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建设和粤港澳区域产业融合的规划、政策相继出台,相关问题日益受到关注,有关部门也展开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对这些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可以帮助获得一些有效的经验和结论,从而更好地规划海洋交通运输业的融合发展。
广东省以其发达的制造业著称,其大规模生产和销售模式催生了大量的海上运输需求。然而,由于珠江水道的深度较浅以及沿岸桥梁的限制,大型船舶无法进出珠江沿岸的港口。因此,为了能在沿江的码头卸货,船舶需要提前在珠江入海口进行驳船操作。这导致企业必须在两地海关办理转关手续,增加了运输时间和成本。为了解决这一问题,2020年11月深圳海关和广州海关推出了“深圳蛇口—顺德新港组合港”项目。该项目通过两个直属海关协同监管,支持大湾区沿海的枢纽港和内河支线港一体化运营,企业可在顺德一次性办结通关手续,然后由驳船运送到深圳西部港区换装大船出海,从而大大减少了企业运输货物报关的时间和成本。类似的项目如“深圳蛇口—顺德北滘组合港”和“深圳蛇口—南海九江”也相继开通。截至2023年7月,大湾区组合港项目累计开行线路达35条,实现大湾区内地城市全覆盖,形成优势互补、互惠共赢的港口群。广州、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肇庆等9个地市开通了26个组合港点位,挂牌运营了12个内陆港;共有30条海铁联运班列,以及300多条国际班轮航线,能够通达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样的航运网络体系实现了远近洋、干支线和内外贸相结合。
为了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并提高效率,解决辗转报关的问题,深圳海关推出了粤港澳大湾区组合港的模式,简化了货物运输的流程。这一微小的改变实际上帮助了成千上万的企业降低贸易成本。港口之间的信息和标准共享,并加入了5G、区块链、大数据等现代化技术,大幅提高了粤港澳大湾区港口群的货物周转效率和服务水平。顺德生产的家用电器占到全国的15%。由于“深圳蛇口—顺德新港组合港”项目的启动,曾经需要辗转蛇口和顺德的家电出口企业,现在只需要进行一次报关就可以出口。据悉,该组合港项目启动后,顺德的家电企业可以节省30%的报关成本,还节约了通关时间。这一项目启动以来,得到顺德家电企业的广泛好评,超过七成的货柜出口开始采用组合港模式。
粤港澳大湾区组合港项目通过打破港口间的空间壁垒,实现了城际港口之间的物流协同和无缝连接,通过功能组合、水路转运、数据协同和港口合作,实现“多港合一”。据报道,深圳海关在2022年第一季度推出的“粤港澳大湾区组合港”项目的进出口吞吐量达到了5.4万TEU,同比增长超过6倍。
粤港澳大湾区组合港项目最初由广深两地有关部门推动,试点实施效果明显,随后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地区和港口参与进来。组合港项目不仅惠及周边地区,降低了航运企业“看得见”的成本,还融合了更多现代先进科技手段,进一步建设区块链网络,推进港口的智慧型建设。组合港项目从企业的角度,为企业降低了成本,提高了运营效率,以此为突破口不断丰富组合港项目的内容,使得组合港项目由线发展为连接各地的面,提高了港口群的整体实力。
粤港澳大湾区组合港项目是大湾区“9+2”城市群海洋交通运输业融合发展的一次成功创新和实践,实现大湾区内地9市100%全面覆盖。随着组合港项目仍然不断增加新的航线,越来越多的企业享受到了“多港如一港”带来的便利。该项目也具有可复制的特点,有望为其他区域海洋交通运输业融合发展提供思路。
(1)立足贸易便利化降本增效。粤港澳大湾区组合港项目实际上就是立足于提高货物贸易的周转速度,减少不合理、不必要的港口停留时间和支出。此举大幅节约了企业运输的时间,提高了码头场地和集装箱的作业效率;同时有效降低了贸易企业的通关物流成本,提高了资金周转效率,吸引了更多的航运企业,便利了航运业市场主体,为推动大湾区港口物流综合建设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组合港项目的成功实施,让更多企业享受到通关便利,使得大湾区海洋交通运输业融合发展惠及广大社会群体。“深圳蛇口—顺德新港组合港”以蛇口、顺德两港一体化为起点,逐步辐射整个大湾区,直接推动大湾区各方的互联互通,提升大湾区一体化和智能化程度。海洋交通运输业融合发展让各方参与进来,提高了大湾区港口群整体竞争力。
(2)多方协调打通物流通道。在组合港项目推动过程中,各地区有关部门积极进行相关政策的协调和改革,致力于为打通物流通道、减少贸易壁垒、提高跨境贸易的便利性,提供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同时,针对通关流程烦琐等问题,减少贸易流程中不必要的环节,以鼓励地方和企业积极参与物流通道的建设和运营。建立物流信息共享平台,使得各方能够及时获取物流信息,提高了通关效率和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
