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国现代金融学诞生前,古代中国就有非常丰富的金融思想与活动。而中国古代农村金融深受官营经济的影响。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开始记录、保存、思考重要货币及经济活动。据考古发现,中国最早流行的货币是夏朝的贝币,到商朝出现铜币,并逐渐取代贝币成为民间流通货币。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四大铜币体系,即楚国的蚁鼻钱、韩赵魏三国的布币、齐燕两国的刀币、秦国的环币,体现出当时货币经济之发达。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根据先秦丰富的史料,撰成《货殖列传》和《平淮书》,专门记述和评价货币经济状况,对后世影响深远。东汉班固在此基础上,于《汉书》中辟有《食货志》,专门评述货币经济概况,逐渐成为后世正史定例,成为后人了解当时经济情况的重要参考。
无论从官方正史还是民间资料来看,中国货币金融历史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名家辈出,在货币金融问题上提出过不少具有重大意义的命题及真知灼见。春秋时期,管仲在《管子·轻重》中系统地论述货币经济思想,并提出和阐述了朴素的商品价值和货币数量思想。西汉贾谊在《治安策》和《铸钱》中提出禁止民间私自铸钱,防止“奸钱日繁,正钱日亡”,类似今日“劣币驱逐良币”之论。西汉桓宽《盐铁论》开启了铸币权争论的先河。北宋商贸发达,推动了金融货币思想的发展。北宋叶适提出要注意纸币与钱币的流通关系,并对西汉贾谊的《谏除盗铸钱令》重新加以强调。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出社会要注意货币流通速度。宋末元初许衡在《楮币札子》中进一步分析了纸币通货膨胀的危害。
鸦片战争后,外国列强不断入侵,古老的中国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外国列强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入侵,一方面直接打断了中国金融自我发展的道路,使中国金融失去了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另一方面也向中国输入了新式金融思想和制度。但在动荡的环境中,新的金融思想并未迅速建立,旧的金融思想也未迅速退出历史舞台,中国金融整体处于新旧夹杂的状态。现代金融学在动荡的近现代中国蹒跚成长。通商口岸和内陆城市或许多少有些现代金融机构,广大农村地区的金融发展却非常滞后,传统色彩十分浓厚,诸多地区甚至与几百年前没有太大的区别。
综合来看,中国通过总结和提炼早期货币实践的历史经验,提出过诸如子母相权、轻重、本末、虚实、称提等重要概念及思想,蕴含了现代金融思想的宝贵萌芽。但萌芽终究是萌芽,并未成长壮大起来。至明清时期,中国货币金融思想仍然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系统,更多是一种孤立的、封闭的、不完整的条块知识,与西学东渐下的现代金融差距较大,直接影响了广大的农村金融。中国传统货币金融思想虽然未能发展成现代金融学,但是在古代长期以来充当着无可替代的基础性角色,具体指导着国家和城乡金融运作,甚至延续到今日。因此,要想以史为鉴,详细了解中国农村金融的演变,就需要回到古代中国城乡,探索中国本土货币金融的基本形式、运作和影响,才能深刻理解现代中国农村金融运作的真实状态和发展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