快就消失了。为数众多的是私人借贷和高利贷,如官僚贵族放债牟利。《宋书》记载了借钱换物:“(刘)休祐在荆州裒刻所在,多营财货,以短钱一百赋民,田登,就求白米一斛,米粒皆令彻白,若有破折者悉删简不受。民间杂此米,一升一百、至时,又不受米,评米责钱。凡诸求利皆悉如此。”《南齐书》记载了借债赎人:“虞愿为晋平太守,前政(前任太守)与民交关,质录其儿妇(不能偿债录其儿妇为质),愿遣人于道,夺取将还。”隋朝统一后,为了灾年赈济,建立了义仓制度,具有仁政或慈善色彩,有一定进步意义。《隋书》记载:“令诸州百姓及军人,劝课当社,共立义仓,收获之日,随其所得,劝课出粟及麦,于当社造仓窖储之。即委社司执帐检校,每年收积,不使损败。若时年不熟时,当社有饥馑者,以此谷赈给。”
唐朝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农村金融也有所发展。唐朝推出了三种借贷,即收质、纳质、质库,但利息一般较高。在农村,唐朝为了恢复和发展农村经济,在农村金融方面有所推进。一是实行赈灾农贷。唐朝《康济录》记载:“代宗时刘晏掌财赋……诸道各置知院官,每旬日,具州县雨阳丰欠之状白使司,丰则贵象,欠则贱粜,或以谷易杂货供官用,及于丰处卖之。知院官,始见不稔之端,先申至,某月须若干蠲免,某月须若干救助,及期,晏不及州县申请,即奏行之,应民之急,未尝失时,不待其困毙流亡饥草然后赈之也。”二是限制利率或提供无息贷款,帮助农民,禁止当铺泛滥,打击高利贷。《至元杂令》记载:“诸以财物出举者,每月取利不过三分,积日虽多,不得过一倍,亦不得回利为本……应京城内有私债经十年以上,曾出利过本两倍,本部主及保人死亡,并无家产者,宜令台府,勿为徵理。”三是继承和改革义仓制度,建设常平仓,平衡粮食价格。《文献通考》记载:“开元七年敕关内陇右,河南、河北五道及荆、扬、襄、夔、绵、益、彰、蜀、资、汉、剑、茂等州并置常平仓,其本上州三千贯,中州二千贯,下州一千贯,每粜具本利与正仓帐同申,二十二年敕应给贷粮本州录奏:待敕到,三口以下给米一石,六口以下给米两石、七口以下给三石,给粟准米计折。”
宋朝商业经济较为发达,一度出现地区纸币“交子”。两宋对农业也较为重视。在农村金融上,两宋曾大规模向贫农借贷种子及耕牛。《宋史》记载:“太宗至道二年诏,官仓发粟数十万石,贷京畿及内郡民为种……治平中河北地震民乏粟,率多贱卖耕牛,刘涣知澶州,尽发公钱买之,明年,民无耕牛,价增十倍,涣复出所市牛,以原值与民,澶民赖不失业。”赈灾借贷也比较多,如《康济录》记载:“明道程子知扶沟,水灾民饥,请发粟贷之,邻邑亦请。司农怒,遣使阅实,使至邻邑,而令遽自陈,谷且登无贷可也。使至,谓程子盍亦自陈,程子不肯,使者遂言不当贷,程子则请之不已,力言民饥,遂得谷二千石,饥者获济,而司农益怒。视贷籍,谓户同等而所贷不等,檄县杖主使,程子言:济饥当以口之多寡,不当以户之高下,且令实为之,非吏罪。”《文献通考》记载:“元丰元年诏以滨棣沧州被水灾,令民第四等以下,立保贷请常平粮有差,仍免出息。”值得重视的是王安石变法中推行的“青苗法”,对农村金融影响较大。该法又称“常平新法”,要求各地以现存常平、广惠仓的一千五百万石钱为本,与转运司兑换成现钱,以现钱贷给广大乡村民户,有剩余也可以贷给城市坊郭户。民户贷请时,须五户或十户结为一保,由上三等户作保,每年正月三十日以前贷请夏料,五月三十日以前贷请秋料,夏料和秋料分别于五月和十月随二税偿还,各收息二分。“青苗法”的初衷是好的,但触犯了地主、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农民在“青苗法”改革中难以获得实惠,反而容易被居心不良、有意钻空子的官僚和地主巧取豪夺以至于丧失土地,因此“青苗法”最终失败了。
元朝虽然短暂实行过赈灾农贷、义仓等行为,但滥发纸币,官僚、地主大肆搞高利贷,对农村金融经济破坏很大,金融发展还不及唐宋时期。到了明清时期,官方推广仓储制度,投资边疆屯垦,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明史》记载:“迤北来归就屯之人,给车牛农具,后又免沿边开田官军子粒,减各边屯田子粒有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