(3)充分应用技术创新提高效率。粤港澳大湾区组合港项目采用了先进的技术手段,如智能化港口、区块链等,提高了海洋交通运输的效率和安全性。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海洋交通运输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使用新技术可以有效促进各城市之间的信息共享、标准互认,切实提高海运的效率与质量。
2018年7月,广东省交通运输厅形成《广东省港口资源整合方案》(稿)。整合方案提出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市场运作为主的原则,以广州港集团、深圳港口集团(深圳市内部整合组建)为两大主体,分区域整合沿海14市及佛山市范围内的省属、市属国有港口资产。
广州港集团(简称“广州港”)采取了增资扩股以及收购等方式,率先进行港口资源整合。2018年11月,广州港出资收购了佛山高明港区海口码头项目公司40%的股权。几天后,广州港再次收购了中山港航52.51%的股份,从而实现了对中山港航的控制。
2018年9月,南沙港区四期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项目由广州港股份有限公司、佛山市公用事业控股有限公司和中山城市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合资建设经营,工程总投资概算为69.74亿元,广州、佛山和中山分别占股65%、19%和16%。该项目主要用于建设集装箱中转港,改变中山和佛山两地缺乏大型沿海港口的状况,充分发挥两地现有的内河港口的作用。
2022年7月,广州港南沙港区四期全自动化码头正式投入运营。广州港南沙港区四期码头是全球首个江海铁多式联运全自动化码头,也是粤港澳大湾区首个全新建造的自动化码头。四期项目在正式投入运营后,与原来的一期、二期和三期项目相互联动,进一步提升了广州南沙港国际物流疏运能力,使得粤港澳大湾区海洋交通运输业发展向智能化、绿色化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为大湾区建设世界级港口群提供了有力支持。该项目的设备建造和系统开发均实现了国内自主生产,具备智慧、低碳、经济集约和自主可控等特点。广州港为落实大湾区港口资源整合实现了实质性的推进,为大湾区海洋交通运输业融合发展树立了新标杆。
在当前粤港澳大湾区“一城一港”的建设模式下,各城市群港口之间存在同质化竞争的风险,从长远来看并不利于海洋交通运输业融合发展,同时也浪费了公共资源。现实中,大部分港口之间仅停留在合作层面,未能实现真正地整合资源,从而也无法保障依托港口的航运业融合发展。
广州港利用市场化的方法,通过增资扩股、收购的方式整合了港口资源。广东省沿海港口的经营状况相对复杂,多家港口集团控制着不同码头的运营,涉及多方资本和多家上市公司,资源相对分散。广州港通过持股和收购的方式,使得港口之间实现“利益绑定”。这样不仅能够改善部分港口的经营情况,还能从全局出发进行港口功能规划,促使单个港口的发展目标与整体的发展目标相一致,更好地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作用。另外,各个港口根据实际情况相互投资、参股,加强了港口之间的利益相关性,完善了港口之间的利益分配,更好地实现港口之间的分工协作。这一举措调动了港口之间共同参与的积极性,为推进大湾区整合港口资源提供了解决方案。
广州港的整合案例反映出粤港澳大湾区港口群未来融合的发展趋势。在政策的支持下,由有能力的国有企业担当整合港口资源的重要责任,统筹协调港区之间的发展重点差异化和功能错位,完善利益分配以鼓励港口之间分工合作,为带动粤港澳大湾区港口群的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1)政府应当引导港口资源整合,企业仍然是市场的主体。港口资源整合涉及各个行政方面的管理体制矛盾以及财政利益协调等问题,一般会面临较大的压力,实践起来也较为复杂,因此需要政府引导,让国有资产以多种模式参与其中,以保证整合的各个环节的发展方向能够与地方战略方向一致。通过整合形成地方国资委管辖的国有控股集团,实力雄厚的国有企业是完成整合的关键因素之一。此举将有利于推动区域内各港口功能的互补与错位发展,摒弃港口之间同质化竞争。但是也要注意防止港口资源过度集中形成垄断。
(2)政府应该激励各港口企业主动参与整合,完善多元化利益分配。通过市场化手段连接不同投资者,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形成利益共同体,调动各方因地制宜参与港口群建设,提高资源分配效率。政府作为引导者、协调者和监督者,要为充分利用市场提供良好的环境。同时也要尊重市场规律,避免政府过度干预港口企业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