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视察时作出重要指示:要加强陆海统筹、山海互济,强化港产城整体布局,加强海洋生态保护,全面建设海洋强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广东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提出“1310”具体部署,强调全面推进海洋强省建设,在打造海上新广东上取得突破。党和国家对发展海洋经济高度重视,支持加快发展广东海洋产业的同时,推动区域和城市之间实现融合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向海而生”,海域面积达20176平方千米,大陆岸线长1479.9千米,海岛1121个。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为大湾区构筑现代海洋服务业发展路径,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发达的海洋经济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支撑,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题中之义。当前,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经济总量持续扩大,主要海洋产业态势发展良好,基本形成了经济辐射能力较强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报告(2023)》显示,广东海洋经济总量已连续28年居全国首位。2022年广东海洋产业生产总值1.8万亿元,同比增长5.4%,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4%,占全国海洋产业生产总值的19.1%。

《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培育壮大海上风电产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业、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新材料制造业等海洋新兴产业,加快海洋旅游产业、航运专业服务业等海洋服务业提速升级,海洋油气化工产业、海洋船舶工业产业、海洋交通运输业、现代海洋渔业产业等传统海洋产业提质增效。其中,广州正在打造海洋创新发展之都,深圳则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广深两市作为广东海洋经济的发展“双核”,海洋产业生产总值均已突破3000亿元,涉海企业数量均接近3万家。香港作为国际航运中心,在海洋经贸产业、涉海科技创新策源、海事资源配置、海港门户枢纽等领域长期领跑亚太海洋经济圈,位居全球第一梯队。澳门则在滨海旅游休闲服务业方面发达,其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独特的文化风情,并朝着多元化的方向迈进。粤港澳大湾区具备发展现代海洋经济的优良基础,广深港澳共同构成了粤港澳大湾区现代海洋经济发展四大产业极核和创新极核。

在此发展背景之下,粤港澳大湾区各地在突出各自海洋产业发展优势的基础上,围绕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旅游业、海洋油气化工产业、海洋专业服务业、现代海洋电子信息业与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等7个主体,共建海洋合作协调机制,推动海洋协同发展走深走实,加强涉海产业合作统筹谋划,推动海洋协同发展落地落细,共同讲好大湾区海洋协同发展故事。这对于推动海洋现代产业协同发展,打造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粤港澳大湾区海洋协同发展策略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本书在准确把握新时代关于海洋经济发展的核心要义和基本要求的前提下,紧扣“粤港澳大湾区现代海洋产业融合发展”这一主题,围绕7个重点海洋产业领域,分7个章节详细研究分析城市群海洋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每个章节在保持独立性的基础上,又突出相互之间的连贯性,为指导下一步的工作提供思路。从编排布局来看,首先,分析相关产业的发展背景、现状和特点,梳理该产业研究的目的和必要性。其次,梳理相关产业领域代表性城市的特征,指出城市之间开展产业协作与融合的优势及意义、问题与挑战。再次,结合一些经典特色案例,以更加直观的视角展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之间海洋产业融合的做法。最后,围绕体制机制创新、创新要素流通、产业结构优化、可持续发展等多个维度,针对提高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之间的产业协作融合水平,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对策建议及路径,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为世界海洋经济的重要一极,助力建设“海洋强国”。

编者
2024年3月 wGauiFki5ZXVFBf9bgoR6pqVHuqYjTmzFP70PxQFvSkXZWYvzUhw1xHSEd7Kd8D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